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坚持育人为本,注重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引导大学生在“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中,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和公益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的大学生们,谈起西部阳光支教时志愿服务的那些事儿,一个个激情洋溢。他们在志愿服务中发挥各自的特长,分享回报社会、回报他人的幸福,拥有了成为未来社会主人翁的自信。大三女生于荔至随学院“世纪青苗”支教团队赴贵州凯里雷山县乌江村乌江完全小学支教返校后,在交流心得时说:“一个多月的支教,让我留下了长久的记忆。虽然人回到了学校,但心还在牵挂那些孩子们,更感到自己肩上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生活在贵州凯里山区的孩子们依然衣食拮据,他们翻山越岭地走读,甚至没有一双完整的鞋子,他们上课的教室,终年透风漏雨……”她所在系的团总支向全校师生倡议:希望能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减轻山区孩子们的生活负担,使他们能更好地生活、学习并快乐地成长。他们坚信:一片真情,成就一个梦想;一片爱心,营造一个未来。
这是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注重在实践中塑造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一个缩影。
自2005年建院以来,世纪学院着力创新育人模式,探索教育发展新机制,构建了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日常思想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三位一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位一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等3个“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形成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工作格局。在全新的育人工作格局下,学院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公益性的志愿服务活动,激励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公益实践中励志成长。目前,全院学生均为志愿者,全院共建立20个校内志愿服务基地和18个校外志愿服务基地,服务内容包括社区援助、扶贫支教、义务献血、助残济困、环保宣传、抢险救灾、公共事业服务等。如今,学院参与的SK国际大学生公益活动、西部阳光支教活动、彗灵三原色助残活动等已在全国独立学院和北京地区高校中形成品牌,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
学院认为,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一方面在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在于构建切实可行的激励保障制度,让学生由制度牵引起步,逐渐成为一个自觉自励的志愿者,乐于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去服务社会,帮助他人。为此,学院于2007年正式下发《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德育课外学分执行计划方案》,方案中设置了学生义工志愿服务学分。方案规定:在校学习的本科大学生,每学期必须完成5个小时的义工劳动,3年共完成3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本科毕业时,未能完成义工服务时长的学生,将无法通过毕业资格审核。
方案实施之初,学院学生工作部通过收集《义工志愿服务反馈表》,对学生的义工活动进行考核和存档,后又编辑制作了《义工手册》,记录每位学生的义工服务情况及服务后的心得体会,并定期对在校学生的《义工手册》进行抽查。
方案实行5年多来,硬性规定的义工制度,渐渐地变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据《义工手册》统计显示:在2010-2011学年度,除毕业班级外,一、二、三年级在校生约有3700人做义工,义工服务累计时长约44000小时,每个学生的义工服务时间平均为11.98小时。经管系学生志愿者表现出色,苏海江等几位同学3年累计义工服务小时各自达到1000小时以上,远远超过了方案中规定的30个小时。其中乐婷同学被评为北京市“先锋杯”优秀团员。这些学生在第一次参与志愿活动时,或是为修满义工学分,或是出于对志愿服务的好奇心,然而受助者的温馨笑脸、共同奉献的团队温情、活动过程中某个不经意的瞬间、都激起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热情。经管系女学生李晴月第一次走出校门,来到北京市偏远的昌平区鹏鹰小学东校区,参加志愿者“爱之触”的支教活动后,她在日记中写到:“我第一次遇到你们,就像阳光洒进了心田。短短的6天支教,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动。一直听老志愿者说,支教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其实是志愿者,一直不懂其含义。直到这次身临其中,才格外觉得是真理。那里的孩子,纵使他们顽皮、捣蛋、偶尔不懂礼貌、偶尔不遵守纪律,但是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童真的心、向善的心。他们会拉着我们问:‘老师,我听话,你别生气’、‘老师,你们下次还来吗?’在那一瞬间,感动溢满心头……”后来,她成为这个志愿者团队的积极分子,先后3次去鹏鹰小学支教。
世纪学院的义工服务制度提高了学生对志愿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积极性,渐渐营造出“奉献有我,热心公益”的校园氛围,为学院精品志愿活动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学院在社会公益活动中,不但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而且推进学生品牌服务意识的养成。在学院领导看来,今天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作为一所民办高校,品牌的形成最主要的取决于社会认可度。为此,学院在开展志愿服务中,着力打造品牌公益活动,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
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立足北京,面向全国”是学院人才培养的服务方向。学院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重点,以数字媒体类专业为特色,建成了7个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和50余家实习实训基地,与中兴通信公司联合成立了“3G学院”,有针对性地培养新型通信人才,学院连续4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都保持在较高水平。学院被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评为“中国动漫游戏人才培养先进单位”,有两个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1个基地被评为“2012年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有多项产学研结合的成果,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2011年7月,“国家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数字产品研发基地”在学院授牌成立。目前,基地服务于社会的“安全生产手机报”已投入试运行。学院还承接了文化部手机动漫标准制定项目。
持续开展“服务社会、服务西部、服务社区”的系列志愿活动。学院组织学生开展经常性的社会调查研究、走访慰问、帮扶结对、社区互联等活动,在许多单位和场所都留下了学生志愿者的足迹:2007年3月至今,学院电子与自动化系团总支志愿者协会,一直义务为武警后勤基地参加军校考试的武警士兵补习文化课,并在基地挂牌建立“校外志愿服务基地”。5年多的支教活动,帮助15名士兵考入士官学校,8名士兵考入警官学校,50余名士兵拿到大学函授文凭,志愿者们怀着一片拥军爱兵的赤诚,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的动人旋律,学院荣获“军(警)民共建先进单位”、“双拥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系团总支几年来先后7次组织无偿献血活动,3次荣获“北京市无偿献血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学院团委长期组织以“实践励志担重任,青春建功绘人生”为主题的系列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在团员青年和学生志愿者中广泛开展了“弘扬雷锋精神,争做青年先锋”、“弘扬优良传统,肩负时代使命”等系列志愿活动;志愿者们还深入社区、面向社会、奔赴西部,开展了一系列实习实践、志愿服务以及社会调研活动,其中SK国际大学生公益活动、“以爱之名,改写人生”——西部阳光支教活动、慧灵三原色助残活动等,均已形成精品公益项目。从2008年至今,学院报名参与西部阳光支教志愿服务活动和SK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累计千余人,先后有9批共200余名志愿者利用寒暑假赴陕西、四川、甘肃、宁夏、贵州、青海、湖北、广西、安徽、河南、山西、云南、内蒙古等中西部贫困山区进行支教服务,每人不低于20天时间,累计总服务时长超3万小时。而SK Sunny项目更是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领袖为宗旨,在帮助的同时,让参与其中的志愿者获得感悟和成长。过去的3年中,学院志愿者们利用假期与来自韩国的志愿者们在北京、四川、全州(韩国)等地连续参与了4期大学生志愿者交流夏令营,获得了宝贵的跨国交流的机会。
支教、扶贫、调研、交流,世纪学院选派的青年志愿者在历次志愿活动中表现出色,频频获得受助者和合作资助方的支持和肯定。2011年,世纪学院志愿者们创新的活动精神、热心公益的奉献理念,使学院获得了自主组建志愿者团队的资格,并成立了“世纪青苗”志愿者服务团队。2011年寒假期间,学院第三期SK志愿服务团队更为学院赢得“优秀志愿者团队”的称号,在与北京市其他高校整体活动的各项评比中,综合排名第一,并获得项目方提供的万元暑期自主志愿活动经费。
世纪学院重视品牌公益活动,更重视在细微之处、在日常生活小事上,培养学生的“微志愿”精神。几年来,学院在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中,大力宣传“于细微处见精神”、“一件小事看德行”的道德价值观,广泛开展“莫以善小而不为”的“微志愿”教育,引导学生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服务他人,服务社会,鼓励学生“人人都做志愿者”。
如今,全校学生都能自觉地把“微志愿”理念践行于学校的日常生活,把助人精神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准则,把志愿行动作为一种习惯。在校园里,随处可以看到的景观是:垃圾随手捡起,出门随手关灯,课间擦净黑板,墙上没有污垢,地上没有烟头,捐赠争先恐后,献血排起长队……在“微志愿”活动的引领下,全院出现了“争当雷锋,从我做起”的热潮,形成了“行举手之劳,做身边之事,人人争当志愿者”的良好校园风气。“微志愿”丰富了校园的文化内涵,促进了校园的文明建设,微小的志愿行动,汇集起来,让校园面貌有了意想不到的改变。
目前,世纪学院的莘莘学子们正积极响应学院的号召,不断丰富“微志愿”活动和品牌志愿服务活动的精神内涵,努力践行“明德励志、笃学致用”的校训精神,推动学院“育人工程”向更高层次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