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在阜师院西湖校区九号宿舍楼南侧的田径场,都能见到近百名大学生在这里晨读。他们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年级,但属于同一个组织——get up(起床)俱乐部。去年12月6日,人民网曾关注过这群早起晨读的大学生。在新学期开学后的一个清晨,记者来到他们中间,关注这个群体不为人们所知的励志故事。
进了大学,早起晨读对不少人来说是件有点难的事。针对这种情况,get up 俱乐部采取异性互叫起床的方式,利用大学生都希望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最好一面的心理,让大家起床有持久的动力。
俱乐部负责人杨灿告诉记者,Get up 俱乐部成立于去年10月,正常情况下,所有成员都必须在早晨7点之前赶到九号宿舍楼南侧的田径场进行锻炼和晨读。俱乐部是由学校里部分起床“困难户”自发组织的,利用“异性互叫起床”的方式,帮助这些起床“困难户”实现“早起、吃早饭、读早书”的目标。
2013级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严志伟同学告诉记者:“有半年多时间了,我和另外一个学长互叫起床,每天早上接到电话后,我就睡不着了,现在已经养成了习惯。”
陶琴琴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大二学生,去年10月俱乐部成立以后,她几乎每天都在坚持晨读。“大学里没有高中那种紧张的学习氛围,生活方式比较懒散,我真不想把大学的宝贵时间浪费了。”
刚开始,他们是在田径场锻炼和晨读,后来天气冷了,他们就一直在食堂四楼晨读。春节过后天气回暖,俱乐部的成员又把“势力范围”再次从食堂四楼拓展到九号宿舍楼南侧的田径场。
“我们搞这项活动,主要是借鉴北大、清华这些高校大学生晨读的经验。试验了一段时间,效果不错,现在我们又有了新的升级版。”俱乐部另一负责人胡阳阳告诉记者。
胡阳阳所说的升级版是相对于原有的异性互叫起床而言的,在此之前,俱乐部男女成员之间互相结对,每周轮流通过拨打电话的方式叫醒对方起床晨读。后来,成员们又自创了一种新的叫醒方式,就是第一个起床的同学给下一个打电话,依次类推,以便叫醒更多的同学。相较而言,第二种叫醒方式操作起来简单易行,效果也比原有的异性互叫起床好得多。
短短半年时间,俱乐部的成员已经发展到一百四十多人。天气回暖,每天早上来锻炼和晨读的大学生一天比一天多,大有只增不减的趋势。
胡阳阳告诉记者,作为俱乐部发起人之一,班里三分之二的同学已经加入了晨读的行列。有些宿舍一个人参加俱乐部,可以带动好几个人早起晨读。早上出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比窝在床上睡懒觉好得多,而且一旦养成习惯,哪怕是周末休息的时候也会坚持早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