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赵宝刚编剧石康演员文章做客聊《奋斗

2019-02-25 16:38:10  阅读 96 次 评论 0 条

  新浪娱乐讯赵宝刚新剧)正在北京热播,收视率居高不下。这部讲述80后,特别是北京80后的青春情感和奋斗历程的电视剧,不仅将年轻人的愤世嫉俗、叛逆迷茫、情感混沌融入进去,还着重描写了六个刚毕业大学生的情感生活和事业奋斗的过程,更像一部励志剧,反映了年轻人在励志过程中所遇到的社会问题,展现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观念。以下是本次聊天的现场实录:

  主持人赵宁(blog):欢迎各位新浪网友,我是主持人赵宁。你们知道时下最流行的一句问候语是什么?是你看《奋斗》了吗?可见这部电视剧在很多观众心目当中影响力有多大,所以赶紧请来我们导演、编剧和主演和大家在线交流一下,首先是赵宝刚导演,欢迎你!

  主持人赵宁:我们中间这位非常熟悉的编剧石康,我们很多朋友都拜读过他的小说作品。

  主持人赵宁:说到《奋斗》在北京台热播之后完全达到了刚才我说的程度,而且地摊上有那种卖盗版碟的,《奋斗》都是在最上边的那本(笑)可见都是大家非常喜爱的一部电视剧。导演对这个电视剧是不是也倾注了很多心血,听说从这个作品的一开始筹划,演员之间的筹划到最后拍摄,确实是宝刚导演倾注很多心血,一开始就和石康好像是关在宾馆里关了好多天在讨论这个剧本,应该说也是非常少见的这样一次创作。

  赵宝刚:确实,因为石康提出一个比较新型的题材样式,是原来我没有接触过的,所以心里有点“心虚”,所以就得跟石康老师问明白他想表达什么东西,想赋予这个片子什么东西,这样才可能敢导。在讨论的过程当中确实是时间比较长,而且争论也比较激烈,一个字没写争论了十五天,之后我们俩又共住了大概有半年之久。

  赵宝刚:不是,一开始可能有三个月在改剧本,然后就拍了,边拍变改,一直改到停机。

  主持人赵宁:我听说这样一个说法,石康因为他对自己的文学作品要求很苛责,希望大家一看就能看到自己的文学烙印,结果为了这部《奋斗》他自己说了一句话,他说这背后每一个段落都隐藏着赵宝刚导演的名字,好像还有点儿情绪呢(笑)

  主持人赵宁:看到我们很多网上朋友对这部片子的反映,比如说我们来自于江苏淮安的这位朋友就一直在说片子非常好,尤其是对白很精彩,而且人物性格都非常鲜明,很喜欢。我们知道这个《奋斗》从我们一眼看上去,就觉得它是一个非常规的一个故事线索,好像一上来这个男主人公就面对了两条人生上面的选择,这也是不同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电视剧的一种新的类型。

  赵宝刚:它主要是削弱了原来很多电视剧里边的戏剧痕迹,基本上应该讲是一个无戏剧结构的一个戏。其实当时最初比较担心的一点也是,因为它太没有戏剧性了,不是编织一个很扑朔迷离跌宕起伏的一个故事,人物命运没那么复杂,完全靠生活的一些人物关系和一些话题,还有语言的一些魅力来吸引观众看的。在这里边石康老师每天实际上都在探讨一些这种方式故事的讲法到底怎么讲。我们第一初稿剪成42集,怕不保险其实还剪掉了很多精彩的部分,剪掉了10集,剪掉了800万块钱(笑)

  赵宝刚:实际上那15天就是确定了一个方向,就是坚持不坚持这个方向,就是成不成立这个方向,就是讨论这个话题,最后争论的结果是有可能成立。但是我的信心没有石康足,他很自信,我有一些犹豫,他有他的一些想法,我有一些我的想法,后来我们就说既然都有想法就糅在一块儿吧,石康老师妥协了一点,尊重了我说的电视剧的规律,我又妥协了尊重了他的以细节取胜的优势,所以等于应该是比较完美结合的一个东西了,我们俩比较完美结合,不是说这个作品很完美,是我们俩完美结合(笑)

  主持人赵宁:像石康老师的作品很多时下一些年轻人都非常熟悉并且喜爱,很多朋友说石康老师您出生的并不是八十年代,您怎么写一个有关于80后或者75后这么一代年轻人的生活作品,您是不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呢?

  石康:对,有一部分是审视的态度,另外我认识一帮80、75后的小孩儿,但是我觉得年代是一个外在的东西,每个人都年轻过,本质上我觉得20年代的年轻人、30年代的和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本质的区别,青春我觉得是一个生命周期,每个人到那个周期的时候都会经历一些最基本的一般性的处于青春期的人会面临的问题,表面上会随着时代不停的演变,但是实质上是一样子,但是它的主题确实在变来变去。

  比如我们老一辈革命家那一代就是理想主义,如何救国救民,然后到文革的时候那代年轻人又是怎么上山下乡,怎么战天斗地,然后到八十年代、七十年代的那帮人又是怎么成功,怎么发财,我觉得到八十年代出生的这波,就是近六、七年吧,或者七、八年,我觉得一个新的主题进入到年轻人的视野里了,叫做寻找自我,然后他会重建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就是他会在前一辈人,父母的告诫,社会的知识,他们重新会思索一个问题,就是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到底是什么。我看到一个迹象,就是很多大学生,我们那时候大学生是不读心理学的书的,我们只读一些技术书,或者一些理想主义的书,现在大学生很多人都会做心理分析,说明他们对自我产生兴趣了,他们更切实际了,就是说他不知道这个世界将来会怎么变化,但是第一件事我要了解我自己,我到底是个什么人,我到底有什么样的需求,然后当我的需求跟别人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不是采取特别老的方法,我仇恨他,我打击他,我消灭他,而是我怎么能解决这个冲突,跟他和平相处,我觉得其实这个表现了一个新的时代的状态。

  在这个状态下其实最先表现出这个状态的还是大城市,像北京、上海、广州,还有那些受教育比较充分的人,他有一些闲暇时间可以从事一些,比如说他功课做得差不多,他又有一段时间可以看看跟自身相关的那些书,他就没有那么大的成功或者生存的压力,其实我们想整体的表现这波年轻人。比如陆涛就表现的是这一波,他很有才华,他的生活基本没有什么问题,肯定能活下去,而且他对成功没有那么大的渴望,就是说成功其实他代表着他上一代人已经认定的一种社会价值,上一代人已经成功了为什么下一代人一定要成功,他要看看哪种更适合我。其实在中国从八几年开始,从八九年开始的一条线叫自由主义,就是个人成为了一个在社会中的分量慢慢的,以前都是人为社会而活,人是社会动物,一个人必须得服务于社会,现在个人从这里边剥离出来了,他开始追求一点自我的价值和意义。我并不一定认可,比如整个社会都争取成功,成功需要机率的,社会是有结构的,一个公司只有一个经理人,他说这个公司除了当经理以外我还能干什么,除了大家梦想的发财,赢得社会尊重,就是公认的那些成功,通过你为社会服务赢得社会尊重,还有和周围人的关系良好,他说那我总会还有点新东西吧,我觉得有一波年轻人会想这些问题,他会找一个最早用一个词,我记得是在98年、99年开始社会上有一个词叫“另类”,就是你说没法归类,你也说不清楚他是什么,他就是有点跟别人不一样,但是这波另类都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做的一些生活尝试,生活方式,还有他们的那种干事业,就是很多精神上和行动上的一些尝试,好像最几年慢慢开花结果了,另类越来越多了。

  主持人赵宁:咱们现在的人喜欢给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加很多标签,比如另类,新新人类,80后,75后等等,我突然觉得中国的语言真的是博大精深,还能够造出这样好玩有意思的词来。我们知道宝刚很多电视剧作品都是跟青春偶像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爱情状态等等很多有关系的,而且我总结了一下,您好像很多作品都是跨时代的,比如说您好像集中在那个年代,集中在这个年代,现在越来越近了,您怎么能够准确的把握这么多年代这些年轻人一些特殊的精神状态。

  导演赵宝刚聊《奋斗》 倡导劳动应该是快乐的2007-10-09 18:13

  佟大为大戏《奋斗》受捧 吸引观众魅力十足(图)2007-10-08 09:47

  《奋斗》北京播出过半 导演赵宝刚给予“厚望”2007-10-07 21:34

  歌迷星光大道集体回忆 重现梅艳芳奋斗一生(图)2007-10-06 13:06

  马伊琍为《奋斗》很受伤 失去才知道要珍惜2007-10-05 16:01

  马伊琍《奋斗》担任造型师 引领亚洲时尚风潮2007-10-02 16:25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4482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