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提及的十句古代治國思想名言是何意?

2019-04-13 15:23:33  阅读 111 次 评论 0 条

  【編者按】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3日下午就我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習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講話。他在講話中提到,我國古代主張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為政之要莫先於得人、治國先治吏,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這些都能給人們以重要啟示。

  習為何會提出這些“名言警句”,這些古代國家治理思想的相關典故是什麼,對今天治黨治國有什麼啟示,編輯給您一一解釋。

  【出處】《尚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引申】民惟邦本,有時也作“民為邦本”,這一思想反映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相互依存關系。《夏書》的佚文有“后非眾無與守邦”的說法。孔子說:“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本”,“心以體全,亦以體傷。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禮記·緇衣》)。荀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哀公》)。孟子則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貴君輕”說。《春秋谷梁傳》則說“民者,君之本也”。西漢的賈誼具體地指出“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新書·大政》)。唐太宗李世民則總結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貞觀政要·君道》)的道理。

  【啟示】2014年9月21日,習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他還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

  【出處】《孟子·離婁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引申】《管子·牧民》中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孟子·離婁上》說:“桀紂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盡心上》記載,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啟示】今年10月8日,習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也講話指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讓群眾滿意是我們黨做好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准,群眾意見是一把最好的尺子。

  【引申】這是中國古代儒家關於德教與刑政關系的主張。《尚書·康誥》中首次提出了“明德慎罰”的思想。春秋時孔子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荀子發展了儒家關於德政的思想,提出禮法並施的觀點,在戰國時即體現為“禮下庶人”、“刑上大夫”。

  【啟示】習今年9月5日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講話,就曾引用韓非子“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強調依法治國的重要性。他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也提及“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指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

  【引申】西漢董仲舒在儒家關於禮、法的思想基礎上與陰陽學說、“天人感應”的思想相結合,提出了系統的完整的“陽德陰刑”的德主刑輔論,指出“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啟示】2014年5月4日,習考察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發表重要指出,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習說,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

  南京大屠殺公祭習談公祭日李克強亞歐行無人機闖空中禁區呼格案再審結果不動產登記西部冰川萎縮股市年末躁動小年火車票今日開售廊坊幼兒園危房倒塌聶樹斌案3大疑問東三省人口流出習公祭日講話李克強談吃空餉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4742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