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学生成闪辞主力军 媒体:谁的青春不迷茫?

2019-01-20 03:16:47  阅读 103 次 评论 0 条

  又到一年就业季,用人单位忙校招,大学生忙应聘。就记者调查发现,在新就业的大学生中,“闪辞”现象增多,一些大学生在职时间变短,稳定性变差,入职不久就辞职。据全球职业社交网领英近日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报告显示,“95后”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为7个月,远低于“80后”“90后”群体分别43个月和19个月的在职时间,成为“闪辞”的主力军。(11月14日《南国早报》)

  没想到,如今的“毕业季”除了“毕业即失恋”以外,还多了一项“就业即辞职”的内涵。“闪辞”,顾名思义就是闪电辞职,而这道“辞职的闪电”划过夜空的速度究竟有多迅速呢?据统计,大学生职场新人有近六成是闪辞族,在短短三年内,变动两次以上工作的占57%,在这其中90后员工常玩闪辞,第一次工作持续时间短、频繁跳槽的现象屡见不鲜。那这道席卷毕业季的“辞职的闪电”成因又有哪些呢?作为当事双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却各执一词:“闪辞族”抱怨说“职位缺乏发展空间”“工作内容单调乏味”“薪资待遇不理想”;而用人单位亦苦闷道“毕业生不诚信”“责任感不强”“面对现实不够勇敢”。这一来一去一言一语之中,便拉开了“毕业大军忙辞职,用人单位忙招人”的年度大戏。

  正是“各说各有理,事实见高低”。实际上,无论是被誉为心浮气躁、眼高手低的“闪辞族”,还是被冠以昧地瞒天、压榨价值的用人单位,在这场“闪辞”风暴中,各有各的委屈不假,但理应各打五十大板也是真上加真。部分用人单位,在进行校园招聘或是校企合作时,为了凸显企业实力、增加核心竞争力,故意给应聘毕业生勾勒了一幅“福利待遇好、工作强度低,发展空间大”的美好蓝图,而等到学生真正走入工作岗位时才顿悟,摆在面前的却非玉盘珍馐,而是一张“咬不动的大饼”,这样的情况下,闷头硬撑者必然寥寥,大多数选择走人的毕业生反而是识时务的“俊杰”。

  而另一方面,出现在“闪辞族”自身的原因则显得更为深重,更值得民众,尤其是当代年轻人沉思自省。聚焦眼下,无论是刚刚迈出校门的毕业生还是已经步入社会的准职业人,甚至身在“象牙塔”内的学生党,都被社会上某种无形的、焦躁的、功利的价值观驱使着,久而久之,对自我认知过高、对他人认知过低的盲目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倾向”便根植于自我意识之中,假以时日,这种纯粹的“理想主义”便会演化成只追求单一的成功、财富、地位和名望的“病灶”,其表现形式便是初入社会,面对工作,无法安心扎根。面对日复一日的工作机制,他们会有一万个离开的理由:工资少?辞职!好无聊?辞职!氛围差?辞职!没前景?辞职!然而,辞职换岗之后,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所有造成“闪辞”的不稳定因素,说到底,其实是在于年轻人内心世界的迷茫与惆怅。正是内心世界的不确定和不清晰,才会造成最终“不知道要什么”“怎样都不满意”的结局。

  然而,谁的青春不曾迷茫?谁人不是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中,磕磕绊绊、亦步亦趋的拨开层层迷雾,最终才与那个坚定自信的自己把酒言欢的?因此,无论是公众还是全社会舆论氛围,面对大学生“闪辞”的现象,过多苛责反而无益,重要的,是给予他们走出这段“青春困境”的正确指引。要允许他们“闪辞”,允许他们犯错,甚至允许他们偶尔宣泄一下“青春迷茫期”的“倔脾气”,别忘了,我们都曾同他们一样,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自我审视、自我追问、自我否定与认同之中,得到了重塑和成长。同时,从社会层面来讲,摒弃“苦难教育”和“鸡汤成功学”的灌输与引导,充分发挥社会职能,尽可能多地为毕业生们提供广阔的、稳定良好的发展平台,才是根本职责所在。

  当热,成长的过程并不代表可以肆意而为,野蛮生长。正常的辞职跳槽无可厚非,但频繁的“闪辞”却不值得提倡,特别是那些“只签约不就业、刚上岗即离职”的“潇洒”,更是“契约精神”匮乏的表现。作为青年一代,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让“有热血”“有想法”“有创造力”“不骄不躁”成为这个时代年轻人的专属“标签”,将真正喜爱的专业、兴趣,发展成为之奋斗的事业,将“热爱”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才是真正对自己的人生高度负责的体现;此外,更重要的是,无论何时,都要懂得珍惜,切莫让“闪辞”的冲动,耗光了弥足珍贵的“青春值”。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4032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