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善,笔名“雨善”,生于1963年,陕西丹凤县棣花镇苗沟村人,现任商洛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系中国作协会员、陕西文学院第二届签约作家、商洛学院兼职教授。
《惊蛰之后》是刘育善的第三本散文集,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从作者近年来在《光明日报》《美文》《延河》等报刊发表的大量作品中精选出来的,还有一部分是首次和读者见面的,主要叙述了他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大事小情和感悟体会,是一本工作生活实录文集。散文集传承陕西乡土文学的文学创作风格:朴实但绝不普通。
作为李育善的前辈兼同乡,贾平凹在发言中说,李育善这个人特别能吃苦,特别厚道,所以对于文学也特别诚恳。李育善不是才智型作家,但是他的朴素为人,使得他的写作不偏执、不矫情,也不哗众取宠,所以他的作品生活味十足。“李育善大部分的篇章是写实际的工作、经历过的事情,他就是老老实实来写一些东西,你可以看到这个人的真诚,这个人对这个社会生活的真诚,也是对文学的真诚。”贾平凹认为,认真思考扎实写作,是李育善的写作态度,只有用真诚的态度去创作,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真实感其实就是最有力量的东西。
“李育善就是把生活原封不动地搬到纸上,给予艺术的表达。经他所感知的、所反映的生活,就有一种特别的真切,特别的深度,特别的力度。”《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认为,其散文自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厚重感。不管是沉甸甸的苦难还是朴素细小的幸福,都在他的笔下有明朗、质朴的表达。这也是李育善的一种人生态度,养浩然正气,怀真诚之心,体敬畏之情,写蓬勃作品。
用散文书写现实观照,必须要扎根于“人”。鲁迅文学院培训部主任王冰评价李育善的散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他工作和为文的出发点。”他的人文情怀是温情的、坚定的、向上的。《惊蛰之后》体现出他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和肯定。李育善关注人民,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王冰认为,读他的散文可以体味市井的琐碎温情,感受人生的悲欢离合,这种对人民的疾苦和艰难会感到难过和痛苦,天然就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一点在李育善的散文中是突出的。
散文作品的可贵之处,不只在于艺术美感,也在于真实反映的现实观照。正如《北京文学》主编杨晓升所说:“这本书整体呈现是当今变革时代,当今的现实就是未来的历史。”杨晓升认为其散文作品的突出特点在于记实性、真实性、原生态,李育善真正把一位基层干部的日常工作做了原生态文学化的记录和呈现,展现出“中国农村真实生活图景和社会现状”。
对于李育善的文学创作道路,批评家们也提出了建议,王冰提到,文章朴实,但文字细微度不太够,希望李育善在创作过程中,能找到更好的文字表达方式。李育善也表示,面对批评和指导,他会把这些建议铭记在心,“像牛一样反刍,消化吸收”,化作创作的力量,写出更出色的作品。
广大文艺工作者们不忘初心,思索、探索、行动,开启了从高原迈向高峰的旅程。五年来,一批文艺名家做客人民网,聊创作心路,话人生感悟。
五年来,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电视文艺和网络视听文艺也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发展道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