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散文姓“散”,但一篇优秀的散文应该是形散神不散。《白莲洞》一文围绕着一个看起来和普通溶洞没有多少区别的“洞”,勾画出一幅人类的发展史,它就像一面镜子,从原始人的茹毛饮不挠的抗争到人类的最终归宿,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如同驾着一艘神奇的飞船,先沿着时间隧道飞行去考察过去,接着又升高盘旋,思考人类当今面临的困惑以及未来世界。
首先,作者对白莲洞作了简单的介绍。白莲洞原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溶洞,只是三十多年前,古人类学家的野外考察才发现这个看似普通,实则却和远古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关系的溶洞——这如同拨开遮挡星星的云雾,露出闪闪的光芒,从而奠定了白莲洞在研究古人类文明进程史上的价值,也揭示了人们关注白莲洞的真正原因。
第二部分,作者带我们走进白莲洞。文章的特别之处是作者几乎没有费笔墨去对白莲洞作具体的描写——事实上,这里既没有五彩缤纷的奇峰异石,也没有许多著名溶洞所具有的鬼斧神工。作者独辟蹊径,从历史的角度,展开想像的翅膀:我们的老祖先为了更好地生存,勇敢地走进溶洞,和成群的猛兽进行了生死搏斗,抗争——失败——抗争——胜利,历经磨难,最终征服了凶猛的野兽,使人类成了大自然的主宰,万物的灵长。
关于人类的发展,作者并没有浅表层次地予以涉及,而是对走出溶洞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人类自从……闯出洞口,真无一日安宁。凶猛的野兽被一个个征服了,不少伙伴却成了野兽,千万年来征战不息。在这个洞中已经能够燃起火炬,在洞外却常有人为把火炬踩灭,把寥廓的天地变成一个黑洞,长年累月无路可寻。无数的奇迹创造出来,机巧的罪恶也骇人听闻。”
这是本段的精髓之处。人类的进步确立了自身在大自然中的统治地位,但是,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依然存在,有时还会占上风。从古至今,始终有极少数人,为了个人的、集团的、区域性的利益,不断地制造与世界潮流不和谐的音符,对整个人类利益进行践踏,罪恶、暴力和战争时有出现,人们既享受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的成果,也品尝自己酿造的苦酒,这不能不让有正义感和良知的人们感到困惑。
如果说《白莲洞》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人类历史进行反省的话,那么在第三部分则是对人类的理想和最终的归宿进行思索。前面是带读者的时间隧道航行浏览,现在则是从更高的角度,居高临下,把人类的进步阶梯与洞穴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在人类的早期,劳动工具简单,生产力极其低下,对大自然的认识非常有限,洞穴成了人们天然的家园。考古学发现早期智人与洞穴密不可分,如著名的北京猿人遗址就是在周口店的山洞中;而天文学家则发现:宇宙之间也存在着黑洞,且深不可测,力大无穷,可以吸纳、吞噬万物,比地球大得多的星体都能成为它的囊中之物;临近死亡的人,其朦胧意识也进入黑洞,这些是独立存在的偶然现象吗?它们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这是值得全人类探索的问题,作者巧妙地把这个问题留给读者——把未解的谜团留给散文,正是余秋雨先生的一贯主张。
与此同时,《白莲洞》还对中西方人对洞穴探索的不同目的进行了分析,西方民间传说中的洞穴探寻者,主要是为了寻求财宝,梦想一夜暴富;而中国人这样做多是为了寻觅一处理想的精神栖息地,留住寄托,寻找慰藉。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了中西方之间迥异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在带着读者心骛八极之后,文章第四部分峰回路转,带我们重新回到白莲洞——从白莲洞的历史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为了自下而上走进白莲洞,为了发展又走出白莲洞,这里的白莲洞应该是广义的。为了生存发展,人类始终没有放弃抗争,这是一切生物的本性所体现,只是人类具有更大的主动性,以致能够超越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成为万物之灵。人类心里很清楚:不抗争、不发展,就意味着灭亡。筋疲力尽的人渴望休息,而休息有时为了进一步的奋斗,这是人类的天性。
从洞外走进来,又从洞里走出去。刚刚摆脱困惑,又陷入新的困惑之中。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人们应该对它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白莲没》一文作了画龙点睛的回答:“出来,就是要自由地享用这个宽阔的空间;出来,就是要让每个生灵从精神到筋骨都能舒展;出来,就是要让每个个体都蒸发出自己的世界。”
余秋雨笔下的白莲洞,没有奇特的地貌和旖旎的风光,却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窥视到了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作者紧紧把握住洞的历史与人类发展这条脉络,就像用锋利的刀切削水仙花一样,层层去皮,核心之处依然是花蕾。把跨度如此之大的时间、空间浓缩在三千多字的文章中,折射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驾轻就熟的语言文字把握能力。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采纳数:25723获赞数:265023200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得学士学位。向TA提问展开全部一、这是余秋雨的一篇游记散文,也是文化散文,有关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解释如下:
《白莲洞》一文围绕着一个看起来和普通溶洞没有多少区别的“洞”,勾画出一幅人类的发展史,它就像一面镜子,从原始人的茹毛饮不挠的抗争到人类的最终归宿,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如同驾着一艘神奇的飞船,先沿着时间隧道飞行去考察过去,接着又升高盘旋,思考人类当今面临的困惑以及未来世界。
首先,作者对白莲洞作了简单的介绍。白莲洞原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溶洞,只是三十多年前,古人类学家的野外考察才发现这个看似普通,实则却和远古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关系的溶洞——这如同拨开遮挡星星的云雾,露出闪闪的光芒,从而奠定了白莲洞在研究古人类文明进程史上的价值,也揭示了人们关注白莲洞的真正原因
第二部分,作者带我们走进白莲洞。文章的特别之处是作者几乎没有费笔墨去对白莲洞作具体的描写——事实上,这里既没有五彩缤纷的奇峰异石,也没有许多著名溶洞所具有的鬼斧神工。作者独辟蹊径,从历史的角度,展开想像的翅膀:我们的老祖先为了更好地生存,勇敢地走进溶洞,和成群的猛兽进行了生死搏斗,抗争——失败——抗争——胜利,历经磨难,最终征服了凶猛的野兽,使人类成了大自然的主宰,万物的灵长。
关于人类的发展,作者并没有浅表层次地予以涉及,而是对走出溶洞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人类自从……闯出洞口,真无一日安宁。凶猛的野兽被一个个征服了,不少伙伴却成了野兽,千万年来征战不息。在这个洞中已经能够燃起火炬,在洞外却常有人为把火炬踩灭,把寥廓的天地变成一个黑洞,长年累月无路可寻。无数的奇迹创造出来,机巧的罪恶也骇人听闻。”
这是本段的精髓之处。人类的进步确立了自身在大自然中的统治地位,但是,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依然存在,有时还会占上风。从古至今,始终有极少数人,为了个人的、集团的、区域性的利益,不断地制造与世界潮流不和谐的音符,对整个人类利益进行践踏,罪恶、暴力和战争时有出现,人们既享受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的成果,也品尝自己酿造的苦酒,这不能不让有正义感和良知的人们感到困惑。
如果说《白莲洞》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人类历史进行反省的话,那么在第三部分则是对人类的理想和最终的归宿进行思索。前面是带读者的时间隧道航行浏览,现在则是从更高的角度,居高临下,把人类的进步阶梯与洞穴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在人类的早期,劳动工具简单,生产力极其低下,对大自然的认识非常有限,洞穴成了人们天然的家园。考古学发现早期智人与洞穴密不可分,如著名的北京猿人遗址就是在周口店的山洞中;而天文学家则发现:宇宙之间也存在着黑洞,且深不可测,力大无穷,可以吸纳、吞噬万物,比地球大得多的星体都能成为它的囊中之物;临近死亡的人,其朦胧意识也进入黑洞,这些是独立存在的偶然现象吗?它们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这是值得全人类探索的问题,作者巧妙地把这个问题留给读者——把未解的谜团留给散文,正是余秋雨先生的一贯主张。
与此同时,《白莲洞》还对中西方人对洞穴探索的不同目的进行了分析,西方民间传说中的洞穴探寻者,主要是为了寻求财宝,梦想一夜暴富;而中国人这样做多是为了寻觅一处理想的精神栖息地,留住寄托,寻找慰藉。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了中西方之间迥异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在带着读者心骛八极之后,文章第四部分峰回路转,带我们重新回到白莲洞——从白莲洞的历史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为了自下而上走进白莲洞,为了发展又走出白莲洞,这里的白莲洞应该是广义的。为了生存发展,人类始终没有放弃抗争,这是一切生物的本性所体现,只是人类具有更大的主动性,以致能够超越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成为万物之灵。人类心里很清楚:不抗争、不发展,就意味着灭亡。筋疲力尽的人渴望休息,而休息有时为了进一步的奋斗,这是人类的天性。
从洞外走进来,又从洞里走出去。刚刚摆脱困惑,又陷入新的困惑之中。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人们应该对它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白莲没》一文作了画龙点睛的回答:“出来,就是要自由地享用这个宽阔的空间;出来,就是要让每个生灵从精神到筋骨都能舒展;出来,就是要让每个个体都蒸发出自己的世界。”
余秋雨笔下的白莲洞,没有奇特的地貌和旖旎的风光,却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窥视到了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作者紧紧把握住洞的历史与人类发展这条脉络,就像用锋利的刀切削水仙花一样,层层去皮,核心之处依然是花蕾。把跨度如此之大的时间、空间浓缩在三千多字的文章中,折射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驾轻就熟的语言文字把握能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