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之华》影评:一首写给中年人的散文诗

2019-02-09 17:22:09  阅读 110 次 评论 0 条

  凤凰网娱乐讯(文/Echo、二十二岛主) 看《你好,之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亲切,这一点只有故乡是大连的人才能有共鸣。当看着熟悉的电车、日式房屋、车站、映现在眼前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眷恋及归属感,会在不经意间把自己代入到影片中的某个人物身上。大连与日本隔海相望,可能是中国最得日式风韵的城市之一,岩井俊二将拍摄地选在大连,不仅因为这座城市本身就充满美感,也在于他所流露出来的感觉与剧本中的日系风最接近,所以这部片子最该去大连的海边办首映礼,可能和影片本身的气质最契合。

  因为还是日式风格的作品,所以与很多大家熟悉的日本影片一样,导演并没有把目光只聚焦在姐妹二人的羁绊,以及对于往事的错过和怀恋上,而是延伸到了死亡、生活等个层面的思考,比如影片中设计了老人与小孩两条线索,这二者之间的串联是在孩子给老人按摩的时候,不小心老人闪到了腰,孩子误以为会给老人带来死亡,使他幼小的心灵第一次对死亡产生了真正的认知(在此之前虽然母亲之南已经去世,但看得出来孩子还并没有完全领会死亡的意义)所以孩子每当看到处于痛苦中的老人,都会有一种强烈的内疚感与恐惧感,内疚在生怕由于自己的闪失导致另一个人的死亡,恐惧在不想再看到有人离开自己的生命。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最后他只能选择逃避,所以在之南、之华、尹川的情感纠葛之外,导演专门开辟出了一段时间来讲述孩子的故事,并用一个长镜头来展现之华夫妇爬台阶,在身后唤回孩子的场景,这是因为孩子在成长,这段路道阻且长,但必须要经历,且只有自己经历之后,才能够真正地走出来,领悟生命的真谛,所以这段戏我还蛮喜欢,颇具意味。

  在岩井俊二的电影里,最常出现的人物关系是两个冥冥之中有深切羁绊的女孩,《情书》中的渡边博子和藤井树,《花与爱丽丝》中的花和爱丽丝,以及这一次《你好,之华》里的之华与之南。

  和《花与爱丽丝》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是,《你好,之华》里的之华与之南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些隐隐较劲的意思。平凡普通的之华在少女时代总是默默地羡慕着优秀的、发着光的姐姐,这样微妙的感情在姐妹亲情之下被压制和淡化,当转学来的尹川出现在两姐妹生命中时,不知不觉地从少女之华的表情与动作中流露出来。

  影片的主题是“错过”,但看完之后却很难确切地形容主角们到底错过了什么,让人产生更多感慨的,反而是主角们在电影中对于少年时代的无限怀念。之南最怀念的一定是自己闪着光的少女时代,不然她不会一遍又一遍地翻看尹川寄给她的小说,连留给孩子的遗书都是自己在中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尹川最怀念的大概是刚上大学和之南恋爱的日子,他在自己的小说里一遍遍描摹、重温那时候的美好,以为这样就可以让时光永远停留在那里;而之华,她没有令人瞩目的青春,也没有和自己年少时倾心爱慕的人在一起,属于之华的怀念,大概就是被别人误认成姐姐之南的那一点窃喜,算是圆满了少女时代的一些遗憾。

  《你好,之华》的海报上有一句话,愿你活成最好的样子。相信看完电影的观众们如果再读到这句话,心里大概会感到一种微微的讽刺感。影片中的每个人怀念的,正是在大众定义里最好的自己。在之南和尹川的心里,他们的中年生活必定是不如意的,除了通过怀念来无限地靠近“最好的”青春,他们无能为力。但真的是这样吗?抑郁症是一件让人感到羞耻的事情吗?没有名气、只写过一本书的小作家又有什么说不出口的呢?之南和尹川都手握着可以改变这一切的机会,之南原本可以向家人说出这一切,但她却选择了自杀;尹川原本也可以写出更多的好故事,但他却选择沉溺在和之南的回忆中,与酒为伴。他们恰恰是被大众定义中的“最好”所禁锢了。大概岩井俊二导演在电影里想说的就是,这个世界上原本没有什么关于“最好的自己”的定义,只有抛开世俗偏见的桎梏,先活出自己,才能真正成为最好的自己。

  比起自己没有活成最好的样子,看着年少时曾经仰慕过的少年和少女最终也不再像曾经一样闪闪发光,大概是一件更加残酷和幻灭的事情。之南看着曾经吸引自己的张超变成了一个无所事事的醉汉,尹川看着自己一见钟情的之南在不如意的生活里选择自杀,之华看着年少仰慕的少年不再意气风发。在岩井俊二的镜头下,“中年”无疑是一段充满着灰色与困惑的时光。在电影里,少年人和老年人都有追逐爱情的勇气,唯独中年人没有,他们拥有的更多是生活的琐碎,就连之华写给尹川的信里,都只能念叨一些鸡零狗碎的小事,而这些琐碎的小事在岩井俊二温和的镜头之下,却又呈现出一种朴实的诗意。岩井俊二的作品总是被打上“青春”的标签,不过比起《情书》、《四月物语》、《花与爱丽丝》这样集中于描绘少年、少女的电影,《你好,之华》里尽管也有一些回忆青春的情节,但不管是从主题还是质感来看,都更像是岩井俊二为中年人谱写的一首散文诗吧。

  尽管影片的名字就叫做《你好,之华》,但之华这个角色在电影中却并非绝对主角,关于她自己的故事线简单而清晰,她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位穿针引线的引路人,带着大家去寻找过往岁月中的那个真相。

  就像陈可辛导演在映后交流中提到,之华这个角色的不同之处在于,她要求演员不能演,要把自己放到配角的位置上。的确,周迅这次在电影里做到了“不演得很好”。

  年轻时的周迅总是被观众和粉丝称为“精灵”,她的脸上仿佛永远带着少女的神态,大眼睛一扑闪仿佛就有眼泪要流出来。但在《你好,之华》和刚刚结束的《如懿传》里,我们看到的那个周迅仿佛和从前有一些不一样了。灵动的少女神态仍然依稀可见,可更多的,我们看到她在举手投足之间都多了一分生活感。

  《你好,之华》的开头就是之南的葬礼,也为这部影片奠定了不太轻松的调子,但是周迅饰演的之华在面对姐姐去世的情景时,却没有如人们期望得那样悲痛欲绝、嚎啕大哭,而是平静地处理葬礼事务。周迅在采访中提到这一段时解释道,她在表演时回想起自己亲人去世的场景,那时候的她也没有痛哭,因为从心理层面上,她并没有完全接受亲人离世的事实。在四十岁的年纪,周迅渐渐明白,表演不再是悲伤就是哭、开心就是笑,表演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演员就应该是在角色和电影里生活得那个人。

  在周迅细腻的演绎中,我们看到的那个之华,褪去了少女时代的胆怯,就算人到中年,仍然怀着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她会在曾经暗恋的男生面前扮成姐姐,会在生活略有不如意时假借之南的身份写信给尹川吐槽,会帮婆婆给她的英语老师传递信件。周迅的表演是温和的,但看的时候总能让人不自觉地感受到之华这个角色身上的生命力。在这个有些沉郁的故事里,之华是一束柔和的光,是她指尖跳动的蓝色指甲油,是北方初春生机勃勃的海浪;而周迅,她有时仍是神情雀跃的少女,但更多的时候,她是在生活里汲取养分的袁之华。

  今年看了两部讲述姐妹故事,小演员找同两位来演的电影,一部是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光之声》,一部便是《你好,之华》。从表现力和如此设置的程度上来说,《你好,之华》要比前者更加自然(并非质量,仅是从选择同一组演员的角度来出发)。这要归功于两位小演员张子枫和邓恩熙的表现,尤其是张子枫,此次她与周迅共同提名金马,对她来说今年是全面爆发的一年。刚刚和彭昱畅合作了《快把我哥带走》,这次又能获得岩井监督、陈可辛的青睐,其自身的爆发力和可塑性可见一斑。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就是她给少年尹川递情信的那一段,张子枫把当时之华的委屈、不服、心酸诠释的淋漓尽致,可以带给观众一种对她极强的保护欲,这对于一名新生代演员来说殊为难得,毕竟《快把我哥带走》还有亲情戏码的加持,而这一部将一个略狗血的桥段,能够拨动人的心弦,确实就要看演员的演技了。

  和张子枫相比,邓恩熙的戏份不多,这个女孩也没有张子枫在戏外那么出名,所以真的可以放下对于演员本身的印象,就把她当做真正的之南。前文提到本片的真正主角并非之华,而是在现实中一直没有露面的之南,这种叙述方式就像金庸先生的小说《雪山飞狐》一样,真正的主角是存在于人们记忆中的胡一刀,而非往事的探寻者胡斐,之南亦是如此,我们有有理由相信这个令尹川为之倾倒,令张超走向疯狂,令之华愿意倾尽一生来守护的女子,真的就如邓恩熙一般纯真美好,这样的互文设计令之南这个角色虽然从始至终未真正出场,但在每一位观众的心中都留下了影子。

  当然《你好,之华》作为一部日本导演操刀的国产情感影片,还是免不了有一些水土不服,最重要的就是很多场景令观众难以相信真的会发生在自己身边,归根到底还是岩井监督将生活中的一切都想象的过于美好和简单,但生活终究是复杂的。太多的巧合弱化了文本的可信度,使得有再多生活化的桥段,也难有说服力。本土化的部分可能陈可辛进行了一些帮助,毕竟近期他操刀的《七月与安生》就是类似的女生羁绊,但与那部相比,《你好,之华》更像一件华而不实的衣服,远观好看,但细究却有很多的纰漏。可能影片中最接地气也最生活化的角色就是杜江饰演的丈夫了,我们在生活中大多数时间也都是杜江一般的存在。

  据说剧本仍旧是一本两拍,这是当下很流行的一种创作模式,而日本版的演员也已经找好了,我想这个故事放在日系的环境下,可能会绽放出更多的光彩,所以会期待看到日本版的故事,而这次的《你好,之华》,不管最后大家接受与否,就当做一次蛮有趣的尝试吧。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4270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