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篇名为《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以下简称《状元之死》)的文章刷屏,但是没过多久,就有文章批驳《状元之死》存在诸多事实和逻辑漏洞,最新的消息是,这篇文章已经被封。
从迅速爆红到速朽,不禁让人好奇《状元之死》出自何人之手。原来,这是“网红”咪蒙旗下员工的作品。说到咪蒙,很多人称之为网上情感鸡汤女教主,擅长十万+爆款文章,还曾多次在公号兜售其爆款文章制作秘诀。
其实仔细拜读这篇《状元之死》,不难看出其中浓浓的”咪蒙味”都号称其文章内容绝对真实,原型来自身边某个朋友或者亲戚,都是超级“励志”,主人公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职业飞跃,其代表作就是当年咪蒙那篇《我的助理月薪五万》。
早就有文章分析称,喜欢咪蒙的女性居多,年龄横跨60后、70后到90后,也就是从职场小白到资深员工。90后在人生起步阶段面临诸多困惑,从学校走向职场经历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从而产生了焦虑、迷茫与挫折感;而60后、70后需要兼顾家庭与工作,压力重重。新时期女性自我独立的诉求,与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要求形成猛烈碰撞,让中年女性遭遇职业、家庭、情感等诸多瓶颈。她们急需获得来自同性及同龄人的互动与抚慰。于是,70后的咪蒙与旗下80后、90后员工,就可以用一篇篇《致贱人》、《我的助理月薪五万》,迅速获得这些女性的共鸣。
坦率地说,这就是“情感微商”。别的微商是卖货,咪蒙则是兜售情感文章及其背后的焦虑。我们生活在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流动加速改变了已有的熟人社会结构,使之走向陌生人社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颠覆了一个个传统行业,而互联网行业本身也在去年年末遭遇寒冬。在城市打工的孤岛效应、快节奏职场的压力以及人际情感的疏离,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抱团取暖。咪蒙的“情感微商”文章,正好捕捉到这个群体的诸多痛点,再加上咪蒙本身就是擅长文字、熟稔传播学规律的媒体人出身,因此她可以持续炮制同性、同龄人职场逆袭、情感励志的文章,收割受众的智商税和情感税。
“情感微商”的火爆,反映的还是网上信息传播生态的不如人意。放眼“咪蒙”类文章,其实与20年前的《知音》、《家庭》路数基本一致。这一方面说明,受众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并无太多变化;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人们承受着众多的时代变革与自我转型压力,不可避免地寻求更多的情感疏通渠道,而传统关系纽带(如家庭、邻里)的式微,更加剧了人们对情感替代品的渴求。咪蒙模式的盛行也是间接填补了这一空白,虽然其手法并没有太多高明之处。
当然,有多少人喜欢咪蒙,就有多少人反感咪蒙。我的不少媒体圈、文化圈朋友坚决反咪蒙,致力于揭穿咪蒙文章的套路。在我看来,这不能单纯视为精英群体与草根群体的割裂,而是某种程度的人格和文化启蒙,也是社会自我调节机制在发挥作用。也许,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咪蒙式情感微商与反咪蒙联盟之争还会继续下去。人需要对天性中的弱点时刻保持自省与抗争,这本来就是难度极高的事情。用持续接受异见的开放心态,来推动自身心智的成熟,也是一个渐进过程,社会对此应当报以更加宽容的态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