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朋友圈都被首富王健林的“小目标”刷屏了。其实鸡汤文字,并不是最早出现在商界的,只不过,在商业社会里,这些知名企业家的一言一行,往往能引起最广泛的关注,带来的影响也最大。
那么,这些鸡汤文又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去看待这些似是而非、假假真真的文字呢?这些总是试图教你“抛弃物质的枷锁去追求高贵的灵魂”的心灵鸡汤文,究竟有什么力量能占据社交网络时代的转发榜前列?一碗“心灵鸡汤”究竟是好还是坏?
8月29日,周一,对于大多数的上班族来说,每周一都是一个难熬的日子,一方面刚刚结束两天的休假,“身体已上班,心灵还未归”,另一方面在上周结束后,经过了两天,周一会积累一些工作需要处理,所以,周一是一个又忙又累的日子。
不过这个周一有点“鸡血”——一大早,首富王健林的一段话在朋友圈被刷屏,内容是他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对那些希望成为“首富”的人的一点建议。
王健林告诫年轻人说,“想做世界最大,想做首富,这是对的。但奋斗的方向,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
随后有关“挣一个亿的小目标”迅速成为了热门话题,人们似乎恍然大悟,自己之前为什么没有成功,是因为目标定得有点“不切实际”,应该先定个小目标,比如先挣它一个亿。
看了这样的话题是不是觉得“正能量满满了”,原本在自己的意识里,一个亿是很难以逾越的目标,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小目标”。
一下子很多公司,特别是创业公司纷纷把“一个亿”作为了激励员工继续不计成本加班的“创业鸡汤”。
除了这次首富煲出的这“小目标”鸡汤之外,在商界还有“马云”牌鸡汤,比如“在没人温暖你的时候,你要学会左手温暖你的右手”“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每次成功都可能导致你的失败,每次失败好好接受教训,也许就会走向成功”,等等。
事实上,这些泛滥得让你精神为之一振的鸡汤文字,并不是最早出现在商界的,只不过,在商业社会里,这些知名企业家的一言一行,往往能引起最广泛的关注,带来的影响也最大。
那么,这些鸡汤文又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去看待这些似是而非、假假真真的文字呢?这些总是试图教你“抛弃物质的枷锁去追求高贵的灵魂”的心灵鸡汤文,究竟有什么力量能占据社交网络时代的转发榜前列?一碗“心灵鸡汤”究竟是好还是坏?
在新浪微博上,刘墉有229万粉丝,这其实不算多,乒乓球奥运冠军张继科的粉丝是他的3倍。
刘墉的个人认证很简单:“作家、画家”,他在上面更新的也不多,最近的一条写于两个多月前。
“当别人对你的态度不好,你先要想他一定有原因。如果他不正常,不必跟他计较。如果他遭遇了困难,说不定你可以帮助他。单单这种正面的想法,就能改变人间的气场。总带着慈悲心想帮助别人的人,除了自己喜乐,还会引来更多贵人的帮助。遇到贵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当别人的贵人!”
这是这位台湾作家一贯的风格,如果你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阅读,你一定不会对摆满书店的《我不是教你诈》《在生命中追寻爱》等书名陌生。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种名为“心灵鸡汤”的书籍风靡全国,成为很多人案头和书架上的标配。刘墉甚至被称为中国鸡汤文的“鼻祖”。
到了今天,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打着“正能量”旗号的“心灵鸡汤”,挤占了很多人的碎片化阅读的时间。来自腾讯微信公众号的一份统计称,目前总阅读量排名上,心灵鸡汤类的文章排在第二位,仅次于保健养生,甚至超过了育儿教育类。
就在不久前的奥运会上,郎平率领女排姑娘们重夺奥运金牌后,在社交媒体上,又一次刮起了打着“郎平”“女排”“女排精神”旗号的各类鸡汤软文和段子。而此前,杨绛过世后,在朋友圈流传的“百岁感言”,最终也被证明是杜撰的鸡汤文。
“心灵鸡汤”一词并非国内原创,它来自美国从1993年到2008年出版的系列畅销书《心灵鸡汤》,书的作者叫杰克·坎菲尔德,这位曾经潦倒的前中学老师,靠着写这些励志小故事成为了名人。
这些书大多用简短的故事讲述着积极的人生道理,还有针对特定人群鸡汤,比如祖父鸡汤、孩子鸡汤等。大陆也引进出版了《心灵鸡汤》,看着标题就很有辨识度:第一辑叫“活着,就有希望”,第二辑“幸福就在身边”,第三辑“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不过在中国,心灵鸡汤最早在诗歌界找到了生长的土壤。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汪国真的诗句以其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和浓郁的励志色彩,成为教科书级别的鸡汤诗句。到了九十年代,这种行文风格得到广
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为大批作者所运用。比如前文所说的旅美作家刘墉,一边讲述自己的生活一边告诉我们“窗外有蓝天,多美的日子!窗外有阴天,多美的日子!”受过哲学科班训练的周国平将心灵鸡汤与哲学相结合,提出“幸福哲学”,“上帝为每个人设计的方案无须更改,重要的是能够体悟其中的意蕴”。
近几年,随着社交媒体兴起,鸡汤传播的场所也发生改变。擅长成功学的李开复、两性情感的陆琪,以及用“非洲草原狮子大象”来说道理的俞敏洪都是典型代表。
不得不说,心灵鸡汤准确地抓住了那些情感脆弱而又相对缺乏理性的人群。它用一个故事来让人产生共情,比如处在职场、感情中的困境。然而,它不鼓励人理性地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而用精神胜利法来鼓动人的情绪,把负面的东西看成正面的,让人产生一种虚假的力量感。
而倾向感性思维的人,本身就更加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分享。当他们自认为受到感动、鼓舞的时候,分享的欲望就更加强烈。
一些像咪蒙、papi酱这样的网络红人则抓住这些心理,不断地炮制一些“心灵鸡汤”,他们甚至打着反鸡汤的旗号,写一些充斥情绪的高级鸡汤文和视频脱口秀。
心灵鸡汤用精神胜利法感动自己,这也是一种心理安慰,美国心理学家史蒂芬·布莱尔思认为,那些鸡汤粉自我安慰的第一步,就是相信思想能够直接影响现实世界。即便有人知道这种影响并不能实现,煽情的段子会用更进一步的空头幻想来构建期许,创造一个虚幻、虚荣、虚假的自我世界。
举个例子,胖和尚和瘦和尚在晒太阳,胖和尚说我要下山行商经营赚钱,最终享受生活在海边度假晒太阳。瘦和尚说我不就在晒太阳、享受你的最终结果了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与其孜孜追求不如珍惜当下。简单鲜明的结果很容易让人若有所悟:原来是这样啊。
好了,如果你稍微多想一步,就会发现讲故事的人利用瘦和尚之口,偷换了概念:胖和尚说要享受生活,在海边度假晒太阳只是享受生活的方式之一,他还可以去旅行、去看戏,而瘦和尚用晒太阳替换了所有的“享受生活”。这是心灵鸡汤故事常用的伎俩。
还有一种常用的鸡汤法,是因果倒置。比如:成功人士必备的十种习惯,等等。总之,它会让你觉得看过之后就能向成功人士看齐。其实,那十种习惯显然不会是成功的充要条件,而其中一些习惯,是你成功了之后自然会有的,比如高端的社交、健身、读EMBA……
总之,心灵鸡汤都力图模糊了事情的因果关系,将个人的能量放到无限大。比如“你远比你想象的要强大”“发现真实的自我”等,远远高估了个人对外界的影响。
临床心理学博士史蒂芬·布莱尔思在《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破解心理呓语的迷思》一书中说,面对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找到了励志心理学这样一种删繁就简的方法,它轻描淡写地把意见、意识和可靠的事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给读者一种强大的自我安慰。
也就是说,心灵鸡汤迎合了人们偷懒的心理,不做靠谱、严谨的分析,先用一个故事给你做个心灵马杀鸡,然后直接塞给你一个脑残结果,你还觉得他说得好有道理简直无言以对。
“心灵鸡汤?我从来不看这玩意!”黄小初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一听“心灵鸡汤”这几个字就厌烦。
事实上,这并不是黄小初一个人的反应,很多具有常识和思辨精神的人往往都反感“心灵鸡汤”。“心灵鸡汤有时是弱者自我保护的安慰剂,但如果长久沉溺其中,会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和精神鸦片,全面败坏自己的思维能力、行动能力和生命品质。”时事评论作家童大焕说。
从本质上来说,心灵鸡汤是励志心理学的一种,特点是在谈人生时忽略艰辛过程、直接展示美好结果。它向读者灌输单一的世界观,不符合它逻辑的就忽略不计。读者看到这些故事时,很容易忽略客观严谨的方法准则,变得头脑简单起来。
“朋友圈爆款心灵鸡汤为什么是有毒的?这是因为,它们总是宣称自己是灵丹妙药,总是给你一个封闭式答案。”青年学者彭晓芸对此也有自己的见解。
很多年轻人就是在纷繁的多学科各说各话中迷失自己的。今天看见朋友圈转发一个“爆款心灵鸡汤”,他们立即渴望把自己千疮百孔的婚姻经营下去,并说服自己这就是幸福人生。明天看见朋友圈又转发一个“爆款心灵鸡汤”,声称“去你的关系,所有的爱情都是自欺欺人”,他们又立即对自己有没有爱的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恐惧。
“年轻人最大的困惑在于他们没有自己的价值体系。没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便容易东倒西歪,东倒西歪的人生便充满了犹疑不决和患得患失。”有些时候,他们甚至不敢去做选择,而是麻木地充当被选择的角色,无论在个人职业规划上还是情感境遇上。
“有时候,某些所谓的‘鸡汤文’也有它一定的价值,比如教育人们在夫妻相处时需要注意什么,哪些话不要讲,哪些话要多讲,它对一些人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大多数的鸡汤文,在对大家的思想提高上,没有什么好处。”黄小初对《现代快报》记者说,他甚至认为,目前鸡汤文的泛滥,值得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引起重视,长此以往,对我们民族的思辨能力都会带来影响。
还有一种常用的鸡汤法,是因果倒置。比如:成功人士必备的十种习惯,等等。其实,其中一些习惯,是你成功了之后自然会有的,比如高端的社交、健身、读EMBA……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