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陈冰像往常一样早早起了床。这位重庆云阳县初中教师已身患绝症,但两个班的孩子们还在等待他去上数学课。三年前,为了重返自己深爱的讲台,股骨因病坏死的他毅然选择截肢,顽强地用一条半腿坚守至今。不久后,因参加“好人在身边”微访谈,陈冰的事迹在云阳县及周边地区广为人知。这样的微访谈,在重庆38个区县的街道、社区和乡村经常举行,访谈嘉宾就是群众推选出来的“身边好人”,他们的事迹通过微访谈在巴渝大地迅速传开。
“用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自2013年以来,为深化开展中央文明办组织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推陈出新,在全市广泛开展“好人在身边”微访谈活动。
微访谈就是要突出一个“微”字。它是小人物访谈,受访对象大多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平凡善良、真实生动;它是微型访谈,可以在演播室、会议室、教室,可以在社区里、农家小院、部队基层,可以是以道德讲堂或市民学校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学校的主题班会,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它是“微”渠道的访谈,有“微博”、“微信”、“微报道”、“微评论”,还有“微电影”、“微广告”,通过各式各样的“微”渠道,展示着小人物大道理。
学校、演播厅、农贸市场、广场院坝……活动走到哪里,就把文明善良的清风吹到哪里。如今,通过微访谈被大众熟知的“身边好人”,正以自己的感人故事为社会道德代言。
在距离云阳县近一百公里的忠县忠州镇,彩票个体户何燕总算松了口气。两个月前,她帮一位陌生彩民代管的一张不记名彩票中了8万元的大奖,打电话通知彩民,却发现已经停机。着急的她又是贴启示,又是录广播,甚至还报了警找人,眼看领奖日期就要截止,终于在兑奖期限的最后两天找到了远在杭州的中奖彩民田先生。
没把这个当回事的何燕继续过着自己的生活,但令她惊讶的是,很快她就通过各界群众和广大网友评议和投票,登上了“重庆好人榜”。
身边人更熟悉身边事儿。像何燕一样,截至目前,全重庆市已有近4000多名“好人”被最熟知他们生活和为人的“身边人”评选出来,其中500余位“重庆好人”和50多位“中国好人”成了这个城市的道德名片。
在微访谈活动中,这些“草根模范”被请进社区、学校、工厂甚至农村院坝,回到他们熟悉的场景和群众中间,通过对话和交流,将自己的小故事讲述给人们。
重庆市文明办秘书处处长何浩说:“这些好人的故事就像一碗心灵鸡汤,像一本教科书,唤起了良知。”他介绍说,微访谈就是大家围坐一圈,拉家常一样摆着身边的好人和自己的故事。这些受访对象既没有高富帅的背景,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们脚踏实地的道德故事,却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每个听众都觉得很亲切,很容易去理解、认同和学习。
微访谈邀请身边好人现场讲,再现他们的亲身经历、真实情感和道德认知,用真实的力量打动人;邀请身边的群众客观讲,通过一双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身边好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揭示质朴而可贵的道德品质;邀请各级各类媒体一起讲,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把微访谈原滋原味地呈现出来,向社会持续传递正能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潜移默化地融入了百姓生活。
九龙坡区的退休教师谢渝拒绝了名校的高薪聘请,悉心照顾家里的六位老人,其中两位老人都年过百岁。她用实际行动给她的学生们上了一堂“孝道”课。在微访谈现场,当与街坊邻居们聊到照顾老人的酸甜苦辣和看到老人们离开时,引得大家不禁流下热泪;当聊到老人们安度晚年、生活美满时,也让大家感受到了幸福和欣慰。微访谈就是这样生动而真实地展示着平凡人的故事和感情,撩拨着观众的情绪,寻找着情感的共鸣。
年轻的医护工作者尹倩倩万万没有想到,在一次微访谈中,自己工作的医院里一名“好人”医生,其事迹能够让听众听得泪流满面。她不禁感慨:“以前总觉得那些道德模范离我们很远,今天才发现,其实好人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大家都可以学好人、做好人。”
大渡口37中学的课堂上,认真聆听好人事迹后的高一学生王耀明说:“他们不会讲大道理,但却用实际行动教育了我们。”
微访谈的参与者,也是其中的亲历者,他们将抽象的价值观念变成鲜活生动的故事,讲出了真切的道理,讲出了真挚的情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沁人心田。
“想到儿子的器官继续在其他人身上存在,就感觉他还活着一样。”大渡口区好人李明学曾痛失爱子,却毅然捐出儿子的器官,帮助5位患者重获新生、重见光明。他说这是儿子生前的遗愿,要帮他完成。
通过媒体的传播,微访谈的影响力迅速扩大,李明学的行为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李明学家庭贫困且身有残疾,很快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对他进行援助。得到资助后,他首先想到的是还清拖欠医院10多年的一笔700多元的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李明学坚持亲自去医院结清了欠款,当时在场的医生、护士和周围群众都十分感动。
“好人有好报”理念的形成得益于“微传播”。人们挖掘出身边好人好事的同时,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及时把微访谈的内容原滋原味地呈献出来,向社会持续传递正能量。
好人做好事感动众人,众人尊崇好人帮助生活困难的好人。微访谈互动活动将人们粘合在了一起,成了促进乡邻和睦、社会和谐的一纸良方。
除此之外,微访谈活动组织方还动员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通过购买保险、捐助善款、结对帮扶和解决就医就学就业等,为生活困难的好人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好人活得有尊严。重庆市文明办与重庆慈善总会通过制定“身边好人”奖励帮扶办法,长期给予稳定资助;重庆精神文明建设协会还组织志愿者,定期为生活不便的好人提供志愿服务。
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教授、社会学博士王勇认为,持续开展的“好人在身边”微访谈活动,避免了以往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抓抓停停、“雨过天晴”的短期行为,让更多的“好人”为重庆代言,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通过微访谈的传播影响,“学好人、敬好人、做好人”正成为重庆社会的主流风尚。华龙网在首页设置“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版块,重庆文明网开设“好人在身边”微访谈网页,全方位展现各级各类微访谈实况;开通“微博”、“微信”,发布几十字、百余字的“微报道”、“微评论”,制作“微电影”、“微广告”,通过一系列“微”载体,展示出小人物动人的事迹和高尚的情操,培育群众心目中的草根明星,宣扬亲切的凡人英雄。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重庆电台等主流媒体和市属都市媒体,浓墨重彩地宣传重庆好人典型事迹,“重庆好人多”、“好人就在身边”、“好人有好报”,正成为重庆人平日里热议的话题。
好人在身边微访谈活动中,谢渝(中)说起照顾老人的故事,情难自禁,两眼通红。资料图片
面对眼下不时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人们在加大学习雷锋、焦裕禄等道德模范的同时,更需要树立身边的道德榜样。
微访谈的目的就是通过凝聚平民榜样的微力量,使更多的人发现榜样、尊敬榜样、学习榜样甚至成为榜样,形成全市道德总动员。
入选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榜”的公交司机聂恩说:“一个人做好事的效果很有限,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周围的人,唤起更多的人共同来做好事。”
重庆“好人在身边”微访谈,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承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主办“好人在身边”市级示范活动和指导区县自主开展微访谈活动等三级活动体系。每个月入选“中国好人”、“重庆好人”的所在区县、部门,都及时组织微访谈,并在活动现场倡议和组织开展公益活动,增强活动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年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微访谈150余场,有10余万市民现场参与活动,相关网络信息达到了200万条(篇)。
通过新闻媒体,人们知道了照顾迷路聋哑老太10年的善良农民董永才一家,带着“婆婆”改嫁的孝心农妇李本淑,爱岗敬业的“山寨守护神”民警廖昌进,花两个月寻找陌生彩民兑奖的诚实守信个体户何燕,等等。这些好人好事,带着真实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走进千家万户,走到更多人身边,成为山城一张张靓丽的道德名片。
“我就是冲着白大姐的名儿才买这里的房子的。”丰都县三合街道滨江路社区一位居民在“敬业奉献”中国好人、社区民警白丽蓉的微访谈现场这样说,这是普通群众对一位社区民警最质朴的肯定。通过微访谈活动,让白丽蓉一样的身边好人广为群众所知,他们的道德形象也为这个城市增添了一抹亮色。
重庆市文明办副主任王茵指出,广泛开展“好人在身边”微访谈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表达,推动宣传教育具体化、通俗化,实现了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的有机统一。
“我第一次来这个城市,就想要留在这里。这里的人让我感动,即便孤身一人我也不会感到无助。”从武汉来重庆工作的周旭刚向记者描绘他的经历:“前几天下雨,有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女孩一直在为街头的残疾老人撑伞,她很快就被淋得半身湿透。那一刻,我看到了新时代的年轻人为这座城市描绘的美丽画卷。”
家住大渡口区的王慧退休后,对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一直很关注。“帮助别人,做点好事,我们这个城市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就会更有精神魅力。”
如同王慧所说,“做一个好人真好”已成为许多重庆市民的真实感受。(感谢重庆文明办、中国文明网重庆站提供内容)
重庆市云阳县初中教师陈冰,3年前因股骨坏死而截肢,但为了教室里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他一直用那条健康的腿坚守着三尺讲台。经“好人在身边”微访谈传播后,陈冰的事迹在云阳邻近区县广为人知,感动了更多的网民和读者。
“用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中央文明办组织“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以来,重庆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明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好人在身边”微访谈活动。由普通群众推选出来的“身边好人”通过微访谈而被更多人熟知,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道德标杆。
重庆市文明办副主任王茵表示,“好人在身边”微访谈,就是要凝聚平民榜样的微力量,使他们为新时代道德代言,让更多的人发现榜样、尊敬榜样、学习榜样、成为榜样,从而形成“重庆版的道德总动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