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籍北大才女《卖米》看哭无数人原来背后的故事更加感人!

2019-04-01 16:58:19  阅读 413 次 评论 0 条

  几天来,一篇名为《卖米》的旧文刷爆了微信朋友圈。文章通过叙述“我”和母亲卖米的过程,写出了乡村生活的艰辛不易,激活了那些从乡村走出来的人的集体记忆,照亮了许多人的生活和梦想,让无数读者感动落泪。更令人唏嘘的是,作者张培祥(笔名飞花)在2003年因白血病去世时,年仅24岁…… 记者日前来到张培祥的家乡——醴陵市茶山镇筱溪村,探访张培祥生前的亲朋故旧,努力还原一名早逝的天才女子的人生轨迹。

  许多年以后的今天,那位《卖米》文中“顶着一头睡得乱蓬蓬的头发”的“弟弟毅宝””站在我们面前时,已是挺括的衬衫,利落的短发,微凸的肚腩。他没有辜负姐姐的期望,已成为职场的中坚和家中的顶梁柱。

  “《卖米》中的故事发生在1994年前后。那时候爸爸身体不蛮好,我又小,姐姐就跟着妈妈一起去赶场卖米……”站在姐姐曾经卖米的那个名叫转步的圩场,张毅指点着当年自家的摊位说。其实,这并不是摊位,只是临近摊位的过道,正式摊位要交一定的管理费用,多是职业商贩摆摊设点,本地乡民则就近在过道上售卖些自家产的大米、红薯或者瓜果菜蔬等农产品。

  从圩场边上的过道直行至村部前的大道,左拐约2000米,再穿过一段小路,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几幢略嫌老旧的村居房屋,其中一幢看上去比别的房屋都要狭长、外墙贴着白色的瓷片,在2012年搬去醴陵城区生活之前,张毅和父母就生活在这里,更早的时候,姐姐也在。

  房子是1992年修的,一进三间。2000年之前,房子远没如今敞亮美观,“地面是泥土,砖墙裸露在外”,这么多年过去,张毅已能用理性而冷静的逻辑来分析父母修这么一幢显然超出当时他们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外的房屋的初衷:爷爷出身不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父亲他们兄弟在乡间成长,肯定没少受歧视,等特殊年代过去,家境稍有好转,砌一幢好点的房子无疑能在乡邻间挣个不小的脸面,寻回这个家族丢失已久的荣光。但显然,房子建好了,家里经济变困难了。

  1992年的醴陵乡村,如同中国所有的农村一样,有义务教育,但却不是免费的,农业税和各种上交提留款项还很重,大多数农民的收入靠双手在田土里辛苦劳作而来。

  那时张毅家属于“半边户”。他的父亲在附近一所学校搞后勤,有一份微薄的固定收入,或许比周边一些村民经济条件还好点,但张家两个孩子念书,又有砌房留下的债务要还,日子过得捉襟见肘,遇有用钱处,便只能去圩场售卖些自己田地里产的农产品了。

  与周围的邻居不一样的是,张毅家没有壮劳动力,父母身体有病,张毅还是个不到10岁的懵懂少年,姐姐张培祥虽然是个身子单薄的学生妹,但很懂事地挑起了家里的一份担子。

  从张毅的家出发到圩场,短短2000米的水泥硬化路,车行不过3分钟,在“村村通公路”完成之前,还是一条尘土满天的黄土路,步行要十多分钟。张毅说,赶场的时候一般会走近道,即从屋门前的菜土、稻田穿过去,要省至少500米的脚程。盛夏的野外,太阳火辣辣的,田土一片深绿,田埂逼仄而狭长,不知名的野草肆无忌惮地招摇,人行其间,不留神就会绊倒,更莫提一个15岁担着60多斤大米的瘦弱女孩了,所以,才会有《卖米》中让人格外揪心的“脚下一滑,差点摔倒……洒了好多米出来”及后续把米扫到草帽里好回去喂鸡的情节。

  《卖米》的作者张培祥出生于1979年,当地人习惯在晚辈名后加个“宝”字称呼以显亲昵。醴陵虽属湖南,但醴陵话却属于赣语系,还夹杂着一些湘粤方言,其发音与周边湖南其它的县截然不同,倒与江西萍乡等地相似。“祥”、“琼”二字在当地方言中读音相近,在家乡众多长辈亲邻中,提起读书特别厉害的张培祥,都以琼宝(祥宝)相称,《卖米》中也是如此称呼的。

  在包括弟弟张毅在内的诸多亲朋,都对张培祥的会读书有深刻的印象,“每回考试都是第1名,从来没考过第2名”,6月1日上午,在茶山镇筱溪村打听张培祥上学时的种种,上了年岁还记得琼宝的村人给出了众口一词的答复。

  上初二时,为了节省生活费用,张培祥从醴陵市一中转学到离家更近的农村中学龙虎初中读书。在醴陵市四中任教的堂叔张浩良不忍误了孩子的学业,想尽各种方法将张培祥转学到醴陵市四中读书。初中毕业那年,张培祥本打算考个中专,早点毕业出来工作以减轻家里的负担。时任醴陵市四中校长的罗定中硬是将张培祥从中专的考场“揪”出来,去考了高中。若干年后,罗校长对媒体如此解释当年的举动:“我教了几十年书,从来没见过这么优秀的学生”。

  张培祥上高二的那年,弟弟张毅也上了初中,姐弟二人的学杂费、生活费无疑让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懂事的张培祥离开高中,到株洲市一家小餐馆打了1个月零工,老板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就不肯给张培祥结工资。张培祥便趁老板外出,撬开抽屉,拿走属于自己的工资,然后拿上行李,去株洲火车站,准备前往上海继续打工。老板回来,发现抽屉被撬,立马报警。警察很快就在株洲火车站找到张培祥。面对警察的询问,张培祥一语不发。在检查张培祥行李的时候,警察看了她的日记,明白了她撬抽屉拿钱的缘由。警察将老板骂了一顿,然后通知醴陵市四中,还有张培祥的家人到株洲接人。

  经此变故,张培祥得以继续回到醴陵市四中求学。虽然有一段时间没有在校读书,但这位天才少女仍然在1997年的高考中以株洲市文科状元、湖南省第5名的好成绩被北京大学法学院录取。

  1997年盛夏,家境困窘的张培祥怀揣父母亲友拼凑的1000元登上了北上的列车,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

  在北京大学,张培祥的才华得到井喷式地释放。自幼酷爱写作的她,在那几年里创作了包括《飞花读红笔记》、《大话红楼》、《红楼十日谈》、《七种乐器》等在内的大量小说散文,《大话红楼》更曾风靡全国各大高校BBS的“红楼”论坛。写作之外,张培祥还翻译了畅销书《所向披靡——打造卓越团队17条法则》、《你像你的狗一样快乐吗》,这些翻译著作在她身故后和《大话红楼》一起,分别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和新华出版社先后出版发行。

  除了写作和翻译,她还给北京电视台写电视脚本。1999年,湖南卫视推出新锐电视节目《新青年》,当时还在读大二的张培祥协助栏目组精心策划了前几期节目,并担任嘉宾主持。

  这些课余之外的写作和兼职,开阔张培祥视野的同时,也缓解了窘困的家境。母亲曾再云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除了开学的时候,家里东拼西凑给了她1000元钱,她再也没有跟我们要过钱。”

  在弟弟张毅的回忆中,也是在2000年前后,家里的境况渐渐好转,姐姐会时不时地寄钱回家,电话里说是稿费、节目策划费什么的,家里的红砖瓦屋也有了简单的装修,铺了地板砖,外墙贴了瓷片,洗衣机、彩电等现代化家电产品也陆续添置进来……掐指算来,那正是张培祥以flyingflowe(中译名飞花)的ID在北大未名BBS上爆红之际。

  2003年初夏,一场罕见的“非典”袭击中国大地。从5月中旬开始,已在北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张培祥发现自己的皮肤出现青紫与红点,经常头晕气喘,浑身乏力并伴随发烧。

  5月27日,她到北大校医院检查,28日到北医三院检查,29日和同学吃了晚饭,当晚重读陈寅恪的咏红楼诗,依韵和了一诗:“ 忽似浮云寄此身,客中罹病愈酸辛。无非碧海情天恨,总是红楼痴梦人。冷月千年犹有泪,残芳一笑便成尘。长安昨夜风催雨,且向樽前莫怆神”。这是她的绝笔之作。

  5月30日,在同学的帮助下,张培祥正式入住北京三医院,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愈率高,但异常凶险。懂事的张培祥不想让家人操心,一直隐瞒着自己的病情,直到弟弟高考过后,才跟家人略微透露自己的病情不容乐观。一家人急忙收拾行李赶赴北京,陪这个曾让全村人都引以为傲的“才子”最后一程。

  在北京,弟弟张毅和姐姐曾有一番长谈,聊小时候的趣事,以及未来的规划之类,末了,张培祥不无遗憾地跟弟弟说,“幸好,我们家还有弟弟你”。张毅有些不详的预感,流着泪跟她说,“姐姐,我情愿跟你换过来。”姐姐骂他好傻。

  8月27日晚9时,带着对世界的深深眷念,张培祥平静地离开人世,生前遗言是,让父母带着自己的骨灰盒坐飞机回家。那是因为,张培祥知道,父母还没坐过飞机,必然也舍不得坐,她想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帮父母了却这桩心愿。

  9月2日,北京大学在八宝山菊厅为张培祥举行隆重追悼会,法学院党委书记和张培祥生前班主任到场致悼词,刚刚在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崭露头角的撒贝宁主持了葬礼,在介绍其生平时,全场人无不恸哭失声 。

  张培祥从小就迷上《红楼梦》,“飞花”的笔名来源于红楼人物林黛玉的《葬花吟》,“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谁也没想到竟会一语成谶,自己也会像林黛玉一样在小小的年纪就香消玉殒。

  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灿烂,照亮了多少人的生活和梦想,点燃了多少人的希望、激情和勇气。

  遵照张培祥的生前遗愿,张培祥的骨灰分成两半,一半留在北京,一半由父母坐飞机带回醴陵老家。

  张培祥的骨灰安放在离家不远的茶山上,墓地上还盖了个能遮风挡雨的小亭子,那是她父亲张元贤亲自设计图纸,只手雕琢敲打而成,取名怀念亭,以为纪念之意。

  张培祥去世后的 2004年4月,《卖米》获得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颁奖现场,张培祥没有出现,由她的同学们寄托哀思,参加过这次特殊的颁奖礼的时任《当代》杂志编辑吴玄将《卖米》刊发在2004年第六期的《当代》杂志上,并配发“编者手记”。文章很快在文坛引起轰动,《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读者》等主流杂志都转载了这篇文章。稿费单从全国各地寄来,张毅记得,他在家的日子,每有稿费单过来,父亲都会默默地去怀念亭坐会儿。

  在姐姐的影响下,张毅大学念了中文系,毕业后短暂地南下打过两年工,后来回醴陵考了教师编制,当几年老师,目前在醴陵市教育局工作。工余闲暇,张毅也好舞文弄墨。

  2012年,张毅在醴陵城区买了新房装修好,将父母接到身边同住,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也纷至沓来,那间曾经承载包括姐姐在内全家人悲欣记忆的二层楼房渐已荒废不用。每年的清明、新年等特殊的时日,全家人会前去探访怀念亭,每年清明,张毅都会给姐姐写一首诗。除此之外,一家人在生活中小心翼翼又彼此心照不宣地避免提起张培祥的名字。

  谈起《卖米》一文此次在朋友圈火爆的缘起与过程,张毅说他当时正带着父母妻儿在泰国度假。5月25日,他在飞机场突然看到朋友圈转发了此文,是姐姐北大一个同学的朋友最先发的。等从泰国回来,满世界的媒体都在找他,张毅只得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在各个媒体前讲述印象中跟姐姐的点滴。他说自己只有一点请求,希望媒体不去打扰他的父母,避免年迈的父母在事隔多年后再度陷入悲伤的境地。

  张毅说,看着姐姐的那些遗作,有些恍惚,当年姐姐参与策划并担任嘉宾主持的湖南卫视《新青年》走出了王燕、柴静等主持名人;跟姐姐在北大未名BBS上挥斥方遒的那帮年轻人,像徐则臣、李云雷、文珍、石一枫等都已是著名作家。如果姐姐仍活着,现在又该有怎样的成就呢?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4643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