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语文作文,立刻苦了脸,眉宇间大写的愁,这是多数同学的状态,如果说记叙文还是从小就练习的“本能”,那么议论文则是高中才接触的新鲜概念。
再加上审题素材往往较为抽象,给理解上增加难度,议论文在同学心中俨然一座翻不过去的“火焰山”。而“万事开头难”,很多同学的议论文更是倒在了第一步——审题上。“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一旦跑题了,哪怕再精妙的论述,也难逃40分及以下的厄运。
其实议论文审题并没有那么难,掌握了一些技巧,审题到位了,不说次次都能上55,然而48及以上的基准分还是很容易的。
曾经有段时间我被语文老师敲着脑壳感慨“逢大考必跑题”,高三的第一次月考到下半学期的摸底考试,期间大大小小近十多次考试只要是学校或者市里的统一考试,我作文必然跑题。这就是一个“高原平台期”,钻入了死胡同,就势必出现偏离。
首先,镇定下来,一时的跑题不代表永远都会跑题。不要让跑题成为一个“魔障”。拿到试卷就下意识先看作文,有一点理解障碍就心慌,做前面的题目的时候脑子里一直在想作文,心不在焉,然而审题时间并没有减少,往往也取得不了很好的效果。所以,一定不要因为跑题而畏惧作文,把它放在它应该在的位置。如果你可以一边做前面的题一边立论来节省时间,那么先看作文当然可以。然而如果你只会被分神,那么还是最后再写作文吧。
这个材料的总是要有主要描写对象的,不管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肯定还是有辅助理解的切入点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它找出来。
无论是精准的“科学性”描述还是玄妙的“文学性”描述,材料中的对象总是会有关键语句来进行定性的。
材料中给出的往往是某一事件的结果,并给出由此产生的感想或是社会评论,我们要探究这一结果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并由原因作为立论的切入点。更容易切题且论证深刻。
任何社会事件或者名言论述肯定是包含一个观点在里面的,由此可以延伸出命题人的态度和感情倾向,虽然说会有同学想另辟蹊径,然而风险系数太大了。另辟蹊径固然可能使人眼前一亮,但更有可能翻车,还是要平衡创新与保险。
而且,最好的创新不是跟命题人的态度唱反调,而是更深刻的立论、更全面的事例、更贴合的名言,对于存有倾向性的问题还是尽量要从命题人的角度来。
联系现实既是审题,也是写作内容,作文命题往往紧跟热点,了解这一热点会提供更多的思考方向,不易跑偏。而且在写作过程中,专门将论点与社会热点新闻联系,更容易体现你的思考力度。
最后,完成这五步法后,基本上你已经可以列出几个看起来与题意还挺符合的论点了,这个时候不要急着下笔,先给它们排个序。排序依据①与材料相关性②是否存在递推关系③论点的宽泛性④写作材料是否丰富,④仅仅是补充校验,①②③才是重点,①最重要,材料中大量主要论述的,而不仅仅是抠字眼。②在存在递推关系【当然必须是客观存在而不是你生搬硬扯的】,那么往往最本质的才是最好的论点③宽泛性,一个点太狭隘和太宽泛都不可取【譬如说“美德”这个立论就不如更具体的美德】,④写作材料的丰富性主要是建立在如果你的论点没有任何的事件和名言可以支持,那么大概率你跑偏了。
以上就是我在与跑题艰辛斗争的多年里总结出的几点经验,希望能帮到跟我走过一样弯路的小可爱们。跑题确实令人头秃,然而在不断自我磨砺与探索中,也肯定能收获在灰烬中开出的花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