朱自清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听说他曾不为五斗米折腰,甘愿清贫。这样的人就像池塘里的荷花,虽处污泥之中,但高贵而纯洁。说白了,朱自清先生是一个优秀的、传统的知识分子,身上很多美好的品德都是从之乎者也的古典文化中熏陶出来的。但这样的优秀文人,在身后却曾遭遇过两次巨大的重创。回想起来,备感悲凉。不知道是他人生命运多坎坷使然,还是人性的浅薄和无知所致。总而言之,他让我们体验了一下滑稽而又略带点苦味的人生。
朱自清有两篇很著名的散文,一篇是《荷塘月色》,另一篇是《背影》。这两篇文章让很多人记住了他的名字,但也就是这两篇文章,让他身后遭受了种种非议。几乎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两篇小小的文章,曾令他被科学和法律压制得喘不过气来的。
《荷塘月色》解放后曾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过一次巨大的争鸣,据说规模空前,好像一次批判大会一样。人们争论的焦点落在了《荷塘月色》是否违背了科学常识。科学家们说,蝉(知了)在夜里是不鸣叫的。朱自清何以能听见鸣叫,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么?这样的大家,居然犯这样小儿科的错误。其实,科学不科学的本身是其次的。我想说的是蝉鸣在《荷塘月色》中是最重要的吗?据说有次红学会议居然在研究曹雪芹是胖子还是瘦子的问题,一派认为是胖子,一派认为是瘦子,还有一派认为曹雪芹不胖不瘦。我不知道曹雪芹的胖瘦和《红楼梦》的关系在哪里。而对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蝉鸣是否科学的指责,在我看来和红学讨论曹雪芹的胖瘦问题是一样的,都是滑稽可笑的。
科学的研究一般都是研究共性问题的。如果一万只蝉不鸣叫,而一万零一只蝉鸣叫,科学的词条上肯定写的是不鸣叫,绝对不会写“有的鸣叫,有的不鸣叫”,我们过分迷信科学,一般来说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而科学有时候在经验面前是一文不值的。比如说夜里蝉鸣。在乡下的人很多人在夜里,听过蝉鸣,估计这些科学家是在城里长大的,所以研究的结论并不适合乡下,也就是说不符合实际。我听到过,那是幽幽的一声,很有哀怨的味道,像弃妇的悲鸣。更何况人特定情境之下的错觉,心理学,并不在科学的范畴之列。所以,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指责纯属无稽之谈。一般说来,文学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这一场无谓的争论,似乎是文学和科学之争,比较恐怖。
《背影》这一篇经典散文的争鸣,那就更有味道了。前一段网络大大争鸣该文,第一指责该文不应该这么红,原因是叶圣陶他老人家推荐的结果。很可惜,战火没有烧到叶老的头上。大家对叶老的审美眼光是深信不疑的。第二,指责该文颂扬了变态的爱。我读了好几遍都读不出来哪里变态,我想一个人不变态或者说不曾有过变态的体验的话,是不大容易读得出来的。如果照着这个先生的读法,中国古代的东西是不能读的,一读全是变态文字。包括孔圣人的言论。第三个指责是最为严重的,不懂交通法。想想也是,作家不懂的东西是很多的,以后文章写完以后应该交给司法部、交通局、科学院等等等部门都帮忙审查一下就好了,这样能避免很多幼稚的错误。我由此还想到了,不懂交通法的父亲是不配做父亲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上所有的父亲的父爱都是有问题的,都是不值得去讴歌的。
朱自清先生的遭遇,不可谓不尴尬。也许,他不该写文章吧?我不知道朱自清的短文《匆匆》是否被人盯上了,如果没有,我倒是愿意开第一炮的。你看,太罗嗦了嘛。全文写一句就够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但我又一想,不妥,这样又会被别人抓住把柄,人家会说:朱自清才华枯竭,全文只能写出这一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