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师在英国(组图)

2019-02-13 03:52:04  阅读 120 次 评论 0 条

  接着,雄壮的配乐响起,画面里出现了中国学校的操场,站满穿校服的整齐的学生,踢正步升旗的仪仗队。“中国式教育靠的是权威、管教和残酷的竞争,这跟英国学校里以人为本的教育文化是两个极端。”这是BBC在这部纪录片开头做的定调。

  在学校官网对她的介绍中,李爱云被赞美之词围绕。她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英语学科带头人,出版了14万字的学术专著,参与编写正式出版的教材及教辅用书24本。简而言之,她是中国教育制度里拥有超高业务能力的老师。

  研究生时,他为了看文献写论文,练好了书面英语。为了能全英文上课,他又硬着头皮磨练口语。第一次用英语上数学课,邹海连花费了比平时多几倍的时间来备课。先是梳理等边三角形之类的数学专用名词,再把原来的教案统统翻译成英文。担心讲到一半卡壳,或者遇到突发状况,他还将课堂上可能会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

  不过他也深知,自己的教学虽然借鉴了西方的教学方法,但是和真正的英国式教育相比,还是有很多中国教育的痕迹。拿备课来说,他事无巨细,会预估课堂上发生的各种状况,并想好应对解决方案。哪怕是选几道例题,也要想好前后顺序,和题目对应的知识点。

  杨君的科学课也与英式教育不同。在此之前,博航特中学的科学课更注重动手能力,学生们被要求操作各种仪器,老师不会手把手地教,要让学生自主探索。中学理科主任Vick Gough认为:“对于科学家来说,靠自己来发现方法至关重要。”

  学生Joe是一位聪明的孩子,胖胖的身材,头发打卷。邹海连送给过全班同学一套中国益智玩具,Joe是班上最快熟悉玩法的,同学中相传他有玩魔方的本事。但是体育课的1000米跑,他成了全班最后一个,几乎是走完全程。沮丧的他来到终点后流下了眼泪。

  最权威的质疑声来自英国,英国校长联合会候任主席、英国莱斯特文法中学校长克里斯托弗·金认为,片中描述的英国学生的状态是非常反常的,显然是一个为了取得某种特定效果而进行了专门剪辑的电视娱乐节目。

  事实上,李爱云解释道:“这个场景我记得很清楚,在节目中我确实因为纪律问题生气了。我正在授课,有学生讲话不听讲,我请他不要说话,而这时有另外的学生说那我来问个问题吧,我当时请他先不要提问。其实这并不是不让学生提问,而是这个时候不要提问。”

  由于这次选择的仅仅是英国公立学校的学生,这能否代表英国教育水平是个疑问。在英国,中产阶层以上家庭的孩子,多数就读私立学校。这些学校学费贵,有更好的师资和设备,因此考上牛津、剑桥的几率更高。

  在英国的私立教育体系中,著名的伊顿公学、哈罗公学等采取的是精英化教学,学生的能力并不比中国学生低。曾担任伊顿公学教务长的Oliver Kramer认为:“如果这5位老师来的是伊顿公学,那他们肯定会很开心。因为这里的孩子能力都非常强,不会让中国老师失望。”

  邹海连当初得知这个项目,还是从自己的学生口中知道的。BBC选人要求,一是教龄满5年;二是老师从事英语语法、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学工作;三是用全英文教育。在经过了三四轮面试,BBC又专门找了一家独立机构,评估他的心理状况,包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等。

  离一个月的期限越来越近了,邹海连决定给一些数学成绩难以跟上的学生单独补课。大眼睛的Luca是引起邹海连注意的一位学生,他好动,坐不住,上课时总是说个不停。不过第一次补课,Luca就逃课了。

  几位中国老师坐在办公室的时候,讨论中英教育的差别,说起了一个观点:英国有着完善的社会福利系统,即便不努力学习,长大后依然可以衣食无忧;但是在中国,人口稠密,资源紧张,每个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要竞争、要努力学习的意识。

  不管怎样,中国老师的努力让英国学生逐渐进入正轨,最终的考试结果令博航特中学师生有点意外。仅仅是一个月的学习,学生在数学、汉语、自然三门学科上的平均成绩都高出其他班,中式教育班级有着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临别之际,师生间的关系已经融洽,调皮的学生们也得到了老师的礼物。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4325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