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再无罗玉凤,只有一个叫作凤姐的IP。凤姐是主动炒作者,也是受害者,留下一地的鸡毛与裂痕。
前几天,她的公号发表文章《求祝福,求鼓励》,历数她的“奋斗经历”,说她靠的就是一股“不认命”的蛮劲。读者们深受感动,哗哗打赏了20多万,凤姐的公号又旋即宣布把钱全部捐给凉山的孩子。这都快感动中国了,凤姐本人又跳出来,一会儿说稿子被编辑朋友大量修改过,一会儿又说稿子压根就不是她写的。
记得一年多以前凤姐签约成为客户端主笔的时候,好多写字的人表示情绪不稳定。那会儿不像现在,自媒体的狂欢还没到人声鼎沸的地步,“写作”这个概念还没被解构得支离破碎。有时候忍不住想,如果签约的新闻发生在眼下,是不是还会引发那么多的长吁短叹?不过看现在这个故事的发展脉络,倒像极了营销号的套路。
风波不断发酵,抖出的信息基本凿实了凤姐是个IP这个事实。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其实翻翻过往的文章,这一点也不难判断。不得不说,这个IP比大多数人都懂得公众的痒处。那句“不认命”,杀伤力范围可不局限于渴望人生逆袭的草根。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谁都不容易,都有掉进阴沟的倒霉时候。低落时候一剂“不认命”的鸡血,效果堪比低配版王尔德有没有。
把王尔德当鸡汤喝,是我顽皮了。凤姐很能折腾,从中国一直折腾到美国,经历传奇,励志却远远谈不上。扪心自问,你们的小目标大目标里,有一样是“过上凤姐一样的生活”么?说她是“扭曲的成功学样本”,或许有点生套概念了呢。
在围观群众眼里,凤姐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奇葩的存在,眼下的这出剧情迭出的戏,又在这种印象上重重地盖了一个章。
这么多年来,凤姐几乎都是以“自杀式”的姿态去求得注意力。一开始的征婚故事已然被群嘲了很多年,每当凤姐出现在舆论的领地,都会被拿出来咀嚼一番。写微博时语不惊人死不休,毫不意外地引来骂声,比如她对温州动车事故遇难者的嘲讽,完全是突破了下限。不过,我在字里行间看到更多的,是一个个置顶加粗的“求关注”。到了微信公号的年代,带有营销色彩的团队介入,言论倒不那么出位了,只是跟加持了“surprise”技能似的,时不时给人来个“没想到”。
早几年的时候,“杀马特”成为研究者们所热衷观察的亚文化现象,凤姐就常被和杀马特青年相提并论。谜一样的审美,只不过是“杀马特”文化的表象,根据诸多社会学和心理学学者的分析,把头发搞得赤橙黄绿青蓝紫,造型整得突破重力学原理,说不上是“反叛”,而是“试图接近主流的失败努力”。
以此反观,凤姐这些年来的言行,也很有杀马特的味道。她想“成为你们”,是很用力,却更“惊世骇俗”,没求得多少认可,倒得来无数的嘲笑和唾骂。
凤姐们身处的社会大背景里,盘踞着一条长长的“鄙视链”,阶层鄙视几乎无处不在,而且不是精英鄙视草根那么简单。去年春天,一个出租车司机连扇快递小哥六个巴掌,只因为小哥不小心剐蹭了他的车,发狠动手伴以京骂,言行举止间都是不屑与鄙视。这事儿特别狗血,过了大半年,我仍旧对它记忆犹新,这里面透出的阶层隔阂与分裂之深,确实让人挺震惊的。
刚刚去世的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有一个理论:穷人如何成为穷人,如何被视为穷人,以及多大程度上成为和被视为穷人,取决于我们这些既非贫穷也不富有的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我们和其他人如何赞许和反对这种生活方式。翻译真是急死个人,绕了半天,其实是说,“穷人”这个概念很可能是从观念层面被人为分化出来的。
同理,阶层也可被人为分化,阶层间的隔阂与鄙视,常起源于YY和偏见。有个博士在快手直播APP里看见不少自戕的表演,就臆想出了农村底层的“残酷物语”,生生塞给人们底层精神世界已经完蛋了的错觉。那些夸大其词的“回乡偶书”就更不用提了,啪啪打脸的事情不是孤例。
在鄙视链的语境下解读社会现象,得出浮夸的结论就不奇怪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凤姐的形象,像是给那些浮夸的结论添加了一个例证似的。这些被生生挑起的话题、扭曲了的形象,只会让不同阶层的人视对方为怪物,加深彼此间的裂痕。
凤姐确实挺烦人的,可我真正讨厌的,还是她背后的营销团队。为了博眼球,反复炒作她“向上爬”的姿态,塑造“励志”的形象,仿佛她是在不断突破阶层壁垒。可稍稍用常识就能看得出,她的路径太过杀马特,甚至不时突破公序良俗,哪里是什么阶层流动的个人梦想故事。炒起的大量话语泡沫,把被妖魔化了的底层一次次放在舆论中炙烤,这只会让阶层间的壁垒更坚硬,隔阂更深刻。
世间再无罗玉凤,只有一个叫作凤姐的IP。说起来悲哀,凤姐是主动炒作者,也是受害者,留下一地的鸡毛与裂痕。
媒体曝光后就因缺乏法律依据被叫停,如今当地个别部门又老问题重演,这不应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