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斗”之困到底困住了什么?“漏斗”之困缘何而形成?“漏斗”之困又如何能够走出?哲理散文作家张吉刚的新著《走出“漏斗”之困》收集张吉刚近年来创作的69篇哲理散文。全书分为九章,以“漏斗”这一形象贯穿始终,比喻人们道德底线缺失的状态:“漏斗”底部缺失,导致没有承托,“往里面装再多的东西,也会落空”,甚至可能流入“暗箱”;各章分别从不同角度捕捉社会现实中的“漏斗”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对当下文化生态进行了破皮入里的透视诊断,指出种种问题多源于底线缺失;而底线是人们为人处世的根本,也是人们最基本的担当,底线丧失,会导致人们欲望泛滥,行为失范,最终导致全社会的损人不利己的恶性循环。在对于“漏斗”现象刨根问底的同时,张吉刚在诸多篇章中提出如何用底线托起正能量、如何以底线管控人生的智慧、如何以底线驾驭人生未来等理性思考和构想,试图为人们走出“漏斗”之困寻找光亮和出口。
张吉刚从提出“漏斗”现象的概念到一篇篇文章的陆续发表,直至该书正式结集出版,前后历时6年之久。这期间,张吉刚时常与同仁们聊及“漏斗”现象及其深层文化基因,同仁们均感同身受,认为其观察、思考、分析极具现实意义,对于当今国人淡漠的文明道德意识将起到启蒙、唤醒、重构的积极作用。
对于喜爱哲理散文的读者,张吉刚这个名字也可能并不陌生。此前,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张吉刚先后出版了《世说心语》和《别做聪明的傻瓜》两本哲理散文集,其文章贴近生活,据事析理,洞隐烛微,言浅意深,堪称开卷受益,因而有“北有周国平,南有张吉刚”之说。对于此说,张吉刚听闻一笑,他想这不过是某些读者对他的抬爱之言吧。但是有一点他认为自己确实与周国平相同,那就是他也是一个特别喜欢思考的人。
“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一过。”这是苏格拉底的名言。张吉刚因为这句话而喜欢苏格拉底,而他就是一个酷爱思考的人。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张吉刚,有着特殊的人生经历,他当过军官,也当过国企高管。战场,商场……他的人生职场与读书、写作、思考似乎并不投缘,然而他的天性却始终与读书、写作、思考难解难分,并由此创造了自己的传奇——在从事极其纷繁忙碌的国企行政管理工作之余,创作了数百篇哲理散文。不难想象,张吉刚写作《走出“漏斗”之困》的过程,何尝不是他自身挣脱“漏斗”之困、走出“漏斗”之困、超越“漏斗”之困的过程。
张吉刚坦言,自己长期遭遇“漏斗”化侵扰,也一直在信念与现实、底线与上限的落差中追寻“坚守底线,掌控无限”的人生路径。而评论家徐肖楠评价道:“这本书表现了张吉刚作为一个人的本性和性情、担当和责任,是这个时代应声而出的一个有德性生活的声音。”
该书的内容编辑和装帧设计显然都很走心,编者在封底还对这本书的打开方式作了很有意思的描述:“不是一本直觉的快餐书,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慢进、慢思、慢品——书中点点滴滴的‘后见之明’也许能为开启读者的先见之明展现一道道亮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