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时间赛跑,不和自己、别人和老天较劲。从容地生活,对自己要随性,对老天要随命。在新作《人生不较劲》中,周国平通透而平和地提醒人们:盲目较劲往往是人世间痛苦的根源,惟有具备不较劲的智慧,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深晚记者:您之前写过很多哲学专著,包括关于尼采的两本书,知名度很高,为什么后来却写了大量通俗的哲理散文,却很少再写学术专著?
周国平:我不再把精力放到大块的学术著作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的生活发生了转折。具体地说,就是妞妞的事情。妞妞离去之后,我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心思再写学术专著,因为生活本身给了我太多感受。那个时候我发现,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才是更重要的,我首先要把它们表达出来。而后来的写作过程证明,这些东西确实是更重要的。
所以在我的价值序列上,并不认为学术著作是最高的。我这人并没有很大的学术抱负。“要在中国学术史上留名”?我从来没有这样想法。我认为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生命感受写出来,这个东西是别人不能代替的,而翻译尼采、研究尼采,别人完全可以代替我。
周国平:目前我正在做的一件事,是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准备的。中国知识分子最早介绍和引进西方哲学,有两个很典型的案例,一个是严复,另一个王国维,我想透过这两个案例,分析中国知识分子在接受西方哲学时有什么样的困难。因为他们的理解,实际上偏差很大,这种偏差是由他们所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决定的,不可避免,显示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我觉得这样的分析很有意思。这件事现在做完了一半,我会把这件事做完。
我还打算再写一本关于尼采的书,在我已经出版的两本关于尼采的书中,《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是讲尼采的人生哲学,《尼采与形而上学》讲的是尼采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我还想写一本关于尼采的精神哲学和文化哲学的书。
深晚记者:您觉得哲学在现代生活中正在被边缘化吗?比如年轻人很少愿意报考哲学专业,因为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就业难。
周国平:哲学的概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种是作为一门学科的哲学,一种是本来意义的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哲学,我从来都认为它只是少数人的事,因为哲学本身是一种抽象的学问,就像我们并不需要每个人都是数学家一样。
年轻人不愿意考哲学系,我觉得很好理解:如果是为了就业,确实不应该考,因为哲学系出来以后很难就业,但如果他真的喜欢哲学,可以不顾一切,那他就会去考。
另一个层面的哲学,就是哲学的本意,即爱智慧,这就和每个人都有关系了。人人都应该爱智慧,就像苏格拉底所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就是说人要想明白人生的道理,不要糊里糊涂地活。这一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哲学,所以哲学是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
我觉得这个时代的人们还是很热爱哲学的。比如说我的哲理散文有那么多人喜欢,就说明它们为人们所需要,说明我思考的这些问题也是他们正在思考的。
周国平:首先,我觉得多元化是一件好事。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观点,或者传播自己认同的观点,这很好,我就深受其益。过去写点东西,要通过读者来信才能得到反馈。现在通过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能够得到读者的互动。
所以朋友们说我很能跟上潮流(笑)。比如博客我是最早一批开的,后来的微博和微信我也都有参与。
但它同时也有副作用。碎片化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但是也同样很快就过去了,人们的兴奋点不会停留,不断往前赶着下一个兴奋点。这种状态对精神生活的损害很大,因为精神生活需要宁静、需要慢、需要停留,“心灵鸡汤”对人们的影响,就是浅薄的人还是浅薄着,所以这里需要一些引导,所以我更希望人们多读经典。
周国平:因为我自己从经典中真的是受益无穷,所以我非常想分享,让大家都受益。有了微信公众号后,我发现这是一个好办法。结果有不少读者真的去看了原著,当然也有的只看了我对经典的摘录,我觉得这样也算是很好了。
周国平:在我看来,所谓的“心灵鸡汤”,有那么一点营养但又很容易复制,它们的配方很简单,而且你在里面找不到独特的东西,也看不到“问题”的存在。
我认为思想的关键在于“问题”。一个人为什么会去想?是因为他遇到了问题,有困惑了,要去解除困惑,他才会去想。有了问题,才能推动思想往前走、更深刻。我就是这样的情况,有了问题,想要解决,才开始了思考。
通俗文章和通俗文章是不一样的。很多通俗文章是浅入浅出,有的文章则把很深的东西未经很好转化就交给读者,这种“深入深出”也是很容易的,而“深入浅出”是把很深的东西转化成为比较容易懂的东西给人,这是最难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