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领读名篇 品味经典之美

2019-02-10 04:24:10  阅读 180 次 评论 0 条

  原标题:名家领读名篇 品味经典之美 诗人西渡 ■ 本报记者 徐晗溪 传统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

  传统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正以其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召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在全国形成了以古诗词为代表的学习古典文化新潮流。

  走进古典诗词需要什么样的入门读物呢?由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西渡博士编选的《名家领读经典系列》一经面世,便受到当代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北京市高中语文教研员及多位专家、教师的推荐,引起读者与家长的广泛关注,被视为提高经典解读能力与文学鉴赏水平的一套权威性指导读物。

  该丛书入选诗文均为千古传诵、已有定评的名篇,解读文章则为中外现当代一流名家之作。名家对中国古典诗词、散文、新诗、外国诗名篇的解读文章,和原作编辑在一起,辑为一套,共七种八册。日前,海南日报记者采访西渡,跟着他一起领略古今大家的才华与智慧。

  “阅读这些名家的赏析文章,读者的收获并不止于对眼前的这一篇作品增进理解,而且能够领悟到欣赏诗文的一般方法。”

  西渡:为什么会想起编这么一套书?第一,就是想把我的读书所得反馈于社会,希望别人也从中受益。第二,鉴赏、解读古今诗文名篇的书,坊间很多,但质量参差不齐。一些赏析文章并不能真正把原作讲透,帮助读者领略原作的精髓,甚至还有误导。这个不满里头也包括对现行语文教材的不满足。当然,教材有其特殊的任务、功能,而且容量也有限,不可能把古今诗文名篇一网打尽。

  我把现代名家对古今诗文名篇的解读文章收集、汇编起来,不但原作是名作,解读文章也是与之相当的名家之作,不但可为一般读者欣赏原作提供引导,而且可从中获得方法上的启示。

  也就是说,阅读这些名家的赏析文章,读者的收获并不止于对眼前的这一篇作品增进理解,而且能够领悟到欣赏诗文的一般方法。

  阅读古诗文还有一个语言上的障碍,为此,我又为每篇古诗文加了详尽的注释。我希望读者在阅读这套书的时候,基本上不需要查阅其他工具书。

  西渡:编这套书所依仗的并非我个人的能力、水平,而是那些千古流传的名篇,以及“五四”以来文学界、文学研究界对古代诗文、现代诗歌的研究成果。

  虽然只有八本书,但这八本书是灿烂的古代文明成果和现代智慧的一个结晶,或者说浓缩。人们不读这样的书,还读什么书呢?事实上,这套书在当当、亚马逊、京东等平台上的好评率几乎是百分之百。一些大学的中文系还拿它作为学习古代文学的参考教材。

  西渡:第一是经典性。收入这套书的原作都是千古流传、素有定评的名作,甚至可以说是名作中的名作。这些作品即使在名篇中也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是某类作品的“原型”,在历史上发挥过重大的影响。当然,这个标准不完全适用于新诗,因为新诗的历史还只有百年。新诗是一个正在生长、不断变化的文体,但在这百年中已经产生了很多具有重大影响的名篇,这些名篇也就是新诗的经典。

  第二,形式的独特和内涵的丰富性。独特的意思就是独一无二的,在它产生的时代,具有重大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到现在也不过时。丰富的意思就是和我们的生命相关,阅读这样的作品能够丰富我们的生命,增进我们对人生的理解。这样的诗文一般来说理解上都有一定难度,需要由行家进行比较深入的解读,读者才能充分领略原作的形式和内涵之美。我说的难度,主要不是字句上的,而是写作技巧、方法和内涵上的。有一些名篇,形式单纯,内容显豁,即使没有行家的引导,一般读者也能领略八九不离十,这套书就不收了。因为这毕竟不是一个古今诗文选本。

  第三,对解读文章,也要求有一定的经典性,不但出自名家之手,而且文章本身也足够精美,对读者领略原作风采,领悟欣赏文学、美学的一般原理富有启示,读者可借此举一反三。

  “正是诗的文明之光照亮了古人生命中幽暗的、隐秘的部分,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人性中最真实、最宝贵的部分。”

  西渡:诗作为语言的最高艺术,综合了时间和空间、身体(视觉、听觉)和头脑的多重特性,在传承人类文明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诗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阶层的价值认同、自我认知和情感需求提供了具有吸附和发散作用的基础框架,不仅深刻影响了我国文学、绘画、书法、音乐等各个艺术门类,也深深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中华文明的精华。

  在中国,诗不但是诗的追求,诗也是散文、小说、戏曲等其他文学类的追求,甚至也是历史叙述的一种追求,它还是绘画、书法、音乐等其他艺术的一个内在追求。或者说,诗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态度,生命意志。

  西渡:我和一些学者所做的诗歌普及工作,可以说是针对现行教育设计中诗教不足的一种补缺。诗歌当然也可以是一种教育,但它与其他课程的教育都不太一样,它不是居高临下的“教”,甚至也不是言传身教的“较”,它更多的是感染,是春风化雨,所谓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诗教不是要用诗歌去教育谁,而是让诗自己去寻找有缘者。诗和人的相遇,在现代社会中更有点像一个奇迹。我们知道,中国有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这个诗教传统让受教者从小得到诗歌的祝福。在我看来,正是诗的文明之光照亮了古人生命中幽暗的、隐秘的部分,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人性中最真实、最宝贵的部分。

  “理想让生活光辉”,诗就是这样一束理想之光。现代教育更重视工具性和应用性,强调效率和有用,诗教的传统有失传之虞。但现代人同样需要诗歌的祝福,同样需要借助诗歌之光去辨认我们自己内心幽暗、隐晦和难言的部分。我希望我所做的这样一些工作,可以让更多有缘者走进诗的家屋。

  西渡:这些当然对传播诗词有很多即时的作用,但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字句篇章的背诵,我们离诗的精神还是很远。我自己当然也背诵过很多诗词。但那些背过的词句,现在大都忘了。

  真正影响我的,是字句背后那个让字句成为诗的东西,是那个源自生命而成为生命之象征的诗的精神。我们需要竭尽我们的心力去接近这个东西,甚至成为这个东西。这也是我编这套书的目的之一:为读者接近这个诗的精神提供内行的向导。

  西渡:这是一个长长的名单。在这众多的名字中,我无法舍弃任何一个:陶渊明、李白、杜甫、歌德、惠特曼、瓦莱里、里尔克……具体作品当然就更多了,几乎完全没有办法列举。

  西渡:19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当代诗歌在1949年以前的现代诗歌基础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优秀的诗人和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这么说吧,九叶派的九位诗人代表了1940年代现代诗歌最中坚的力量,这样的诗人在当代诗歌中我们可以举出几十位、上百位。

  实际上,当代诗歌的成就远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我自己对当代诗歌的阅读也很不全面,因为优秀诗人、优秀作品实在太多了。有时候,一个完全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诗人的诗作足以让你震惊。就我阅读所及,我愿意举两位男性诗人:蒋浩和王东东,两位女性诗人:杜绿绿和沈木槿。

  西渡,原名陈国平,浙江浦江人。诗人、诗歌批评家。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曾获1997年度刘丽安诗歌奖、《十月》文学奖、东荡子诗歌奖批评奖、扬子江诗学奖等。其诗作被翻译成英、法、俄、西、日、韩等多种外语。 代表作品为《雪景中的柏拉图》《灵魂的未来》等。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4277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