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取得成功难,但取得更大的成功更难。创业难,守业更难。都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往往反过来也是这样的。为什么长期成功很罕见?就是因为人一旦取得一定成功之后就会心满意足,或者患得患失,害怕失去当前的地位,当自己取得成功了之后,就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以及自己是如何走到今天的。简而言之,很多人取得成功之后没有归零心态,开始迷恋身份地位,从而让自己固步自封甚至开始走下坡路。好的态度是取得成功之日便是你重新出发争取更大胜利之时。心理学家Benjamin P. Hardy用18条名人名言解释了长期成功罕见的原因,当然,也指出了不断从成功走向更大成功的方向。
取得成功意味着你正在不断地突破极限,这种极限既包括内部的也包括外部的。你永远也不允许自己止步不前。你永远都不会放弃或者屈服。你不断地过着你内心相信的那种生活,无论别人怎么讲,也不管你过去发生了什么事。
很少有人能真正听从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就像圣雄甘地解释那样:“幸福就是你的所想、所说和所做的和谐统一。”真正的幸福很少见,因为信服无法靠直接追求而获得。幸福是完全忠于自己的自然而然的副产品——这才是成功的真实量度。
勇气是正直和有目的的人生之起点。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受制于外部环境,而不是听从内心的声音。很少有人会走少有人走过的路,靠一套新规则去生活。很少有人有制订自己的规则的创造力。
不过还有一点。尽管很少人过着真正忠于自己和充满勇气的生活,但的确有些人是的。只不过那些对勇气和愿景敞开怀抱的人在追求的过程中大都被绊倒了。
成功的人已经够少的了,但能维持成功的更是少之又少。勇敢地听从内心的生活哪怕只是过一小段时间你也会迅速脱颖而出。你会迅速成为异类。
而这个就是真正令人困惑的地方。本文剩下内容将提供一些发人深省的名言,这些名言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取得成功的人能够保持成功。最难的部分是内心保持跟你当初没什么可失去和证明时同样的诚信和正直。
事实上,无论你认为自己已经飞得有多高,或者自己的地位有多高,你从来都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为了实现人生目标你愿意容忍一些东西。大多数人愿意忍受痛苦和不确定性。这个世界上充满了情绪压抑、关系负面以及埋葬梦想的人。
逆境很常见,而且可以忍受。拥有权力和成功不常见,而且难以承受。通常,当某人获得某种形式的权力时,他们的自负就开始膨胀。他们开始出于自身利益而不是那些他们应该去服务的人的利益而行使自己的权力。
他变得如此强大……以至于他唯一害怕的是失去自己的权力,当然,最终他的确会失去。
当大多数人具备某种权力时,他们的动机就从进攻转向防御。他们变得过于迷恋自己的身份和成功。他们的主要动机变成了维持目前的位置和地位。然后他们为了这一身份而不是他们想追求的未来而创造。当然,这其实并不是创造力——因为真正的创造力和艺术需要尝试一些超出你目前所做的范畴的东西,做这些事情是有可能失败的。
如果主要是出于防御目的的话你做不了任何强大的事情,如果你害怕失去目前所拥有的东西的话你的行动不会有力。领导力需要勇气。你必须有勇气不管结果如何去做对的事情。那些死抱住自己的身份以及所拥有的东西的人将去失去这些身份和东西。
我们实现不了目标不是因为有障碍,而是因为缺乏迈向小一点的目标的清晰路径。
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会发生的最糟糕的一件事就是取得成功。一旦他们成功了,其关注就从继续学习和拓展转移到重复之前的结果。
他们不再追求自己的真正梦想,而是被陷入到试图维持自己所取得的那一点点的成功之中。他们的愿景萎缩到一个比他们当初设想要实现的目标小得多容易得多的东西上。
我们从那么伟大的志向开始,假定任何东西都阻挡不了我们实现目标的道路。在这片广阔的机会之地里,如果我们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的话,我们就会有取得成功的出色机会。我们将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会成为发生在我们身上最糟糕的事情。因为当我们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时,我们往往就抵达了自满之地,然后永远也意识不到如果我们重新腾飞的话,我们能实现多得多的东西。正如萧伯纳曾经说过那样,“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是得不到想要的,另一种是得到了想要的。”对拥有的东西感到满足是一种美德,但是对我们自己是谁感到自满却是相反。太多的人到了一定时候僵守于自己的生活。到了一定时候他们不再愿意做出改变了。他们变得满足于自己的身份,他们对自身潜能的信念就像变冷后在煎锅底部凝结的食用脂肪。人的思想被挥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当这颗头脑在过去取得了成功但现在却凝固于自满当中时甚至更加悲剧。
当某人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时,他们的成长型心态往往就会转变成固定型心态。他们故步自封,不再想突破极限。他们不知不觉地陷入到自满之中,一度非常敏锐的思想被磨灭成冷漠无情。
成功变成失败的催化剂是因为“成功”不是你已经实现的东西。成功是你创造的东西。而你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的唯一方式是当一名深度学习的学生。
大多数人在成功后,哪怕是很小程度的成功后,就不再做真正的学生。他们开始“躺在荣誉上睡觉”——太过满足于已经实现的东西以至于不再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此外,成功的增多往往导致人过于自信,缺乏专注。你不再投入时间。你不再愿意冒险。你过于迷恋已取得的成就。你开始越来越多地回顾过去,痴迷于历史成就。你不再专注于未来以及需要实现的东西。你开始倾听别人的想法和评论,不再倾听内心的声音。
如果你依附于成功而不是用它称作进一步突破极限的载体的话,成功就是创造力的抑制剂。
因为你在过去取得过成功,你对自己已经实现的东西变得依恋。那已经成为了你的身份和保障。你活在过去,你利用之前的成就来获得他人的认可。
你变成了一个“过去时”——无论是奥运会选手创业者,作者还是其他。意思是说你已经不再做新的东西了。你不再突破极限。你已经失去了冒险精神。你退出了。
世界总是在变。进化需要成长和改变。当你在某件事情上大获成功时,不要驻足停留太久。你只能新鲜一次。
大多数创业者犯下的最大错误是他们紧抓住自己公司不放太久了才卖掉。他们的厚脸皮变成薄脸皮,他们不再愿意回到创造和未知的世界冒险。
你成功的那一刻就是你开始做新事情的那一刻。把你学到的东西放下。拿出能够让你做成大事的信心和信念继续突破极限。要愿意放弃一时的回报,争取在未来拿到比这大得多的东西。
享受生活的最好方式就是圆满完成一个目标后马上开始下一个目标。不要在成功的桌子旁徘徊太久,享受另一顿大餐的唯一办法是饿起来。
学习是为了让你达到更高的层次。不过奇怪的是,当某人学习了什么东西并取得成功之后,他们就停止学习了。他们不再保持饥饿。他们不允许自己学到的东西去激发对更大潜能的想象。
当你在某件事情上取得成功时,不要固步自封。没有什么是天长地久的,你越是想抓住某个东西,它从你指尖溜走的速度就会越快。
当你还领先的时候请走开。去展望更大的远景。把你学到和得到的东西引导到比这大10倍或100倍的东西上。很少有人愿意远离终归你离你而去的东西。但再次地,很少人能看到你要攀登的下一座高山。
如果你大获成功,那大概意味着你游泳的池子太小了。你需要到一个更大的池子去游泳。你需要回到做小鱼的时候,那时候你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和人都是彻底的谦卑。
屋子里最聪明的人这个身份不要停留太久。放下你的自负。走出那间房子从头开始。关键不在于你有多聪明,而在于你的学习曲线有多陡峭。
为了跟上2050年的世界形势,你要做的不只是想出新点子和发明新产品,而是首先要不断地重塑自己。
如果你过于留恋自己取得的任何成果——无论是好是坏——你就陷进去了。如果你依附于自己扮演的特定身份或者角色——你就陷进去了。
现在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快到你根本没有留恋自己做过的任何事或者当过的任何人的资本。永远不要沉浸在“过去时”。要愿意一次次地重塑自我。
你的未来比昨天更大的唯一办法是你愿意为了将来更大更好的东西而摧毁你的过去。
在什么事情有可能上你必须不断地拓展你的思维。你必须愿意失败。你必须不断学习拓展自己。为了你的将来能够比你的过去更大,你的专注必须放在未来上面,而不是你的过去。
不要担心你的过去——无论那是好还是坏。利用你学到的东西,但永远不要停止突破极限。
别人怎么看你不关你的事。你能做出来的最糟糕的一件事就是关心你的同事怎么看你。如果你太过关心自己的声誉或者“地位”,那你过去取得的任何成功都不会在将来以更高的程度复制。
你必须愿意放弃你的名誉。你必须愿意接受失败。你必须对失去自己获得的一切释然。因为对你来说,你不应该留恋过去的成果或者身份。对你来说,唯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听从内心那吸引你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声音——不管那是什么样的声音。
很少有人真正想做点有原创性的东西。他们宁愿舒舒服服心满意足。对他们来说,拥有好东西和“地位”比突破极限更重要。
而对于少数真正的艺术家、发明家以及行动者来说——你必须愿意犯错。再次地,这种不惜一切代价去学习的饥饿感和意愿往往会在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就或者满足感之后消失。
不要掉进这个陷阱。学习永远别停。犯错的意愿永远别停。失败是反馈。学习是人生的目的。创造、创新,进化,我们生来就是为了这个。
如果已经不再愿意犯错,你就不是艺术家,而是售出清理。当艺术家未必意味着你就不能是科学家。你当然不需要饿死。你当然不需要纯粹专注于过程而忽视结果——那种形式的自负大概比那些为了成功而追求成功的还要糟糕。
当艺术家在于你永远不会停止奉献自己最好、最慷慨以及最个性化的工作。当科学家是要足够关心你的艺术,要让它落入到合适的人手中。
无论你现在身在何处,为了到达你要去的地方,你需要经过一个没有回头路的点。这需要付出极大的勇气和承诺。要全身心的投入。为了超越你当前的身份承担起更大未来的新角色,你需要让自己处在回头不再是选项的位置。
期待成功。你期待什么往往就会发生什么。你的期望越高,就越有可能实现自己的预言。然而,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被结果束缚。不要将你的身份与所发生的事情绑在一起。
你会继续向前,永不止步,不断成长和进化吗?还是想大多数人一样,到了一定时候就固步自封,与世无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