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研究专家陈寿朋:我爱勇敢高翔的海燕

2019-01-23 18:50:41  阅读 129 次 评论 0 条

  1931年出生于江苏泰州。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参加渡江战役。1952年上海俄语学院毕业。曾任《人民中国》杂志俄文版编辑。1961年支边赴内蒙古,先后在内蒙古大学、包头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内蒙古教育学院等高校任系主任、校(院)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两次作为访问学者赴苏联和俄罗斯。出版专著《高尔基美学思想研究》、《高尔基创作研究》、《高尔基晚节及其它》、《步入高尔基的情感深处》,译著《论高尔基的创作》、《最初的年代》、《列宁与知识分子》等20余部。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内蒙古沙尘暴研究治理促进会主席;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会长。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中国俄罗斯友好年”,适逢俄罗斯伟大作家高尔基70周年祭。本报特约记者刘少华专程采访了中国著名高尔基研究专家陈寿朋教授。

  采访德高望重的俄苏文学专家陈寿朋教授是一种崇敬的使然,而步入他多彩的高尔基情怀却是一种追求的冲动。此间,风度儒雅、博学谦恭的陈寿朋先生,从俄罗斯的白桦林走来,从北京的长安街走来,从大草原的毡包走来。他走进了“中国俄罗斯友好年”斑斓的时光,他是那么矫健,那么激情,那么自豪……

  让我们倾听他深沉而动情的独白:“在我漫长的生活道路上,高尔基的名字—直是我心中的一团火。在火光里,我仿佛能见到高举燃烧着心的丹柯,能见到翱翔蓝天、向往战斗的雄鹰,能见到呼唤暴风雨的海燕。这团火,使人精神抖擞,使人产生‘勇士的狂热’。也许是与我从事的专业有关,没有—个作家像高尔基那样影响了我的一生。我精神的成长、生活的充实、事业的成就,都是和高尔基分不开的。我要说,尽管岁月更迭,在中国,在我的感情深处,可以没有苏联,但不能没有高尔基!”

  陈寿朋先生情系高尔基,奋笔著华章,确立了在中国高尔基学创建中的领军之席。正如首都师大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邱运华教授指出,“在中国,高尔基学历经了百年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著名学者陈寿朋教授无疑是成果最突出的一位。他的研究著作《高尔基美学思想论稿》、《高尔基创作论稿》、《高尔基晚节及其它》,为中国高尔基学的建立夯实了基础。中国高尔基学最终形成,与陈寿朋先生的学术贡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当陈寿朋先生聊起和高尔基的一世情缘,满含对往昔的执著和怀恋。那是百万大军渡江前夜,他和几十个热血青年参加战前控诉会。一个从国统区来的大学生用悲壮的声音喊出高尔基怒火般的诗句:“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顿时,高尔基的名字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并使他产生了解这位作家、阅读他的作品的强烈愿望。不久,陈寿朋先生在解放区的革命大学终于借到了萧三译的《高尔基创作选集》,书中第一篇作品就是《海燕》。整整一夜,他偎在用稻草铺成的地铺一角,借着油灯贪婪地读完这本书。书中洋溢的那种令人奋发的革命激情,鼓荡着他夜不成眠。高尔基,在年轻的陈寿朋心底庄严奠基!

  岁月无痕,往事如烟,唯有高尔基是他心中不灭的灯盏。上世纪60年代,陈寿朋先生在内蒙古大学中文系讲授外国文学史。他把对高尔基的浓情挚爱,融入对高尔基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母亲》、《海燕》的形象诠释和解读中。他在教学研究中,敏锐地意识到: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始创者,高尔基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划时代的地位。他不仅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而且在文艺理论方面颇有建树。如果能结合高尔基的创作实践,系统地阐述他的理论体系,即对高尔基的美学思想作一探索,这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将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于是,青春焕发的陈寿朋决心写一部高尔基美学思想的专著。万事开头难,有时要查阅一篇文章,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找不到,就去内蒙古图书馆找,向同行好友找,通过馆际互借办法向北京图书馆借。遍尝资料短缺之苦,陈寿朋毅然给苏联同行写信求援。虽然那时中苏关系紧张,但民间往来尚未断绝。苏联研究高尔基的专家友好地寄来了他们研究高尔基的成果。陈寿朋先生紧缩生活开支,借书买书,还“泡”旧书店。他心爱的《高尔基选集》和《高尔基剧本集》,就是在呼和浩特的古旧书店“淘”来的。他在字里行间,悉心探寻,孜孜以求,遨游在高尔基博大的美学思想王国。

  高尔基,俄文意为“苦”。在研究高尔基的过程中,陈寿朋先生苦心孤诣,秉灯夜研。他在陋室翻资料、爬格子,可谓苦不堪言。遇到难题和挫折,他不免产生打退堂鼓的念头。这时,他想起高尔基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民是不朽的,能唱出人民心声的诗人也是不朽的。”陈寿朋又一次振奋起来,春去秋来,三易寒暑,他终于在初春的子夜完成了《高尔基美学思想论稿》初稿。然而,稿子寄出后,史无前例的开始了。等到这本书历经波折出版时,已是二十年之后的事了。当陈寿朋先生捧到散发油墨清香的样书,禁不住感触万千。这是他追寻海燕的青春之旅啊,这是他代表中国学者献给高尔基的生命礼赞!

  陈寿朋先生《高尔基美学思想论稿》正式出版发行,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反响。蜚声海内外的学者戈宝权、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孙绳武等学术界权威认为:《高尔基美学思想论稿》是一部“具有独创见解的作品”,“是我国数十年来论述高尔基文艺思想最详尽的一部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称陈寿朋先生“从事的是一项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同行专家评价说,陈寿朋“以历史学家的细微严谨的治学态度,从准确的客观事实出发,探索高尔基美学思想的来龙去脉——渊源、曲折的道路、成熟的过程及深远的影响。这样一部论据充分的著作,在我国几十年来的外国作家评价中是屈指可数的。”

  凝视着近千个日夜辛勤笔耕而又苦盼二十年的心血之作,聆听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热切之语,陈寿朋获得了迟到的幸福感。他对高尔基关于劳动美学的思想有了更深的体会:“劳动不仅创作美,劳动同时使人期待美、感知美。”高尔基说得何等好啊!

  一本写满高尔基旋律的交响史诗一飞冲天,催生出陈寿朋先生高尔基研究的学术领地和战斗角色。几十年间,他把蓬勃的年华和澎湃的精力付给了高尔基的研究工作,把一腔热血和虔诚播洒在学府讲坛和鸿章巨著之间。在大学里,他是全国第一个开的高尔基研究专题课,第一个带的以高尔基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在15所院校外国文学教师合编的教材《外国文学简编》中,有关高尔基的章节是由陈寿朋先生执笔完成的。在他翻译的作品里,大多也是有关高尔基的内容。多年枯燥而艰辛的瀚海泊舟,已化作了陈寿朋先生破浪远行的道道航迹,化作了他一生相伴的无形资产。

  功成名就的陈寿朋先生清纯高洁,常怀感恩之心。他说:“在中国研究推崇高尔基当数鲁迅、郭沫若、茅盾、萧三等大师,我是他们的传人。其实,前进的征途上要靠继往开来的接力,在我研究高尔基的漫漫人生中,前辈孙绳武一直是携我前行的引路人。”怎能忘,在万马齐喑的那段岁月,陈寿朋先生固守心岛、默默坚信:中国人还是需要高尔基的!果然,人民文学出版社冲破阻力决定重版一批中外作家的作品,而外国作家中首选的就是高尔基三部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当时,负责外国文学书刊编辑工作的孙绳武先生听说陈寿朋先生在研究高尔基,就约他为出版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写后记。陈寿朋先生接此任务,满含对高尔基的敬仰和对中国文学伟大复兴的希冀,星夜疾笔一气呵成。要知道,在“”横行的年月,介绍外国作家作品,哪怕是像受到列宁肯定的高尔基这样的作家,也是要担风险的。为保险起见,出版社建议陈寿朋先生在内蒙古大学中文系物色几名工农兵学员,组成外国文学评论组,对稿子进行讨论。而后再拿到铁路工人中征求意见。手稿送到人民出版社,孙绳武前辈专门主持编辑部讨论,并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最终这篇文章作为《后记》在中译本高尔基自传体小说《我的大学》一书中刊出。

  这是陈寿朋先生发表的第一篇评论高尔基的文章,它像一道闪电划过天际,给人以黎明的召唤。随着高尔基三部曲的5次再版,共有3000万册书中留下了陈寿朋献给高尔基的心曲。回望这一非凡的经历,陈寿朋先生不胜欣慰!他说,人是要有种精神的,要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我在乱云飞渡的时日,曾凭信念和毅力传播了高尔基,我是幸运的、满足的!在此,我要感谢高尔基伴我驱走寒夜走向春天!我也要感谢孙绳武前辈的提携和引领,他不仅是我第一篇评论高尔基文章的责任编辑,而且是我包括写作和做人在内的终生编辑。

  陈寿朋先生虚怀若谷,忠贞不渝。他寄情慨叹:高尔基离我们远去了,可他不朽的形象将与世永存。高尔基,这个曾经在我们心海里掀起巨大波澜的伟大作家,他放声讴歌海燕,预言无产阶级革命暴风雨时代的来临。他笔下的《母亲》中的主人公巴威尔那不朽的艺术形象,曾哺育过我国几代热血青年。和高尔基同时代的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这样写道:“从高尔基和他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了俄国人的力量、俄国人健康的东西以及这个伟大民族的心灵和整个全貌。”这就是高尔基带给世界的精神震撼,也是高尔基留给今天的历史回声!

  高尔基是个时代现象,也是个文学现象。陈寿朋先生推崇高尔基,深悟纪念和研究高尔基的现实意义。他说:高尔基精神遗产始终闪烁着不灭的光芒,值得我们珍视。特别是他魅力无穷的文学遗产,无疑是我们构建和谐、升华文明的文化之脉和精神火种。高尔基美学思想中催人向上的理想精神、高尔基创作中鲜明的时代精神、高尔基关于文学与生活的本土精神,时时鼓舞着人们去投身生活的激流,去把摸时代的脉搏。因为,我们需要振奋、需要感动、需要力量!陈寿朋先生正是以充满热情又富有理性的求索,连连完成《高尔基创作研究》、《高尔基晚节及其它》、《步入高尔基的情感深处》重头之著,并与夫人孟苏荣教授合译了《论高尔基的创作》一书。有人问陈寿朋这般投入值不值他脱口引出高尔基在文集序言中的表述:“我工作的意义就在于:热切希望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其实,呼唤时代英雄、表现新生活的本质,是高尔基创作的审美追求。这何尝不是陈寿朋无悔人生的写照呢。

  我们从陈寿朋先生《步入高尔基的情感深处》和《高尔基晚节及其它》两本书,认识和拥抱着一个鲜活可信的高尔基。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前苏联国内掀起“重写文学史”和“重评苏联文学”的风潮,有人称高尔基是“双头海燕”,从议论作家晚节一直到否定其人创作。在这种情况下,面对人们的种种疑虑,陈寿朋先生旗帜鲜明地站出来,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缜密的逻辑思维,用精心收集的翔实资料,对高尔基研究中的迫切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阐述论证,力图使读者了解一个“完整的高尔基”。

  捧读《高尔基晚节及其它》,第三篇《关于作家晚节的思考》是全书的扛鼎之作。文中引用大量事实,佐证在上世纪20至30年代高尔基这只“勇敢的海燕没有停止叫喊。”他创作了大量的政论谴责日益疯狂的世界法西斯主义。在国内,他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关心、帮助和保护了许多作家。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文中着重分析了高尔基1929年11月给斯大林的直谏之信,从中可以看出高尔基对国内问题的深切思考和凛然正气。

  陈寿朋先生在科学严谨地评价高尔基的晚节、维护高尔基为世界艺术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之际,又浓墨重彩地再现着高尔基晚年的创作生活和精神世界。我们在拜读《生命不息笔耕不止》一文中,回溯着高尔基晚年勤奋写作的生涯;我们在《文苑中的园丁》一文中,谛听着高尔基晚年悉心培养青年作家的谆谆教诲;我们在《怜子如何不丈夫》一文里,体味着高尔基对儿孙的舐犊之情。而多篇文章的高潮潜词,自然地凝结于高尔基对书籍的钟爱。陈寿朋先生用高尔基自己形象的比喻:“我扑在书上,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进而让高尔基在书山墨海的跋涉中,参悟出经典要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陈寿朋先生写道:我们应该深刻理解这一至理名言的内涵,学习高尔基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精神,是勤奋学习让高尔基一个又一个阶梯地不断向上攀登。

  陈寿朋先生以客观的态度对待高尔基及其创作。他认为,高尔基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不能摆脱时代和历史给予他的局限。对于这样一位文学大师,不应是一味地颂扬,而是以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严谨学风,对问题作全面的分析,让读者了解一个真切的高尔基。了解他的伟大、他的探索、他的迷误和不足。可以说,高尔基有过缺点和错误,但他对无产阶级的伟大理想和对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信念从没动摇过。他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一名杰出的战士,他永远是一只高翔的海燕,“用带血的歌喉喊叫了一生”。这是高尔基的本色,这是高尔基的历史定位和真实形象!

  陈寿朋先生有胆有识、高屋建瓴,以《高尔基晚节及其它》和《步入高尔基的情感深处》等著作掀起波澜。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孙绳武认为:这是一部内容充实、丰富凝练的书,并对陈寿朋教授几十年研究高尔基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他在遥远的内蒙古,在研究条件比较艰苦的环境中,写了和译了许多部关于高尔基的思想和著作的书,在中国半个多世纪对高尔基的研究中,没有人取得这样的成绩。”我国文学巨匠夏衍先生对此书此举表示了浓厚的兴趣,认为“高尔基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创始者,不容否定。用翔实的材料去反驳对高尔基攻讦,维护高尔基的崇高声誉,这项工作有重要意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步入高尔基的情感深处》一书也曾在出版之际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 宣 部部长同志的充分肯定。他说:“被誉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伟大奠基人的高尔基,近年来却屡遭异议,他的思想和艺术光辉,也似乎被岁月蒙上了尘埃。面对人们的种种疑虑,我国高尔基研究专家陈寿朋教授推出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步入高尔基的情感深处》,以充沛的激情和严密的论证,为我们解疑释惑,所以特别值得称赞,值得推荐。”

  低吟一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用俄语问一声:都拉斯基(你好)!陈寿朋先生脸上闪动着青春的容光。他一生研究高尔基,一生注视俄罗斯,一生追求中俄文化交流,一生致力于中俄和平友谊。由此,国内俄罗斯研究的学术界同行称他为“苏联通”,俄罗斯高尔基研究的专家称他为“陈·高尔基”。陈寿朋先生笑着说:我就是我,一个研究俄苏文学和高尔基的专业工作者,我向往俄罗斯,热爱俄罗斯,祝福俄罗斯。我愿以自己有价值美的奋斗,来当好中俄友谊的歌者和使者!

  “中俄两国山水相连,中俄友谊源远流长。你看那片片白桦林,你看那簇簇红莓花,不正是吉祥的象征和相思的表达吗!”置身在这芳菲无边的友谊海洋,斯文含蓄的陈寿朋先生捧着他心爱的《莫斯科散曲》,用温馨的回忆和纯情的感怀,咏诵着心灵的诗篇……

  在高尔基逝世50周年前夕,陈寿朋先生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他在回顾了中国翻译介绍高尔基的情况、高尔基在中国的影响,以及他在研究高尔基方面做的工作之后,他用纯正的俄语对苏联听众说:我期望有朝一日亲自去走访高尔基的故乡。

  风从彼岸来,清凉亦芬芳。迎着陌生而又亲切的呼唤,陈寿朋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度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出访前苏联。当他第一站到达伊尔库茨克——东西伯利亚首府时,恰逢伊尔库茨克大学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来宾众多,而学校特别把陈寿朋先生请到主席台上。当校长向大会介绍陈寿朋先生是中国研究高尔基文学的功勋学者时,全场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在西伯利亚、在莫斯科、在白桦林的国度,陈寿朋走访苏联社科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和高尔基档案馆,拜会俄罗斯著名高尔基研究专家库茨涅佐夫、扎伊卡、巴拉霍夫和瓦恩贝尔格。不同的国度,共同的选择,令异国他乡中的陈寿朋先生领略着高尔基文化的绵长和不朽,尽享中俄友谊的温暖和人文交融的魅力。当陈先生把他的《高尔基美学思想研究》、《高尔基创作研究》送给苏联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的朋友时,他们惊讶地说:“中苏关系中断了这么多年,想不到还有一位中国同行做了这样深的学问!”

  高尔基研究所所长库茨涅佐夫博士和高尔基80卷集主编伊扎卡博士对陈寿朋先生的论著大加赞赏。瓦恩贝尔格学者把他为高尔基尔作的评论《为了革命和文化》一文赠给陈寿朋先生,在文章标题空白处写着:“中国著名的苏联文学教授陈寿朋,谨致深深的敬意!”

  俄罗斯拥抱着陈寿朋,俄罗斯熏陶着陈寿朋,俄罗斯激奋着陈寿朋。陈寿朋先生清新隽永的散文集《莫斯科散曲》,流溢着他对这个英雄国度的崇敬和对俄罗斯激越而又细腻的古老文明的珍爱。在高尔基故居,陈寿朋先生留下了“春天的心语”。那是莫斯科乍暖还寒的春日,陈寿朋先生拜谒卡恰洛夫街6/2号,这是一幢带花园的米黄色二层楼房,门口钉着一块牌子:“1931年—1936年阿·马·高尔基曾住在这里。”在高尔基的工作室,高尔基的写字台、书稿手迹、藏书,还有一段段与书籍、与创作、与生命相连的轶事,叩击着陈寿朋先生的心房。高尔基一生创作的总结——《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长篇巨著第四卷就诞生在此。陈寿朋先生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循着热烈的欢迎声,陈寿朋先生握住高尔基博物馆负责人——高尔基的大孙女马尔法·马克西莫夫娜的手。落座后,陈寿朋先生微笑着说:“我在您四五岁时见过您。”马尔法诧异地睁大了眼睛。陈先生告诉她,1928年高尔基老前辈和家人照过一张全家福,中国读者挺熟悉这张照片。高尔基安详地坐在扶手椅上,手里抱着小孙女,儿子、儿媳妇站在后边,大孙女站在爷爷右边。“我觉得照片中数马尔法照得最可爱,你穿着连衣裙,手捧一个大皮球。”马尔法听陈寿朋先生这么一说,乐了。她说,这是爷爷和家人一起照得最好的一张照片。日子过得线年过去了。陈先生把一幅中国画交给她,接着把他的两部专著《高尔基美学思想研究》和《高尔基创作研究》及几部有关高尔基的译著一起交给了她。谁料,她翻看陈先生的著作和译著竟脱口而说:“我见过这几本书,是您的朋友转赠的。”陈先生这才想起前几年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李辉凡等学者访苏时,他曾托李先生把他译的一部《论高尔基的创作》赠给该书作者——莫斯科大学的米亚斯尼科夫教授。遗憾的是,就在李辉凡学者访苏前夕,米亚斯尼科夫去世了。于是他便代陈寿朋先生将这部译作赠给高尔基博物馆。两年后,高尔基研究专家戈宝权访苏时,又带去陈寿朋先生写的专著《高尔基创作研究》。戈老曾为这部书写过序,那次他给博物馆赠过一批书,其中就有这部书。

  甜甜微笑的马尔法告诉陈寿朋先生:“高尔基博物馆收藏展出着不同文字出版的高尔基作品和各国学者撰写的研究高尔基专著。我希望在我们展厅里,能陈列出更多您和中国学者研究高尔基的专著。”陈寿朋先生郑重表示:“中国学者将不懈研攻、刻苦写作,用新的成果来弘扬和回报伟大的高尔基!”在高尔基故居,陈寿朋先生与马尔法幸福的会见短暂而又赤诚。马尔法情真意切的言语,伴着高尔基伟岸的雕像,刻印在陈寿朋先生的心底。他挥笔留言:“高尔基属于俄罗斯,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回首俄罗斯的寻梦之旅,陈寿朋先生沉浸在遐思和憧憬中。他和高尔基毕生的情缘,牵系出他和俄罗斯人民血脉相连的情愫。多少年来,高雅的俄文、俄语和高尔基文学,赋予陈寿朋先生以丰富意蕴和灵魂启迪。他一往情深,畅游在浩渺澄澈的贝加尔湖,浏览在圣彼得堡华美的艺术殿堂,徜徉在伏尔加河畔浮荡金色童话的白桦林间,驻足沉吟在莫斯科红场的列宁墓前。陈寿朋先生感慨抒怀:俄罗斯是光荣的国度,俄罗斯人民是英雄的民族,她哺育了高尔基的灿烂文学,也搭造着俄中友谊的金桥。看,在莫斯科的地铁出口,一位银发的俄罗斯老人与陈寿朋先生紧紧拥抱。他叫谢德明,早年是《人民中国》杂志的首席专家。他曾和陈先生面对面工作了好几年。老人把珍藏了几十年的中国朋友赠送的礼物、照片,还有当时中国文化部长茅盾颁发的奖状拿出来,一件件往事如珍珠般连缀起来了。陈寿朋先生和俄罗斯老人浮想联翩,喜泪纵横。

  红莓花儿开,风雨见真情。陈寿朋先生披一身岁月的星辉,带一缕白桦林的清香款款而来。他依然像白桦那样挺俊,他依然像海燕那般矫健。他出任《中国之友》杂志总编辑,曾在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华前夕,专访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他担纲主持的高尔基研究史,已正式列入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他倾情写就的篇篇来自俄罗斯的漫笔,连连见诸于报纸杂志。2006年初全国“两会”期间,俄罗斯电视记者采访陈寿朋先生。当记者问:今年是“中国俄罗斯友好年”,您作为中国著名的高尔基研究学者,有什么感受陈先生话语真情又自信地说:中俄友谊是一条多彩的纽带,美丽而又辉煌。我因高尔基而走上文坛、走向讲坛。当今在中国,高尔基的研究还在深入和继续,大学还在开着研究高尔基的文学课,他的书和他的名字仍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人民尊敬高尔基,中国人民不忘高尔基!

  我们的采访在陈寿朋先生轻声而动情的感叹中推向最高潮:“多少年来,高尔基一直伴随着我走过漫长的人生。悠悠岁月,几番风雨,几度飘零。但回首往事,却又有不少暖心的记忆。这都是和高尔基这个名字紧紧相连的。这些温馨的回忆不仅给我惨淡的人生增添了不少亮色,而且还能激励我今后继续向前。高尔基说得好:‘必须将自己的一生,将自己的全部力量献给自己选定的事业。’我要牢记高尔基的教诲,永远忠于自己的事业,永远紧握手中的笔!”

  陈寿朋先生,您说得多么质朴、多么深刻、多么深情!我们由衷向您致敬,我们将追随着您走进海燕高翔的高尔基世界!(刘少华)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4078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