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奖获奖名单揭晓!泉州籍作家潘向黎榜上有名

2019-01-18 02:59:29  阅读 122 次 评论 0 条

  21日晚,“永远的朱自清”纪念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朗诵会暨朱自清散文奖颁奖仪式在扬州举行。

  据悉,自2010年首届评选以来,五届共有25位作家荣获这一中国散文写作的标志性奖项。

  本次活动由扬州市委、市政府主办。“朱自清散文奖”以朱自清命名,旨在纪念朱自清先生,表彰汉语散文写作的卓越成就,重申散文写作的文化价值和散文对于民族语言与生活的责任。该奖项奖励评奖期内在中国大陆公开出版的散文作品和在散文写作中获得卓越成就的散文家,以及才华出色的散文新人。朱自清散文奖于2010年创立,逢双年颁发,颁奖地永久设在朱自清家乡扬州。今年是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也是第五届朱自清散文奖的评奖、颁奖年。

  潘向黎,生于泉州,长于上海。文学博士。现为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民进中央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文汇报高级编辑。 潘向黎出生在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是著名评论家、散文家,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旭澜。

  著有长篇小说《穿心莲》,中短篇小说集《白水青菜》《十年杯》《轻触微温》《我爱小丸子》《女上司》《中国好小说·潘向黎》,随笔集《茶可道》《看诗不分明》《万念》《如一》《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等多部。出版英文版小说集WHITE MICHELIA(《缅桂花》)。

  小说曾连续五年登上中国小说排行榜(中国小说学会主办),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作品集奖)、第五届中国报人散文奖、第六届《文学报·新批评》评论奖、第五届朱自清散文奖等多项文学大奖。作品被译成英、德、法、俄、日、韩、希腊等多个语种。

  在匆匆忙忙的当代生活中,写诗已经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读诗也变得奢侈了起来。如何从故事中读出高山流水的韵致?如何在古典风景里触摸中国人的脉息?人们或许需要懂诗的人来引导品鉴。近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了著名作家潘向黎的新书《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并在单向空间爱琴海店举办了一场分享会。著名批评家、散文家李敬泽、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及本书作者潘向黎与各界读者分享了古诗词之美之妙。

  潘向黎,生于泉州,长于上海。著名作家,文学博士,文汇报特聘首席编辑。著有小说《穿心莲》《白水青菜》,随笔集《茶可道》《看诗不分明》《万念》《如一》等多部。出版英文版小说集WHITE MICHELIA(《缅桂花》)。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五届中国报人散文奖等多项大奖。作品被译成英、德、法、俄、日、韩、希腊等多个语种。

  潘向黎自幼沉浸于古诗词的艺术氛围中,《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收录了她近年来品鉴中国古典诗词的最新力作,本书于2018年8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五辑,在这些文章中,潘向黎展示了宽广的眼界和独到的品位,在品读自己熟悉、喜爱的古诗词时,也大量引用古今学者的评点文字,进退裕如。本书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典雅风格。潘向黎的散文,就是她自己在说话,七分淡然,三分质朴,总有坦荡的真性情流淌其间。

  诗人韦应物是潘向黎特别喜欢的一位诗人,《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中就收录了五篇评写韦应物的文章。潘向黎说,韦应物不像很多诗人把生活过得穷困潦倒,让人同情、悲愤,他是一个在现实生活里能把自己安顿得比较好的人。李敬泽喜欢韦应物更多的是喜欢韦应物的人生态度:不装,不矫情,也不那么拼命地使劲。李敬泽认为,韦应物对世界的看法,从来不怨恨,也不自怜,就像他的名字“应物”一样,顺着这个世界,同时又是坦然地、有尊严地、有所持守地活下去。

  另外,李敬泽和潘向黎都注意到了韦应物诗句中喜用的“凉”“微”二字,对此,李敬泽说,“今天讲‘生活家’,我认为韦应物就是‘生活家’。我们能够看到这个世界的热闹不算本事,看到这个世界的大也不算本事,真正修炼好了,像韦应物这样的,是看到那个‘凉’和那个‘微’。不管是我们的感官,还是我们的生活,当我们真正能够知道那个‘凉’‘微’在哪里,或者说我对那个‘凉’‘微’有感觉,这时候我们才算是成家了,生活才算是可以成家了。”

  关于如何通过“读古诗,做个现代生活家”,潘向黎表示,当代人和古人之间其实有很多共鸣,古人虽不能与我们当面交谈,但依然能随时帮到我们,因为我们完全可以从古诗词中找到关于生活的智慧。她举例说,“那日,看到一个朋友微信里贴出来饮茶的照片,清静的茶室,井栏壶、汝窑盏,瑞香袅袅,荷花含笑,好不自在。她的文字说明却是:一个重要客户跑掉了,一个正在冲刺的项目卡住了,马上又要出国,行李都没时间准备,整个人失去方向,干脆先出来喝个茶。我马上为她点了赞,并且加了一句:‘若待皆无事,应难更有花’。意外的是,大家对我这句话有一百多个赞,我想大家都是有共鸣的。”

  韩敬群点评:“在读古诗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叫重新发现,我在读《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时,就有一个重新被唤起的经历,书中有一篇文章,题目叫‘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这两句被潘向黎拎出来后有一种特别打动人的力量,一下子就把我击中了,这两句诗在中国文学中似乎也不常见。其实,我们读古诗本身不是目的,说到底还是希望它能与我们的生命发生关联,跟当代生活发生关联,这也是读古诗的意义和乐趣所在。而潘向黎能够把古典诗歌作为隔离日常琐碎的帘幕,辟出一块回归内心的空间,这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北京晚报)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4002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