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刚新著《走出“漏斗”之困》研讨会在广东社科中心举行

2019-02-12 16:25:10  阅读 151 次 评论 0 条

  “漏斗”之困到底困住了什么?“漏斗”之困缘何而形成?“漏斗”之困又如何能够走出?11月27日,在广东省社会科学中心学术会议厅,一

  “漏斗”之困到底困住了什么?“漏斗”之困缘何而形成?“漏斗”之困又如何能够走出?11月27日,在广东省社会科学中心学术会议厅,一场关于“漏斗”问题的讨论引起30多位与会学者、评论家,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记者的探究、争议。此“漏斗”并非人们日常用来把粉末、液体等灌入小口容器的器具,而是喻指当今国人道德底线多有缺失的现象,哲理散文作家张吉刚的新著《走出“漏斗”之困》正是点燃这场研讨热焰的导火索。

  《走出“漏斗”之困》一书由作家出版社新近出版,收集张吉刚近年来以道德底线篇哲理散文。全书分为九章,以“漏斗”这一形象贯穿始终,比喻人们道德底线缺失的状态:“漏斗”底部缺失,导致没有承托,“往里面装再多的东西,也会落空”,甚至可能流入“暗箱”;各章分别从不同角度捕捉社会现实中道德底线缺失的“漏斗”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对当下道德文化生态进行了破皮入里的透视诊断,指出种种不善或不道德的问题多源于底线缺失;而底线是人们为人处世的根本,也是人们最基本的担当,底线丧失,会导致人们欲望泛滥,行为失范,最终导致全社会的损人不利己的恶性循环。在对于“漏斗”现象究根问底的同时,张吉刚在诸多篇章中提出如何用底线托起正能量、如何以底线管控人生的智慧、如何以道德底线驾驭人生未来等理性思考和构想,试图为人们走出“漏斗”之困寻找光亮和出口。

  虽然只是一个小型座谈式研讨会,但是到会的却不乏诸多“大咖”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梁桂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华中学术》主编张三夕,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研究员、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江中孝,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徐肖楠,原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陈剑晖,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作品》文学期刊社社长杨克,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赵利平,等等。

  对于张吉刚新著《走出“漏斗”之困》的出版,研讨会在座的某些同仁可说是期待已久。因为从提出“漏斗”现象的概念到一篇篇文章的陆续发表,直至该书正式结集出版,前后历时6年之久。这期间,张吉刚时常与同仁们聊及“漏斗”现象及其深层文化基因,同仁们均感同身受,认为其观察、思考、分析极具现实意义,对于当今国人淡漠的文明道德意识将起到启蒙、唤醒、重构的积极作用。

  而该书上月甫一面世,即受到读者普遍好评,原因或在于此书既回应了这个时代人们普遍存在的道德焦虑,也较为透切地解读了种种“漏斗”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并且深入浅出、通俗通透地把德性、德行、德思的哲理讲到了读者的心坎里。

  对于喜爱哲理散文的读者,张吉刚这个名字也可能并不陌生。此前,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张吉刚先后出版了《世说心语》和《别做聪明的傻瓜》两本哲理散文集,其文章贴近生活,据事析理,洞微烛隐,言浅意深,堪称开卷受益,因而有“北有周国平,南有张吉刚”之说。对于此说,张吉刚听闻一笑,他想这不过是某些读者对他的抬爱之言吧。但是有一点他认为自己确实与周国平相同,那就是他也是一个特别喜欢思考的人。

  “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一过”,这是苏格拉底的名言。张吉刚因为这句话而喜欢苏格拉底,而他就是一个酷爱思考的人。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张吉刚,有着特殊的人生经历,他曾经参加对越反击战,荣立二等军功;之后他当过军官,也当过国企高管。战场,官场,商场,他的人生职场与读书、写作、思考似乎并不投缘,然而他的天性却始终与读书、写作、思考难解难分,并由此创造了自己的传奇在从事极其纷繁忙碌的国企行政管理工作之余,创作了数百篇哲理散文。不难想象,张吉刚写作《走出“漏斗”之困》的过程,何尝不是他自身挣脱“漏斗”之困、走出“漏斗”之困、超越“漏斗”之困的过程。

  张吉刚坦言,自己长期遭遇“漏斗”化侵扰,也一直在信念与现实、底线与上限的落差中追寻“坚守底线,掌控无限”的人生路径。而评论家徐肖楠评价道:“这本书表现了张吉刚作为一个人的本性和性情、担当和责任,是这个时代应声而出的一个有德性生活的声音。”

  该书的内容编辑和装帧设计显然都很走心,编者在封底还对这本书的打开方式作了很有意思的描述:“不是一本直觉的快餐书,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慢进、慢思、慢品书中点点滴滴的“后见之明”也许能为开启读者的先见之明展现一道道亮光”。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4314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