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龙门 逐梦河津(一)

2019-01-27 04:12:38  阅读 139 次 评论 0 条

  河津,古称龙门,地处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西北隅。国土面积593平方公里。背倚巍巍吕梁,臂揽滔滔黄河,腰系汾水如带,历史悠久,人文积厚,山川壮美,是古中国文明发祥地之一。

  在这里,您可以阅读华夏民族创世史诗——禹凿龙门;在这里,您可以感悟古代最佳励志神话——鱼跃龙门!

  河津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三代。陈列在河津市博物馆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器具已经过于遥远,而位于黄河东岸滩涂的高禖庙,则令人惊讶地记录了夏、商、周三代帝王拜祀的简记。

  汾河南畔的山王村,更是历经商代建都和周代耿国建都七百余年。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烟云,撩起历史的神秘面纱,共同追溯龙门文化的悠远古韵,品读烽火岁月的悲壮史诗,饱览山川名胜的雄奇壮美,叹赏现代文明的磅礴气势。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其传世诗作《公无渡河》的开篇写道:“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诗中盛赞了龙门的险峻、大禹治水的功勋。龙门是黄河晋陕峡谷的出口,两岸高山对峙,绝壁参天;中通大河,狂涛奔涌。闻名华夏的“大禹凿龙门”和“鲤鱼跃龙门”两大历史人文典故即发生于此。这也是河津“龙门”称谓的由来。史料记载,大禹治水十三年,开凿龙门就耗时四年之久。足见打开龙门是大禹治水中最关键、最艰巨、最宏大的主战场,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有意识、大规模地与自然抗争的伟大壮举。

  传说上古时期,龙门未辟,吕梁未凿,龙门至孟门河段为巨大瀑布群,黄河鲤鱼逆流而上,至此磨难重重,极其艰险。能历此磨难,越其险阻者,即可峥嵘头角,化身为龙。黄河鲤鱼是龙门一带闻名远近的水产,而从远古流传至今的“鲤鱼跃龙门”的故事,更是把鲤鱼和龙门塑造为一种民族精神的图腾。以此为始,才有了“一登龙门,身价十倍”的绝妙词语,才有了朝朝代代的士子们以考中进士为“荣登龙门”。河津撤县设市后,国家邮政部门印制了一套《小鲤鱼跳龙门》特种邮票,成为人们争相购买的精品。

  1985年,时任中央总书记书记视察河津,亲笔题词:“古耿龙门”。古耿和龙门都是河津的代称。古耿国包括两个时期:商时期的嬴姓耿国和西周时期的姬姓耿国。商祖乙迁至刑后,封其弟祖丙于耿地,建立耿国,是为赢姓耿国。周朝建立后,周室封同姓人于耿,再次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春秋时(公元前 661 年)耿国被晋献公所灭,封给赵夙为采邑。

  2007年柴家乡山王村出土三件文物——铜鼎、铜盘、铜壶盖,经专家鉴定,青铜鼎和青铜盘为国家一级文物,铜器上的铭文与文献记载都证明,山王村一带属西周耿都遗址。2013年6月山王墓地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耿名都”城门楼系西周耿国都城的南大门。

  河津高禖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一座以“高禖”冠名、以根祖文化为内涵的道教建筑群。据1976年发现的“乐楼柱子祀”记载,高禖庙创建于夏启之子仲康执政时的丙寅(前2022)年前,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高禖庙蕴涵着中华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是联系全球华人的历史纽带,是华夏文化基因的重要谱系依据。台湾道教地母至君团曾5次来河津高禖庙庙寻根祭祖,并捐资修缮。

  得益于厚重历史文化的熏陶滋养,河津诞生了众多光耀华夏的圣人先贤和文化大家。明代河津县衙东建有“三贤祠”,以祀卜子夏、司马太史、王文中子三位河津籍先贤。

  卜子夏为传统经学与史学的奠基人、孔门高足,发明章句,传承古籍,影响深远。他在河津西河设教五十五年,终于成就一代儒学宗师,并使河津成为我国先秦史中继孔子鲁国设教后的第二个全国性教育中心。

  史圣司马迁,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他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他刚直不阿、幽而发奋的伟大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的灵魂和脊梁。

  王文中子,即隋代大儒王通,他设教讲学,著书立说,为儒学复兴及后来的宋明理学首开先河,门下弟子多达千人,其中不少成为唐初的开国将相,开启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4118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