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记录的是我的成长和变化,我写诗给自己读。”这是第八届全省中小学生诗歌竞赛初中组一等奖获得者,南京钟英中学初三女生王伊然对于诗歌的理解。在不少同龄人还在为应试作文发愁时,王伊然的文字开合间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诗歌能提升人的气质和修养,只要有感悟,我就会通过诗歌来表达。” 扬子晚报记者 杨甜子
本次大赛的决赛,要求参赛选手们现场进行诗歌创作,而且给定了题目“我心中的那片绿色”。题目看上去简单,想要写好可没这么容易。单纯的抒情,咏叹着“绿色”会让作品陷入平庸和空洞。王伊然通过自己的笔触,让诗歌做到了“平中见奇”。“我的诗写的依然是平常的生活,但我在三个阶段的叙写中,注意到了逐层深入,从寻常物象深入到灵魂层面。”
“小时候,母亲说/春,是绿色的/万木丛花的欣然盛放/枝头一点绿的悄然欢愉/于是,那依偎的温暖,咿呀的呢喃/全都漾成盈盈的绿色/和母亲温柔似春的眉眼……”王伊然的这首《我心中的那片绿色》是从小时候写起的。“我给‘绿色’赋予了‘春天’的含义,‘绿色’是‘春天’和‘梦想’的象征。”王伊然说,“小时候,我和母亲一起寻找春天。到了少年时代,包括我在内的少年则在操场上寻找春天。现在,对于我们初三备考的学生来说,最好的‘春天’便是长期努力后的‘开花结果’。”王伊然对于“绿色”与众不同的理解,让她的作品脱颖而出,获得了评委们极高的评价。“顺着生命成长的轨迹,慢慢悟出‘绿色’的真谛,这是小诗人唱给读者的心声,也是其带给读者的美好感受。尤其是前两节,描绘童年时绿的温柔,少年时绿的热情,情感真挚,画面明亮,语句清新,营造出美丽的意境。在此基础上牵引出的感慨,更有一份独特的哲思。”评委老师给王伊然的作品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写这首诗我只用了20分钟的时间。”王伊然告诉记者,第八届全省中小学生诗歌竞赛的决赛,不光要现场进行诗歌创作,还需要回答诗歌常识问题,并完成诗歌赏析等主观题。“平时就挺喜欢诗歌的,现场答题的时候心态也比较放松,没想到最终获得了一等奖。”
能在20分钟内写出打动评审老师的诗歌作品,王伊然的胜出绝非好运这么简单。这个思路异常清晰的女生对于诗歌的喜爱完全来自平时的积累。从初一开始,她就为自己准备了一本剪报本,每天坚持做优美文字或段落的剪报和摘抄。“这是我的语文老师教会我们的好习惯,我一直坚持到了初三。”
不论每天的功课有多忙,王伊然都坚持做剪报,而且给自己额外“布置”作业,剪贴或摘录完名句名段后,还会写上几百字的心得感悟。“哪怕是每天写300字,也是自己练笔的过程。”王伊然合理安排了自己的时间,每天晚上做完作业,便开始做剪报,撰写心得。“扬子晚报的副刊‘繁星’,就是我和我们班同学经常剪贴的‘素材库’,里面的很多文章,都适合拿来做摘录和阅读分析。”
王伊然还是本报的“小粉丝”,在她看来,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诗歌和文章,都是能够提升语文素养的‘工具’,多阅读之后,个人‘散发’的气质都会大不一样。”三年下来,王伊然已经攒下了四五本剪报本,语文成绩自然在班里遥遥领先。
尽管语文试卷的作文题里,“诗歌除外”四个字一直尴尬地存在着,但王伊然却执着地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坚信诗歌能给人带来气质上的蜕变。“我会在我的剪报本上创作诗歌,平时只要有灵感就会写。”一次从深圳坐飞机回到南京时,已经夜幕降临,王伊然被车窗外的夜色吸引,“整个城市如此安静,我立刻找到了南京给我的归属感,这是回到家才有的感觉。”回家后,王伊然抓紧时间,将一路的所思所想记录在自己的剪报本上,写成了一首名为《夜城》的长诗。
“在王伊然的剪报本上,我经常能看到她的诗歌创作。”语文老师朱媛对王伊然的文学素养赞不绝口,“通过她这三年的诗歌创作,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她的成长。初一时开始写诗,是初学者的模仿阶段。到了初二初三,在她看完了王开岭等作家的作品后,写出来的诗歌明显就开始有了思想。”对此,王伊然也表示认同,“我写诗是为了记录我的成长,所以,写诗更多的时候是给自己读。”
在班里,做事稳重、品学兼优的王伊然是班长,在学校,她还是大大小小各项活动的主持人,经常出现在各类校级活动的台前。但私下,王伊然却想当一名老师,“我的性格里有着恬静的一面,我希望今后能当一名老师,但现在最重要的,还是要摆好心态,迎接即将到来的中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