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定义的微故事,是一种篇幅在千字左右,有鲜明的人物性格描写,有精致曲折的情节设置,能体现出有意蕴的故事创意的一种文学性较强的精短作品。它是“微文学”的一种主打文体,那种“情节型微型小说”就是它典型的高级形态。
微故事的艺术构思不同于一般长中篇故事。微故事的精短篇幅,要求它的题材必须是生活中的一个有独特形象、有意义包孕的聚焦点。微故事的艺术构思能否展开,首要问题就在于你能否发现和体验到一个体现生活聚焦点的故事内核。
文学构思中的故事内核不是创作过程中作者抽象表达的写作意图,也不是用理论语言概括的主题思想。它是一个能用一二句话就可以归纳的具体事件和故事底蕴初步结合的“语言具象实体”。仅仅有一个好的创作意图,仅仅是熟悉一个精采故事而又没有把握住它的底蕴,都将不能形成故事内核。作为具体材料和故事底蕴初步结合的故事内核,它应包含着一个故事中最精采的高潮事件,也概括着一个人物性格中最富有特征的闪光点,还隐含有巨大的创意能量。在一般长中篇小说中,这种故事内核可能有若干个,它可能就是由一串故事内核生发成几条情节线索。而对于微故事来说,它的故事内核只有一个。我们能从生活素材中发现、提炼出一个微故事内核,实际上就相当于我们掌握了一次微故事创作成功的机会。
哈代的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苔丝》的故事内核是——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美丽少女,被一个男人侵犯,又被另一个男人抛弃,最后走上了自毁而上了绞刑架。30集电视连续剧《暗算》的故事内核是——安在天父子为了党和国家的最高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名誉,可以牺牲个人的爱情,更可以牺牲个人的生命。这样的高度概括,除了是用“一句话模式”来概述人物的命运和事件外,它还蕴藏着启人思索的文学创意。在文学创作的构思过程中,用一二句话高度概括一件事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完整过程就能形成故事内核;文学作者用一二句话高度概括一个人有变化、带冲突的个性和命运,就是文学性较强的故事内核。
长篇虚构叙事文学的故事内核,一是要与人的独特命运相关;二是这个人的命运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和冲突的形式;这个冲突和变化的结果,又常常通过人物付出最高的代价(即死亡)来感染读者。所以,一个文学修养较高的读者,能准确地判断和抓住正在阅读的长篇作品的故事内核;一个文学创作能力较强的作者,能很有艺术感觉地发现、感悟纷纷复杂的生活事件中,某一件事、某一个人的“过程和底蕴”,并能准确地从外形到内蕴地抓住这个人、这件事的独特材料,并把它提炼为可以启动创作运思的故事内核。他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敏感点,会集中到人物鲜明个性和独特命运上,会较精确地发现这个人和事的变化过程,并艺术地感悟出这个“变化”中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己的各类冲突及根源,还会比别人更深刻地看到这变化和冲突中的生活底蕴。这个隐含的“生活底蕴”的“创意雏形”尽管随着文学构思的深入会不断地调整、完善,但可以说,这就是有才华的作者在抓住“带冲突的变化”的故事内核中提炼出来的、未来作品的“文学创意”。
在大千世界的无数的“人事景情理”中,能发现、提炼并艺术地表达出一个值得开展文学构思的故事内核,就是一个文学作者和一般人的相区别的地方之一;能够在几十万篇幅的长篇作品中,感悟、体验并用精炼的感性、理性语言概括表述这部几十万字长篇作品的故事内核,这也是从事文学评论和文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这样一种和别人相区别的能力常常决定了你的创作质量和评论水平。这种能力可以说有30%是天赋的(有些人天生的右半脑发达,形象思维力较强),有70%可以通过后天的文学学习和故事训练来逐渐地培育和发展自己的对生活中故事内核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对于从事微故事写作的人来说,对生活事件的文学感悟和表达能力,将集中在发现和提炼“微故事内核”上。“微故事内核”区别于“长故事内核”的最根本的地方在于:一个有变化、带冲突的事件过程将集中在一个生活物品细节和在一个生活场面里的完成。
“微故事内核”的性质是由微故事独特的审美特征决定的。那么生活中的什么事件、什么人物可以提炼为微故事内核呢?冯骥才的《苏七块》写苏医生收到了华医生暗中给车夫的7块银元后,才肯离开麻将桌给摔断手的车夫接骨。“银元”是故事内核的物品细节,不肯看病和快速看病是故事的变化;故事的场面就发生在华医生的麻将台上。苏医生自始至终不肯更改“祖宗定下的行规”的个性在这一个场面里、围绕着“7块银元”的物品细节被渲染地淋漓尽致。
因此,无数的生活故事要想创作成为文学故事,首先需要作者对生活故事要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感觉能力,这种对生活的艺术感觉能力首先体现在——他能判断哪些生活故事能写成文学故事,哪些生活故事缺乏艺术审美价值而不能写——这种对生活故事的艺术感悟能力具体展开就是:他能迅速判断这个生活故事有没有一个精彩的,可以改造和提炼成为故事内核。
首先,故事内核包含的事件必须是单纯单一的。能够触动、引发微故事构思的,往往不是一些纷纭复杂、惊心动魄的人、事、境。它能引发作者的构思应是单纯而集中的。它单纯到只用一二句话就可以把整个故事梗概进行讲述,读者完全能够从这简洁的一句话中领悟到它的思想内蕴。
其次,故事内核应有独特性。微故事作者的故事内核必须具有既不同于别人的,也不同于自己以前已写过的故事内容。通过这个故事内核,我们可以体味到作者对生活的与众不同的感受能力、概括能力和传达能力。
再次,微故事内核必须包含着有某种生活底蕴。如果故事内核具备了个性化品质,那么就要进一步审视:这个性化的故事内核能不能实现概括化,就是说,这个故事内核是否包含有深刻的思想意蕴,它的主题是否有较广的生活涵盖面。一方面,确实有新意,不一般化了;另一方面,这不一般化中又表现出相当深刻的人生哲理。读者读了作品,不仅觉得新鲜,而且感到深刻;故事内核不仅体现了个性化,而且还达到了概括化。实现了这两者有机统一的故事内核,那么由它演化而成的故事创作成功的概率就高。
作家许世杰说:他工作过的机关单位曾发生过买一把铁壶要经过司局领导审批的事件,他的获奖作品《关于申请添购一把铁壶的报告》的故事内核就是直接从这生活原型里提炼的。作家吴金良说:他在生活中遇到过“一个姑娘在路上坏了单车却无人帮助她”的事件,文明月礼貌活动的开展使他受到触动,他把这个反面事件做了正面改造,形成了获奖作品《醉人的春夜》的构思内核。这些事例告诉我们:
第一,微故事内核的形成同样不能离开丰富的生活积累。无论是直接提炼生活原型的,还是从反面事件改造而来的故事内核,可以说它们都是生活的馈赠。第二,微故事构思内核的产生需要特定“契机”的刺激。触动许世杰构思动机的事件是“给晚报征文写稿”,引发吴金良构思活动的契机是文明礼貌月活动的开展。这都说明,从生活素材变成故事内核,首先要有一个特定“契机刺激”。大量的创作现象告诉我们,这种契机,可能是一种意念的刺激,也可能是一种人物个性的刺激。它可能来自对某种物件的联想,也可能来自对生活中某种奇事的改造,甚至还可能出现在某种奇思妙想中。
在“契机刺激”下,作者对某个人、事、景、情、理,产生了独特的感受,许多原来互不相关的素材在这种特定的感受下发生了碰撞,建立了新的联系;这样作者的独特感受便发展到了强烈而深刻的体验。微故事内核就在这感受和体验中开始闪现,并形成初胚。这个时候,作者的这些感受和体验可能还比较庞杂,故事内核还不够清晰,还达不到我们前面所说的“单纯而集中”的要求。于是构思中的形象思维便开始了分解和组合工作。它把一些不够典型,不便表现的素材分解出去,把一些虽然分散,但又是相当突出、相当典型的素材组合到一个细节核上。这样一条“生活积累——契机刺激——分解组合——想象虚构”的构思规律已无数的创作经验所证明:这是把生活变为艺术,让故事内核“闪现”“成型”的艺术魔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