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语文科目落下帷幕。高考作文作为重头戏,每年都是社会和媒体关注评论的焦点。搜狐教育独家邀请了近20位名家点评各地高考作文。社会名人、作家、教授眼中的好作文什么样?
我觉得今年看了山东卷和天津卷的两个题目后,觉得我们考评的重点越来越在放在了思维方式的拓展和转型上了。现在的在一条道上被规定的内容已经太多了,现在的教育其实是一个标准答案过剩的时代。你比如说数理化可能标准答案是一种科学,但是在人文学科中标准答案不一定是百分之百对的。高考十七八岁的年龄,学生对世界开始有自己判断的时候,他们会有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呢。但是这个角度都是我们成年人凭着自己既往的经验很粗暴地告诉他甚至否定他的,这叫非标准答案吗?
我们都在提文化的创新,创新的核心在于人,而人其实是要有最大的解放,有人对于过分僵死、固化的思维方式的颠覆才能释放出一个真自我。考试本身是一种导向,我们是在做考试鼓励人才的思考方式。高考更是这样,高考其实是人文考试方向上最大的一个方向标,高考出什么样的作文题一定对思维方式的鼓励和启发。
天津和山东的这两个题目我都很喜欢,因为山东的这个题目其实是给出了一个生活经验中的不同角度。就是当你把 它作为食材还没有烹饪的时候,你非得让它拆开,让它丁是丁卯是卯,如果真正做熟了人在吃的时候可能不分开也是一种思路。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乐了,因 为我自己读书的时候就曾经问过高年级的同学一个这样的问题,我当时就说剪不断理还乱,当你解决一个问题舍不得把它剁开,解又解不开的时候还有第三种办法 吗?我们当时有农村来的,比我们年龄大很多的同学,他就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一看你没有插过队,你说的问题不就是一团乱麻吗?你把它的多剁了可惜,想解又 解不开,我说在农村找更多的麻搓一条更粗的麻绳,这个细麻绳就裹进去了,这句话三十年来一直给我非常大的启发,它告诉我人生可以转换第三个角度的,就是在 必须解决和必须放弃之间还有第三条路,这个第三条路其实是可能最大一个效率的综合的发挥。
说到天津的这个题,其实无论说中国范儿、潮范儿,范儿是一种模糊角度,它不确定。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范儿,就像大家说一个时代,什么是民国范儿,就像你说一个区域什么是上海范儿,当然一个国家、一个时代都可以有一种价值默契,有大家的约定俗成怎么描述它、怎么感受它。出这样的题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颠覆标准答案,如果让你描述什么是中国可能我们会有确定的答案,但什么是中国范儿没有确定答案的,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角度,每一个人都有他所要选择的文字,所以考这种题是最能考出水平的。因 为每一个人都只有凭自己的感受去交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我是觉得人文科目的考试中,比如说作文,可能卷面的差异越大,就说明这个群体素质越高,它跟数学、 物理考试不一样,可能卷面差异越小,说明群体的素质越高。我是觉得我们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方面受着科学的训练,对于真理他们要非常清晰地有越多的标准答 案,说明他们的基础越扎实。
对于人文考试,考生们要从小就有极其活跃的思维方式,要有这种发自内心的一种兴趣,也就是说非标准答案越多,越贴合他们的原创,他们就越有自己的话语权和青春表达的个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天津和山东这两个课题都具有导向性。
这两个题目一个是侧重于抒情议论的,一个要有想象,想象一个场景。两个题都不是特别地难,都不是太难。两个题相对比较稳妥,但是考出水平、考出学生之间的差异难度其实偏高。
“深入灵魂的热爱”这个题目比较平淡。若考生早有准备就比较容易,因为这种议论文一般都会被押题或者在训练过程中被训练到。我觉得很多学生会选这个题目,议论文可能比较好写。
“英雄”这个题目有创意但是偏难一些,难度比较高。这个题目场景比较复杂,故事要讲的可信,要有一点综合的能力,还要有一点叙事的能力,文笔要流畅。
两个题还是有区分度的,但二选一难度就很低了。但问题也来了,这种选择可能考不出学生真实水平,拉不开差距,对判卷压力挺大。
如果我是评卷老师,“英雄”容易考出水平和差别,而且要写得可信。同时你要叙述得体。所以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深入灵魂的热爱”这个,这样判卷的老师会很麻烦。这个题目如果100分的线分以上。
对于高考作文的写作,我觉得还是要稳妥。高考作文要稳妥,要表达有理,因为有时间问题。如果老是出两个,肯定选一个简单的,有才华只能让考生在别的地方发挥了。高考的时候别走一条难的路。但是你在这儿你要把你的水准表达出来,就是你的表达能力,你的想象力、你的组织能力,要把一个容易的题目写出创意来,我觉得还是选可靠的路,在可靠的路上充分发挥你的水平。
既然有两条路,一定选一条可靠的路,而不是选难的路,最后你会发现胜败未卜。如果你语言表达能力很好,到时候一发挥,一看这个题就很费劲,想清楚了就不容易,你跟英雄相处一天这个事,你要把逻辑想清楚了,要把这个故事设置合理了,这就要费去大量的时间,不容易发挥好。
中国作文容易假大空,不好好说话,没有情感,烂煽情。这两个题目完全不搭,第二个还有点实时性,第一个更扯,就是一种虚幻,根本就不搭边,越煽情越好,越华丽越好,一个东西只有能够触动他,挑起心中的真情实感,你才能写得比较感人,至少它不虚假。你这种虚花花的东西,他只能是瞎煽情。
我们从77年、78年考试开始就这个毛病,因为这是中国语文教学的毛病,这种词藻训练,不注重人的真实感情的摹写,今年比去年还过分。
估计他们以前都是这么训练考生的,就是煽情,拿个套话套出来,比如说涉及到的成语典故,怎么引入一个名人的故事,然后加以归纳升华,那一套基本上都可以套,这个理论老师都会套的。问题是这种学生很痛苦,到社会上更麻烦,你要到社会上乱写,乱扯,反而不会正常的表达,这是有害的,人们什么感情都是假的,都是煽出来的。
第二个题目政治性那么强,这事不适于,我们过去的矛盾是把语文课当政治课上,这是我们过去的一个大毛病,这个毛病还在延续,这个不好。语文就是语文嘛。
考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既要写作大作文,又要写作微作文,我也没啥好的建议,这样的东西就是凑合来吧,没有什么好方法。
如果我是北京的评卷老师的话,我觉得这里头评不出好作文,只能看词藻华丽与否。
北京的高考作文命题总体上来看,是想贴近时代精神,弘扬正能量的,可以说是大作文命题。“假如我与心中的的英雄生活一天”,是想在那些历史上“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形象之中植入情感的成份,以使英雄变得真实可亲。
如同鲁迅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悯子如何不丈夫”。因此,在生活这个层面切入对于英雄的真切感受,将有助于我们对英雄的真实感受和理解,甚至可能奠定我们走向英雄之路的情感基础。“深入灵魂”这个命题大致也有这个意思。
但是,大作文对于中学生来讲,由于他们读书和阅历有限,恐怕很难把握象“英雄”和“灵魂”这样的大词,弄不好就会变成心灵鸡汤式的写作,怕很难出好文章。能让我感动的作文就是好作文。短时间的作文,能出好作文是很难的,能出真情感就足够了。
今年广东卷的高考作文题中规中矩,能够适度揭示学生的分析力、辨析力和表述力,比较理性、感性、知识、经验。
如果我写该省的作文,我在思考如何行走在知识与经验的平衡木上,这是一个令人犯难的问题。如果我是该省的评卷老师,能够揭示知识与经验、理性与感性的互相依存关系的我会评判为好作文。考生在短的时间内写出的作文,我认为要么其是才子,要么是浪子。
我也高考过,我觉得也许这个题目的本意是让考生写学会放下失去的东西之类的。不过若我来评判,只要能在他自己的文字里自圆其说,说得足够精彩,就是好作文。
考生在短的时间内能写出作文真的不容易,想想考场上的你们我才能由衷庆幸我已经过三十岁了,你们辛苦了加油!
今年安徽卷的高考作文有具备潜质、借助外力、开放、包容、机遇,一定难度。作文功底真正扎实的同学才能得高分。
如果我来写该省的作文,我写成论说文的可能性最大。开头应该是这样子:天空是开放的,蝴蝶在飞舞…
阅卷应该会有较标准的答案,或一个范围。如果我是阅卷老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看作文的过程,而不是重点看作文的结论。我会重点看作文的语言、结构、使用素材的能力、视野。即使论说的结论有所偏离,如果语言好,结构好,视野开阔,使用素材能力强,就应该考虑给较高分。作文考的应该是作文的技术能力,而不是"这篇"作文论述得是否正确、全面。
短时间内高考作文的"急就章"肯定会降低考生的作文水平。不过这对所有考生都一样。平时作文能力强的考生会占便宜,因为他们有实力应对。
智慧是一种能量,总在生活里体现,是人生的一种胸襟,每个人都注定历经生活的喧嚣,包括那些绽放与凋零。生活更避免不了那些烦恼忧伤,恰恰需要一份做人的从容、豁达与原谅,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规范别人,但一定要用别人的故事来提醒自己。智慧也是一种承担,包容分歧,善待变幻。
重庆高考作文是一份材料作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让我们感知这平凡的生活,生活的温暖与感动,处处都存在,甚至是选择那些自己不习惯接受和不愿意面对的方式,人生都是在故事里经过,如果给成见一点点时间,给误解一点点余地,相信生活,它会为我们奉献一场出其不意的收获,或者是意想不到的温馨。
我觉得这个题目不错,这个题目不只有一种选择,你可以赞成这位摔缸的人,也可以反对他,但是他有一个能够让你趁机梳理、验证自己事业观的机会。没有上过高中的人,也可以对这个事进行回答,这就是好题目,因为它不是分学霸和学渣谁能回答这个题目,而是是个人就能判断,这是测验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东西,非常有意思,我喜欢这个题目。
我其实会选择的是一个汉字了(liao),也念了(le),就是算了,同时也是了解的了,也是了结的了,这个词就是这个题目给我的感觉,又是了(liao),又是了(le),又是了(liao),这么说的意思是它既有事情发生的既成结果,又有一个对事情已经发生的结果进行了解的过程,最后还有一种了结、了断的心态,这样才是新的人生。
我开头可能会想说那一天出门的时候,我有一点什么样的预感,从这种即时发生的感觉写起,用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来打开,来叙述这个事情,而不是一个第三者的白描。我希望第一者,我,第一人称的东西,这样便于把后边我的心思理念展开来,要是外人看来,感慨的一定是麸皮潦草。
我希望这个考生的作文不是空发议论,而是结合自己生命中的某件事的感受,这是第一点。再一点不管做哪种选择,并不鄙视其他相反的选择,比如有的人是回头念念不忘这个缸的,他不要认为这些人是一些无脑儿,同样那些不回头接着往前走的人,也不要认为留恋那些缸片的人是无脑儿,大家是不同的性格,会有不同的命运选择而已。
我忘了我当年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出一个作文是什么样的感受,但我觉得这是一个不愉快的经历,可能必须,但它从来不会是变成一个愉快的记忆。因为大多数人不是那种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人,创作如果说是乐趣,它绝不是一个在短时间内,在限定时间内你就能体验到的。
江苏今年的作文素材看起来比较"简单",出题理念大概是让所有考生第一眼看上去就可以"放下包袱",因为所有的考生都不会感觉自己写不出来。
但简单的要求并不代表每个考生都考得好。每个人都能写,写得好的还是平时作文功底深的同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时候最能体现出来。
这个题目我觉得在形式上蛮有新意的,过去的作文题目都是一个命题,这次它不是出一个命题,是出一个范围和素材,自选题目来论述,我觉得这个更有弹性,我对这样一个创新是蛮欣赏的,而且题目本身也出得好。
今年的这个题目我喜欢,是因为这个题目既不具有政治性、也不具有民族性,它涉及到对普遍人性的理解。我们现在让学生涉及到政治的、民族的太多 了,他们对最深刻的普遍的人性是缺乏理解的,而这个题目恰恰让学生能够在这样一个全人类的普遍人性的角度来进行思考,这个我很喜欢。
唯一不足的地方是最后有个定向:造就和谐的自我,没有必要做这样一个目标论,不要有这样一个最后的确定。
至于什么是好作文,我觉得这个题目是可以讲故事的,可以有故事,可以有经历,如果能有自己的亲身的感受最好,这是第一个好作文的要素。第二个,他如果能够把人性中的复杂性展示出来,那就是一个好作文的一个完美的标准了。
在短时间内完成作文是一个积累,如果这个学生平时对这个问题有所涉及,有所思考的话,他会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如果完全在这个层面没有思考,我想他会比较晕,那就有相当的难度了,所以这个题目考的是学生他自身平时的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平庸无奇,陈旧迂腐,而且过于宽泛。完全看不出命题者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审美能力。如果我写这个题目的作文,我会写凝聚自己价值观的经历,比如说,针对时事的批评是聪明的迎合,还是老实地道出心中的反对。如果我是评卷老师,我的评分标准是真诚。凡是真诚写作的,就至少是一篇不坏的文章,我厌恶中学生作文中往往充斥的套路与谎言。至于短时间内写出作文,与其质量没有一定关联。能倚马立就、洋洋万言,那是本事。
这个题目给学生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大,适用的文体也较广。可以根据材料扩充写作成兽、鸟、树三者共处森林中对话与交往的故事,也可以写成阐述物尽其用各取其长的议论文。
如果用几个词语来描述我对湖南高考作文的第一印象,我首先想到的是扬长避短,善假于物。
如果我还是18岁的考生,我会写一个美丽的故事。现在我已人到中年,阅世更多,就更愿意写议论文。高三学生读过荀子《劝学》节选,“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若能以这段话开头,格局广格调高,再引入这段故事议论之。
我眼中的好作文首先是有好的文笔加好的立意。写故事生动活泼,写议论文道理说明白,不空泛。
短时间内写出的作文,最能看出考生真实的写作水平,有些所谓“天才少年”平时能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文采飞扬,而在指定地点指定时间内却写不出像样的命题作文,其成色如何大可质疑。
湖北的作文题挺有意思的,正好跟我今年的那本新书里的有些意思很接近,就是大时间给咱们的感觉,喷泉要在地下待很长时间,才有喷泉的美观或者这个世界的善。我原来一直在提,人们都过于急功近利,没有注意到人生百年的大时间里的真善美。它这个题目有点扣这个意思,我觉得这两个问题都蛮励志的。
湖南的作文题目也挺好的,能激发一下学生的想象力,而且知道条件差异都那么大的情况下,每个生命仍然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挖掘的空间都还是蛮大的。
这两个题目都还是符合现在的青少年的感性的世界。用这种形象比喻的大自然的美好事物来暗示引导人们的想象,而且从中能够得出跟自己的生命本身的问题,我觉得这可以沟通,也让孩子们对未来有思考和发挥的空间。
葛红兵(作家,批评家,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大学华文创意写作中心主任,北大培文杯全国中学生创意写作大赛评委)
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开车打电话,旁边的孩子一再提醒,父亲不要拨打电话,可是父亲不听劝阻,最终孩子选择报警。警察前来后对父亲进行批评教育,此事引起社会争议。以此为内容,写一封信800字的信。可选择给违章当事人、女儿、警察写。
长期以来,中国的高考作文,只重视修辞、词采、篇章、结构等等这样一些写作技巧训练和文学性表达这种倾向的训练。而这种训练在当下看来严重缺少创造性更谈不上创意。在写作创意性不足的状态之中,很多中学教师常常用这种格式化、模式化的训练来对待写中学生们的写作,导致中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不能发挥想象。
很多学生利用这种模板的写作来充好成绩,这种训练如模版出来的所谓“好成绩”,是没有发展的,更没有意义。这种没有创意的写作,内容大多是假大空的、高大上、没有真情实感的。从刚刚高考的全国I卷作文题《给违反交规父亲一封信 》来看,比以往的题目好了一些,给写作者一个扩大的发挥的写作空间。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秦文君,代表作《男生贾里》、《女生贾梅》(资料图)
滕威,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广东省高考语文阅卷组选做题组长,北大培文杯全国中学生创意写作大赛评委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 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 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今年广东省的作文题目还是很有新意的,难度适中,但开敞的空间却不局促。考生可以有很多角度下笔。而且近三年的写作要求上都明确规定不得套作。从我们的阅卷经验来看,很多考生按照老师或辅导机构总结的套路以及例证库来写作,虽然文从字顺,但因为千篇一律而难以获得高分。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尤其是语文科目,作文占比重如此大,是最能拉开分数段的题目。因此平时越有自己的阅读积累,越惯于思辨,越有自己思考的学生越能脱颖而出。
这道题目再次表明,命题者对应试作文教育的反感。师生共同扩大阅读,在语文教育中贯穿人文思考、历史意识与哲学思辨能力才是关键。
从今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目来看,初看似乎可以天马行空的写如何感知自然,但事实上仔细阅读会发现,上下两段文字存在相同的结构,就是对比。第一段是亲身感受自然与从电视里观看自然的对比;第二段是置身自然与通过电脑与互联网了解自然的对比。因此考生如果能从现代传媒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对人感知自然感知世界方式的改变,能从人亲身感知以及通过媒介感知两种方式的优势及其局限等方面进行立意,辩证思考与分析,将会成就不错的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