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短文精选(3

2018-01-04 12:16:44  阅读 118 次 评论 0 条

  有个姑娘向她的母亲大倒苦水,说最近老板扣了她的奖金、男朋友见异思迁弃她而去,总之心情郁闷,事事不顺。

  ?”女儿简直有些生气了。母亲笑了:“是啊,所有这些原料,单吃起来都是难以下咽的,但如果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经过一番加工,就能制作出松软香甜的蛋糕来。”

  生活也是如此。当我们遭遇困难而感到不幸时,可能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困难有一天糅合在一起,经过一番加工,就能把我们的人生变成一只美味无比的大蛋糕!

  99岁生日的时候,出版了她的处女诗集。在诗歌衰落的日本引起了极大轰动,销量突破了23万册。在日本国内,这是个奇迹。因为即便专业诗人,经过出版商包装策划出版的诗集大多也只能卖出几千册。而这位近百岁高龄的老太太的诗集,连续加印了8次仍供不应求。她从

  92岁那年才开始写诗,原因很简单,是儿子怕她感到孤独,希望她写点文字聊以慰藉寂寞。而她恰好喜欢诗歌,于是就拿起了笔。诗写的多了,就向报社投稿,她的诗并不华美,近于白线行以内,只是充满了彩色的梦想,字里行间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朝气流动其中。编辑们深深被这位特殊的作者感动,《产经新闻》特意为她开辟了专栏。她的读者从14岁到100岁都有,出版社收到了近千封读者来信,很多读者读了她的诗后有种想流泪的感觉。她在一首诗中写道:就算就是九十岁/

  也要恋爱呀/看似像在做梦/我的心已经飞上云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妪写的诗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人喜欢,或许是因为那颗写诗的心永远保持着不褪色的纯真和浪漫。这是命运赐予追梦人的最崇高的现实享受。而这样的心境,或许有的人一辈子都感觉不到。人生被一连串的梦想支配着,梦想成全了人生。因为一个人有梦想,生命就有了交代,活着才觉得有意义。人生是对岁月的回眸,梦想是与岁月的较量,只要有梦想,就征服了岁月。正如历尽沧桑的百岁老妪,仍能写出青春少女情怀的诗歌。她虽不能拒绝岁月的流逝和命运的沧桑,但却拥有了超越岁月的青春。有一种情怀叫梦想,有一种幸福叫超越。

  40周年纪念日之时,一本名为《飞向月球》的新书出版发行。书中,一个鲜为人知的内幕在尘封多年之后首次公开,读者们由此了解到了一段曾经惊心动魄的历险往事。1969年

  7月20日,“阿波罗11号”飞船飞近月球,载有两名宇航员的“鹰”号登月舱和“哥伦比亚”号指挥舱开始分离,并按计划飞向月球表面,准备实施人类首次登月任务。谁也没有料到,危险已经开始一步步逼近:登月舱的燃料箱在飞行过程中发生轻微漏气,这种氧气泄漏的力道只是比呼吸的力道稍微重一些。因此,两名宇航员以及地面控制中心的技术专家都没有觉察到这一情况。

  然而在太空这种真空条件下,即便是最轻微的气体泄漏,都会使自动控制状态下的登月舱比原计划更快飞向月球表面,从而偏离预定着陆点,并且与月球产生足以致命的撞击。

  身为指令长的阿姆斯特朗敏锐觉察到了情况的不妙,因为此时登月舱正朝月球表面一个巨大陨石坑边缘的乱石堆飞去,而这些石头个个都有小汽车一般巨大,会对登月舱安全着陆构成严重威胁。阿姆斯特朗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快速将“自动驾驶”模式改为“手动控制”,登月舱在他的熟练操纵下,从迎面逼来的乱石堆上方飞过,这一明智之举及时化解了撞击的险情。

  亿多观众通过转播见证了人类首次登月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也听到他著名的那句话:“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绝大多数人都以为这是一次完美的漫步月球之旅,只有两名宇航员及少数地面专家才知道那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太空服遥感勘测传回的数据表明阿姆斯特朗当时的脉搏频率竟飙升到每分钟150

  下!人的一生同样常常会不可避免地遇到类似“氧气泄漏”这样的逆境,只要你面对磨难的勇气没有泄漏,你就能像阿姆斯特朗一样牢牢掌握住命运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全部的才能与优势,最终收获到成功的累累硕果。

  他出身卑微,却身怀远大理想。多年前,他在1983年版的《射雕英雄传》中扮演那个宋兵乙,为增添一点点戏份,他请求导演安排“梅超风”用两掌打死他,结果被告之“只能被一掌打死”。这个年轻时被称作“死跑龙套”的卑微小人物,第一次当着导演的面谈到演技的时候,在场的人无一例外都哄堂大笑,但他依然不断思索、不断向导演“进谏”,直至2002年自己当上导演。那年,他获得了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其实和你一样:

  上世纪90年代,在一趟开往西部的火车上,梳着分头、戴着近视眼镜的他看上去朝气蓬勃,内心却带有微微的彷徨。那时的他严肃乏味,常常独坐好几个小时不说话。后来转行做主持人,1998年他第一次主持的电视节目播出时,他发现自己说的话几乎全被导演剪掉了。他让身为制片人的妻子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把自己在主持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哪怕是最细微的毛病都不肯放过,然后逐条探讨、改正。即使今天其身家已逾4亿,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持人,他仍未放弃面“本”思过。其实和你一样:10

  年前,他是大学里的“小混混”,由于经常逃课而被老师责备。毕业后被分到当地的电信局当小职员,面对冗杂的机关工作,他感到既劳累又苦恼,后来他勇敢而果断地辞了职,然后自创网站,从而走向中国互联网浪潮的浪尖,他在2003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位居第一位。其实和你一样:5

  年前的他是一个防盗系统安装工程师,依他的说法“就是跟水电工差不多的工作”。“有时候装监视系统要先挖洞,一旦想到歌词就赶快写一下!”当年的他就是这么边干活边写词,半年积累了200多首歌词,他选出100多首装订成册,寄了100份到各大唱片公司。“我当时估计,除掉柜台小妹、制作助理、宣传人员的莫名其妙,减半再减半地选择性传递,只有12.5份会被制作人看到吧,结果被联络的几率只有1%。”其实那1%就是100%!1997年7月7日凌晨,他正准备去安装防盗系统,有人打电话给他,那个人叫吴宗宪,同时走运的还有另一个无名小卒—周杰伦。从他和周杰伦合作的歌没人要,到要曲不要词,慢慢地曲词都要,之后单独要词,但还会有三四个作者一起写,直到最后指定要他的词。可能你已经猜到他们是谁了,一个是周星驰,一个是李咏,一个是丁磊,一个是方文山。他们是目前中国最具知名度的人中的一部分。他们在成名前和你并无多大不同。不要抱怨贫富不均,生不逢时,社会不公,机会不等,制度僵化,条理繁复,伯乐难求。要知道:其实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明天,或者明年,同样会诞生像他们一样成功的人,就看是不是今天的你,有着和他们一样的毅力和耐力。

  读书的意义为什么要推动全民读书,理由也许有一百个,但是“让”全民有读书的习惯并不容易。没有主动的文化自觉,人们难以养成读书习惯。我们需要“养成教育”,从幼儿园开始进行养成读书好习惯的教育。

  岁的人如果具有40岁的智慧,他的一生很可能是成功的;如果他只有20岁的智慧,则可能是失败的;但是多数30岁的人具有30岁的智慧。”学生问,何以具有超前年龄的智慧?我答:多与睿智的长者交流;多读好书。与睿智的长者交,是忘年交,可遇,未必可得,全在缘分。面对面的交往可以请教,是双向的对话。周恩来曾经说过:“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而多读好书,不需缘分,全在自己。读书是投入产出比最大的进步的捷径,一本好书是作者多年研究的结晶或是作者多年、甚至一生的体验,你用几天或几周去分享,去吸收其精华,是多么愉快的事情!

  为什么要读书?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不可胜数,知道这些名言也未必就能受到感动,就去读书。我们深想一想这些名言成立的最基础的原理是什么?我们不妨从人类的进化与动物进化的比较来看看。人类有了语言,特别是有了文字之后人类的历史进程大变,这是因为人类每一代不必再从零开始,而是后代有了前辈的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以文字之书为载体的。而动物只能按达尔文的规则慢慢进化,人类有文字以后的进化或进步则突飞猛进。

  哪个民族重视教育,重视读书,就能有利于充分继承先辈的文化高度而更善于生活,更善于创新。民族或国家的阅读是由个人的阅读构成的。当前我们的国民年平均读书的数量太低,每年每人仅4.5

  本,一年中连一本书都不读的超过50%,阅读在很多人心目中不是一件要紧的事,绝非生活之必需;有人统计,我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的人大概只占到5%左右,这真令人堪忧!相比较,犹太人每人每年读书64本,法国人每人每年读书11本。犹太人有1300万,占世界人口0.22%,迄今,获诺奖占总数的20%,物理诺奖的45%;法国则获32个诺奖。获得诺奖多的原因很多,读书多总是可能的原因之一吧!读书通常有多种目的:应付考试;学习专业知识;为了就业;为了消遣;为了修养。这都不错,但也都不是完全的和能终其一生的动力。例如,中国一向还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观,单独理解这句话,也许还可勉强正面解释,但是把前一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连起来就是“学而优则仕”了。如今在多元化社会中,追求仕途不是唯一的。十年寒窗苦读的动力不足了。但是上大学,读博士,追求高级职业的动力上升了。这些都是有功利因素的。一旦达到目标,读书动力便骤然下降,有的学生一旦考上大学,就不用功读书了,即为此种表现之一。

  读书增加知识、开阔眼界、提高个人品位和修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毋庸置疑。人们的阅读成为习惯,还是得认定阅读是培育人的全面素质的,阅读与水、空气和粮食一样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孙中山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培根说过:“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英国有一句谚语说得更简练、更概括: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由于“增加知识、开阔眼界”和“消遣娱乐”的功能并不是图书所独有的,在今后,各种新媒体将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分散人们的精力,分割人们有限的时间,人们如果仍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推动力,我国国民的读书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

  读书节是每年一次的提醒人们读书的兴奋时刻,办读书节是推动全民读书的一件大事。最近,总理在不同的场合谈读书,令人深思。总理说:

  “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推动全民读书应当是国家战略,还应当有许多的战术配合。比如,如何经常地向不同类型的读者推介好书,中国的图书评论力量还显得太弱。又如,在提高本国阅读率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也是必需同时进行的。当我们说起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不再因为只是分享祖先的光荣而惭愧之时,就是我们的文化事业(不仅是读书)的兴旺之日。

  飞越大洋的海鸥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飞,它们拍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却是它们。

  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他想考第一,才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回家后,他问:“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总觉得我和他们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

  妈妈听了儿子的话,非常悲伤。因为她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制度上海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饿她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又是一次考试。这一次,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面对儿子的一伙,她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有说出口。她知道,如果说了孩子也许就此认为自己就是个愚笨的人,在学校里低人一等。

  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这位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第一次有了解不开的结自人类诞生起就有了,只是一代一代的父母们都不知道该怎么解。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以此来搪塞儿子。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不够辛苦么?她没有那么做,她想在这个以几门功课定成绩优劣的应试时代,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刻苦,但是依然没有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了一次大海。也许是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专门引导迷惑的人去寻找答案,也许大自然本身就是迷惑着的老师,总之,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现在这位做儿子的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也在没有人追问他小学时成绩排名第几名,因为去年他已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寒假归来的时候,母校请他给同学及家长做作一个报告。其中他讲了一段小时候的经历:“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慧却总能迅速的起飞,它们拍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却是它们。

  两个年轻人酷爱画画。一个很有绘画的天赋,一个资质明显差一些。20岁的时候,那个很有天赋的年轻人开始沉醉于灯红酒绿之中,整天美酒轻歌醉眼迷离,丢掉了自己的画笔。而那个资质较差的年轻人则没有丢掉画笔。他虽然生活极为贫困,每天需要打柴、下田劳作,但他始终没有丢掉自己钟爱的画笔。每天回来得再晚再累,他都要点亮油灯,伏在破桌上全神贯注地画上一个小时。即使在他走村串户为别人打制桌椅床柜的时候,他的工具箱里也时刻装着笔墨纸砚,在休息的短暂间隙,行路时的路边稍坐,他都会铺上白纸,甚至以草棍代笔,在泥地上画上一通。

  40年后,他成功了。从湖南湘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上的一介木匠,变成了蜚声世界的画坛大师。这个人就是齐白石。

  齐白石成功后,曾和他一起酷爱过绘画的那个年轻人到北京来拜访他。此时,这个人同已自称“白石老人”的齐白石一样,已经是个年过六旬的老头了。两个人促膝交谈,齐白石听他慨叹美术创作的艰辛和不易,听他述说对自己从事绘画半途而废的深深惋惜。齐白石听完莞然一笑说:“其实成功远不如你想的那么艰辛和遥远。从木艺雕刻匠到绘画大师,仅仅只需要4年多的时间。”

  齐白石拿来一支笔一张纸,伏在桌上给他计算说:我从20岁开始线岁前,一天只能有一个小时绘画的时间,一年365天,只有365小时。365小时除以24,每年绘画的时间是15天。20岁到35岁是15年。这15年间绘画的全部时间是225天;35岁到55岁的时候。我每天练习绘画的时间是2小时,20年合计是620天;从55岁至60岁,我每天用于绘画的时间是10小时,5年共用760天。20岁到60岁之间,我绘画共用1605天,总折合4年零4个月。

  年零4个月,这是齐白石从一个乡村的懵懂青年成为一代画坛巨匠的成功时间。很多人对齐百石仅用了4年零4个月的成功时间很惊愕,但何须惊愕呢?其实成功离我们每个人并不远。只要你坚持,只要你勤奋,成功的阳光便会照射到你忙碌的身上。

  不要害怕成功的遥遥无期,成功其实不需要太长的时间,用上你发呆或喝咖啡的时间已经足够了。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451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