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1年高考临近,各种“高考作文题目预测”、“高考作文备考攻略”,再次铺天盖地地出现在书店、学校、网络上。很多学生都希望通过突击,提升作文水平。但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组负责人漆永祥教授说,“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社会对高考作文是一种畸形的重视。”
漆永祥:一方面,是因为作文最能反映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字功底,能写一手好文章,将受用终身;另一方面,还与高考作文分数(60分)在高考总分中所占比例较大有关,业内有句行话叫“得作文者得天下”,足见作文在语文学科甚至高考中的分量。另外,古人说“文以载道”,作文还能反映考生对当代社会的思考与认识,培养人格力量与文化使命感。
不过,现在社会对高考作文的重视,是一种畸形的重视。每到高考临近,社会上各种“高考作文题目预测”、“作文备考全攻略”、“名师指导”层出不穷,受到不少考生、家长甚至老师的推崇。很多学生都希望通过突击,提升作文水平。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很多孩子反而毁在这些“马二先生”(《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本名马纯上,因屡试不第,以给书坊选取八股文为职业。编者注)手上。
漆永祥:有灵气有个性的作文年年都有,令人欣慰,但好作文真是太少了!大家有一个普遍感受,那种让人眼前一亮、交口称赞的优秀作文太缺乏了。满分作文虽然年年有,但多有瑕疵,给人“矬子里拔将军”的无奈感。我感觉,高考作文质量多年来提升不大,有时还在下降。
漆永祥:存在的问题非常多。首先,在所谓“攻略”的引导下,不少作文“假大空”,程式化、模块化严重,模仿痕迹明显;其次,喜欢用生僻、华丽或怪异的词藻,排比句型,夸张语言或者四不像的“文言文”,来表现自己的知识面和写作才能;第三,内容空洞无物,没有生活气息、真情实感,没有年轻人的朝气;第四,错别字、替代词甚至网络语言使用越来越多。
不少学生会背范文和励志故事,像王昭君、苏轼、莎士比亚、拿破仑等人的故事,高考作文中学生用得特别多,但是这些例子用在文中是否合适,学生就不管了。按理说,东北孩子写的作文应该有黑土地的浓郁气息,西北孩子的作文应该有黄土高原的味道,但现在的作文都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有的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写作文都是用自己“预备”的几个故事“通吃”。
很多“名师”会说,写作文要特别注重开头和结尾,开头要华丽、结尾要升华,其他可以稍微次一点,有的“名师”还会把一篇范文拆解得七零八碎,告诉大家哪一部分写得好。但作文应该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不是说哪一段好就是好作文。“绒帽绣鞋百衲衣”,给人的印象可能更糟。
漆永祥:对生拉硬套范文与故事,或虚假敷衍的作文,我们不会给高分。这类问题,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糊弄不过去。虽然阅卷时间很短,但也不会仅凭开头和结尾来评分,我们会看整体,看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外界事物的感受能力,这些都可以从文字中看出来。
我们在作文试题与评分标准上,也一直在试图引导和改良。比如今年北大自主招生的作文,就明确提醒考生:“1.取譬适当,杜绝虚假;2.行文畅达,说理明晰;3.感情真挚,戒用套话。”为此,我们要求写到700字就可以了(一般高考作文标准为800字)。在评分标准上,我们鼓励写真性情、真故事,只要个性鲜明、语言简明流畅、贴近生活真实,我们都会给高分。
漆永祥:假作文源远流长,从汉代大臣的奏疏,到明清“八股文”,都有此种现象。今天作文中的“假大空”,除了诚信问题之外,还在于很多人不敢“冒险”。很多老师和家长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四平八稳”、“能得四十二三分就可以了”。
今年北大等13所高校自主招生联考的作文题目,是关于鲁迅的一句话“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我看到很多学生想得非常简单,他们会写到非洲,甚至写到月球上去,觉得这就是“无尽的远方”;或者写火车站,写抗洪救灾前线,觉得这就有“无数的人们”。
漆永祥:我曾在一些中学作演讲,对学生说,如果能用真挚的感情、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文字,写出身边的故事和感受,写出年轻人的朝气,就是一篇好作文。演讲后,一名中学生悄悄告诉我,语文老师告诉他们,“千万不要说自己的话”,因为这样得不了高分。这让我十分震惊,也十分沉重。
感人的故事不一定非要感天动地,写对平淡生活的真实体味,写平凡的人和事,文章也会出彩。从文章体裁上说,我个人还觉得,应提倡学生多写记叙文,打下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底,不一定过多写议论文,拼凑出一堆哲理与空泛的议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点滴中用心体察,写出感悟,而不是一味地教育他按模板套用范例,写出来的文章“匠气”十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