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多地高中语文课本大换血,一些耳熟能详的名篇被踢出课本,也有新鲜文章被收录。不少网友发帖缅怀被踢旧文,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药》等,也有网友拍手叫好,说时代变了,《狼牙山五壮士》这样的文章已经过时,早该让位给更有时代感的新课文,教给学生新时代的情怀。
课文为何要变?多数和新课程改革有关。早在2000年左右,广东、海南等地率先实行普通高中新课改,教材换了,课文自然跟着换。
2006年,浙江省开始高中新课改,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不再使用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改用苏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课本,课文有了很大变动。
2006年至今的5年,苏教版课文编排一直很稳定,除了序言、课后习题等有些微调,其他变化不大。
昨天,我们找到杭州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对比了2005年人教版高中六册语文课本和2006年苏教版必修五本语文教材,看看浙江省的语文课本做了哪些改动。
对比之前,杭二中语文特级教师陈婕说,这两套教材有不同的编排体例,即使文章选择有很大差异,也是正常的。2006年之前十来年,省内高中都用人教版语文课本,这是一套根据知识体系来编排的教材,会根据文章体裁不同区别开,比如记叙文放一起、小说放一块。
以高一第一册为例,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收录了的《沁园春·长沙》、舒婷的《致橡树》等;第二单元收录散文,如《荷塘月色》;第四单元是《呐喊》等杂文;第五单元全是古文。
相比起来,苏教版的教材更看重人文方面的教育,每本教材都是由几个话题引领,并不拘泥于文章体裁。以高一必修一课本为例,第一单元主题是“向青春举杯”,收录文章有《相信未来》、《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等;第二单元探讨“获得教养的途径”,收录《劝学》、《师说》等;第三单元以“月是故乡明”为主题,有《想北平》、《我心归去》等文章;第四单元学习“像山那样思考”,有课文《江南的冬景》、《赤壁赋》等。2006年这次换教材,是近10年里浙江课文变化最大的一次。
陈老师说老教材更看重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循序渐进地学知识。新教材的最大优点是更体现人文性,更重视思想、情感等,选文也更全面,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一个学生形成严谨完整的知识体系很要紧,但是和各种情怀的培养相比,后者更重要。
昨天,快报采访了杭州的三位作家:黄亚洲、嵇亦工、袁明华。他们表述了自己对教材变动的看法,观点各有不同。
从情感上来讲,我觉得删除了的文章都很可惜,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变形记》以及鲁迅的一些作品等,这些都是很优秀的作品,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文学素养的培养,都有作用,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但理性地想一想,我支持这样的改变。什么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也好、人的思想观念也好,都在变化,教材作为孩子的一种精神营养食谱,也应该做些调整。现在孩子的口味不可能和我们以前一样,不可能再按以前的标准,让我们的后代读和我们一样的必读产品,这就像是菜谱一样,应该常变。课文如果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经常调整,我觉得是当代教育家的失职。经典作品很多,不一定全部要放到课本中去,课本再厚也承受不了!
家长和老师可以建议孩子,在课余读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不要以为我们品尝过的“菜谱”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至于加进去的课文是好是坏,我不敢妄加评论,没有必要指指点点,如果不妥当,以后再调整就是。总之,与时俱进是个大原则。
对于语文课本课文调整,我没有仔细看过,也不知其调整的动因和理由,便不好说什么。其实,在课本里放进什么或不放进什么,并不重要。只要不是为了调整而调整,只要符合科学施教,只要有益于学生们开拓眼界、丰富知识、提升修养、健康成长,都是好事。
我坚决不赞成把鲁迅等经典作品从语文课本中删除。语文课本有两大用处,一是知识层面的,比如教学生语法、修辞等。另一个是培养人的品德和素养。而一些经典文章,不管在文字上,还是在培养人的素养上,都有很大的作用。
朱自清的作品中,《背影》和《荷塘月色》都很不错,但是我个人更喜欢《背影》。《荷塘月色》的语言很美,用了很多华丽的词藻,但《背影》是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了父子之情。这样的作品,不管什么年代,不管是外国还是中国,这样的感情都让人感动。语文课程应该有教育功能,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也了解历史,感悟生活,全方面成长。
我和我很多爱好文学的朋友,受中学时期文学作品的影响都很大,到读大学时,寝室里的同学还会在熄灯后点着蜡烛去背诵鲁迅的文章。
你印象里的好文章有哪些,你认为哪些经典文章应该一直保留?我对身边7个朋友(年龄跨度19岁到41岁)做了个小调查,他们都听说了教材换血的事情,不同职业,想法不同。
黄小狼(26岁,记者):《葛朗台》让我知道了巴尔扎克,《项链》让我知道了莫泊桑,后来去图书馆借了他们的小说回来,让我大为感慨,他们不愧是世界级的大师。鲁迅太多经典,还有《背影》,我敢说很难有人不会被那样的父亲所感动。现在课本动不动删文章,我很气愤,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邵小冷(24岁,新加坡金融学博士):古文《阿房宫赋》、《离骚》,文字很优美。我还记得当时学《记念刘和珍君》、《多收了三五斗》,老师要求仿写,确实经典。不过我觉得与时俱进也应该的,不能全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品,就算删掉《背影》,朱自清还有《荷塘月色》呢,关键是补充进来的是哪些文章。如果我重学高中语文,我希望能通过语文课,对各国文学的特点和经典有个基本了解;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大概脉络;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学会读书。
小瓶子(30岁,教师):鲁迅杂文最经典,还有《背影》、《羊脂球》这样的优秀文章,表达亲情温暖,也揭示人性黑暗和当时社会的风貌,值得学生学学。
王松(41岁,公务员):《我的叔叔于勒》、《记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药》、《孔雀东南飞》、《茶馆》、《背影》、《荷塘月色》、《枣核》等都是好文章,有反映时代的,有反映社会问题的,有的是美文,有的是有历史意义的。
王开东(32岁,企业内刊编辑):都德《最后一课》,爱国主义教育嘛,当时上学没觉得怎么样,走入社会一想,还真能品出一些味道来。
苗奕乔(19岁,香港大学大一):《论语》最好,中华文明延绵五千年不倒,《论语》发挥了很大作用,每代君王大都会以《论语》为治国依据,《论语》一直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对治国安邦很重要的。很多文章其实都不错,都有内在意义,有些讲爱国,有些讲美德,有些激励我们改变现状……
海海(26岁,市场管理):我记得沈从文的《边城》,文字很有人文感觉,和现在都市快节奏截然不同。现在很多课文小资了,没有那种心底的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不励志,这对学生很重要的。
无论课程如何改革、课文如何增删,每个人心中还是有自己喜爱的经典课文。您认为哪些课文是最值得向下一代推荐的,或者有哪些文章值得永远传承下去,欢迎来电和发邮件探讨。
今天上午9:30到下午4:30,您可以拨打85051477说一说,或者发送邮件到。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2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