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近几年,无论是省考还是国考,综合分析类试题都在公务员面试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综合分析从内容上分为时政类和哲理类,其中哲理类试题考查的频率比较高,包括哲理故事、名人名言、原理效应等。据很多考生反映,在答哲理故事类的时候,经常找不准观点,偏题跑题,从而与面试成功失之交臂。
由此可见,在答题时,精准明确地表明观点尤为重要。在这里,中公教育专家针对哲理故事类题型,给大家分享一种最有针对性、最实用的方法: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强调的是因果关系,哲理故事本质上会有一个结果,考生要根据这个结果去寻找原因,而最终的原因,就是我们要提炼出来的道理,也是要表明的观点。
在哲理类题目中原因——结果是最经典、最常见的结构,所以在提出观点的环节最常用的就是因果分析法。它能够帮助考生很容易地提炼出题目中蕴含的道理。
当仅仅涉及一句话或者是一个事物的时候可以直接由结果推出原因,点明道理,表明观点即可。但当题目中涉及多个事情的时候,尤其是两者之间需要对比的时候,如何准确地找出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呢?在这里中公教育专家给大家介绍两个小技巧,即求同、求异。
求同是从不同现象中寻找共同点,看是由哪些共同的因素导致这样的结果。比如“有人常常出现拿着钥匙急着找钥匙,拿着笔急着找笔,但都找不到的情况,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请你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作简要分析。”综合分析题有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都比较着急,也就是告诉我们不能急躁,要稳扎稳打。
求异则是根据结果,去寻找不同点,看是什么差异导致这样的结果。如“一个水杯,如果装满水不易被风吹跑;如果是空的,就容易被吹跑,你怎么理解”,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种差异性结果呢?那就是装没装满的问题。所以通过求异我们知道水装得满不满,是水杯是否会被吹跑的根本性原因,也就是启发我们要把自己装满,充实自己、保持自我。
综上所述,当涉及不同现象需要运用因果分析法提出观点时,可以结合题意,适当地运用求同或求异的小技巧。
例如:一个渔夫有一根鱼竿和一篓鲜鱼,路遇两个饥饿的路人,一个要了鲜鱼,一个要了鱼竿。要了鲜鱼的路人很快就将鱼煮熟吃了,不久他就饿死了。而要了鱼竿的路人向大海走去,可是还没到海边,他也饿死了。你是怎么理解的?
哲理故事类题目主要考察考生对该故事的理解与把握能力,看考生能否总结出其中所蕴涵的道理。需要考生用因果分析法来挖掘并提出观点。结合题意,题中所要表明的是我们既要考虑当前的生存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1.提出观点:题中两个路人都被饿死的故事中意在蕴含着要兼顾当前的生存需要和未来的发展需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既要考虑当前的生存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照顾当下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
现实中也有很多事例可以证明这个道理。在当时普遍用胶片相机的时候,柯达一家独大,通过胶片就能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当数码相机出现后,柯达却没有进行技术革新,没有考虑未来的发展、未来的需求,最终无法适应市场,以倒闭收场。
路人甲选择了鱼,考虑到了现在的需要,但是由于缺乏长期生存的工具,最后饿死了;路人乙,虽然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他有可供生存的工具,但是他现在就没有鱼吃,所以也饿死了。所以这两个人的这样一个结局,充分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就我个人而言,我报考这个岗位考虑了当前生存的需要,但也考虑了未来的发展,以后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对企业而言,尤其是高耗能、低产出的企业,要兼顾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关系,不能只顾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只有大力发展低耗能绿色环保产业,下决心进行技术革新,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
而从国家角度来讲,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解决扶贫问题。现在很多地方扶贫只是根据人数每人发放金额,虽然解决了当前的生存问题,但是过段时间,依然不能解决贫穷问题。题目中的道理告诉我们在扶贫的时候,不仅要解决当前当地居民的生存问题,更要考虑当地发展的需要,通过改进当地的产业结构,发展畜牧林业、提供技能培训、大力发展教育等方式帮助他们真正脱贫致富。
考生易犯错误:以偏概全、理解不深。如:考生可能会提炼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或“合作”等观点,但是前者不能概括题目内涵,后者缺乏深度.题目中两个饥饿的路人,一个要鲜鱼一个要鱼竿,最后两个人各自为政,相同点是最后都死了,异同点是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不同。一个人有鱼没鱼竿,另一个人有鱼竿没鱼。既然有鱼没鱼竿和有鱼竿没鱼都会导致死的结果,那我们就得想避免死的办法,那就是既有鱼又有鱼竿,这就是我们的核心观点。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引申出这个观点的深层意义,鱼代表的是当前的生存资本,鱼竿代表的则是以后的生存资本,结合上述所得观点意思就是:我们既要考虑当前的生存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求生存又要求发展,既要照顾当下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这样的观点,才是比较深刻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