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融古邑,海西新城,各个年代,俊才星驰,当今画坛群起艺星,画家余贤华闪亮登场。其个人画展,曾经蜚声海外;其个人画集,引来好评如潮;其书画作品,备受众人推崇;各级电视台播发讯息,多家记者报道详情,“百度”电脑网站,常年有其踪迹。在一次文联笔会上,我与之不期而遇,见他衣着朴素,眼神炯炯,交谈少顷,话语投机,有一见如故之谊,临别,余贤华送我两本新出版的《贤华画集》,是他自己创作的书画精品,此后,我常置案旁,每每浏览,神怡心旷。
大凡细心品读贤华作品者,常有新颖感觉:山水、植物、花鸟惟妙惟肖;篆刻、书法、诗章相衬成趣;国画、油画、工笔样样皆通。观者在不经意之间,会被画家引入到迷我之境(感受到韵律)、无我之境(产生空灵感)、有我之境(包含情理)。置身画境,似乎可行、可望、可居、可游,颇有立体感;反映世象,所思、所忆、所恋、所忧,尽在咫幅间。画家名声在外,为人低调,闲居乡村故里,归隐书斋画室,可谓是:“淡中出真味,常里藏奇人。”一位收藏鉴定者坦言:“贤华画师,虽然位不在大家,泰斗之列,但确有小家碧玉之实。”在一次画展上,另一位画界同仁留下这样评语:“贤华书画,实力非凡,作品含思想,图中藏意象,画外有余蕴,深度与品位兼备,力度与灵动并存,有春蚕吐丝之累,杜鹃啼血之苦……”。近期笔者与一位画界前辈闲聊,提及融籍画家余贤华,彼此交流读画感悟,总体以为:余贤华的书画作品,线条含情而灵动,色彩和谐而富个性,构图立意新颖,脉通气贯。所选题材,涉及广泛:有“摇风洒雨几时休”的青松;“能生夏日寒”的翠竹;“俏也不争春”的梅花;“自有横斜百变姿”的墨兰;“佳色含霜向日开”的菊花;“粉态含香露未干”的牡丹;还有“素练风霜起”的山鹰;“昼伏夜出”的猫头鹰;“啄长三尺怒如雷”的啄木鸟;“高鸣常向月,善舞不迎人”的仙鹤。并且画作标题富于韵律,透出诗意,诸如:“竹雨行舟”、“故乡情韵”、“山舞龙蛇”、“梅月清泉”、“岁寒之友”、“春满乾坤”等等。其山水画更为迷人:秀壑参天,烟雨苍茫,山影逶迤,水光潋滟,白云荡漾,怪石相连,绿崖峰岩,点红叠翠。注目端详,你会发现:悠悠的云中,隐约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羞涩腼腆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其真容的,正如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品读其作品,那种“智者乐山山如画”的超然,“仁者乐水水无涯”的坦然,油然而生。国画《深山采药》其意境优雅清新:山川悠悠,古道默默,人影移动,烟云迷朦,如闻水声,嘤嘤成韵,山峦起伏,百仞高耸;整个画面山水呼应,辽阔而优美,层次分明,虚实相生,透出苍雄、俊逸、奇肆、空灵。欣赏之余,雅韵顿生:“不出城廊而有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有道是:“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的,是自然美加上人工剪裁与再创造的结果,因此,它更加引人入胜。”画家余贤华也注重用心中之道,去理解、表现自然,把志趣、抱负、理想、情怀,寄托在山水、花鸟画之中。他为纪念中共成立90周年而创作的《岁寒之友》,广为人们赞颂,那虬枝苍劲、摩天向上的松柏;迎风斗雪、不畏严寒的红梅;传达出“苦难造就辉煌,生命属于信仰”的主题思想,讴歌了人的精英意识、济世雄心;那“激情与使命感的结合,执著与责任感的交融”的情操和境界,在画面表达得淋漓酣畅、生动传神。
品读余贤华的书画作品,我们体会更多的则是:“不争有为”的禅道和“顺自然,重缘份”的情怀。《二十四节气图》(油画)是画家匠心独运所在,他通过天侯、物侯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的观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顺应自然,谐调人际关系的文化理念,画中那田园风光,自然景象,牲畜动态,纯朴而不雕琢,新鲜而不因袭,这里自然美与艺术美和谐,心灵美与生活美衔接;其艺术氛围催人提升思想境界:看青山绿水吞吐云烟,识乾坤自在;任飞燕鸣鸿迎时序,竞物我两忘。抑或是艺术魅力的作用,使人感应到:人的灵魂与山川精神交流,心跳声应和着大自然的脉搏,身在凡尘品读,心系大千逍遥,于是,读着读着,就多了豪放通达,少了斤斤计较,多了超然物外,少了急功近利。那道家的玄远超脱,佛家的禅意邃密,由景观衬托,让情趣皆活……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假日,笔者专程拜访了这位慕名已久的画家,在福清市港头镇芦华村一处不起眼的平地上,一座两层平房展现在眼前,环顾四周:院中有园,园中有花,宠物嬉戏,鸟语蜂鸣,一片静谧清新;主人出迎,携手步入厅堂,“全家福”巨幅照片,赫然醒目,那人丁兴旺,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盈盈满堂,喜气扑面。墙上一幅幅书法作品,枯涩中见丰润,疏淡中见遒劲,表达出作者心境的飘逸和空灵。来到书房,令人神清气爽,画家藏书丰盈,门类广泛,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哲学、地理、军事、文学、医药、美术、宗教等等,书架旁还挂着一把京胡,偶也操琴自娱。书桌一角,有他早年从医治病期间,村民们送上门来的一叠叠感谢信,锦旗等。交谈中,始知画家人生曲折,经历坎坷,且富有传奇色彩。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以中学学历直考美术院校,就读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刻苦勤奋,学业优异,然而,当年体弱,因病辍学,无奈返乡务农;为养家糊口,他不仅干过农活,还当过油漆工;自学了中医,工余之时,画画兴趣从未减弱,买来大量名家画册,潜心钻研,泼墨自习,“苍天不负有心人,大地总酬耕耘者”。离开厦门艺美的几十年时光里,他初衷不改,画心犹在,埋首书斋,攻读画理书道,技艺大进,硕果累累,还被聘为“福建省书画研究会会员”。他说:“曾经苦学中医,是因为当时目睹不少村民生活贫困,无钱治病,备受折磨,所以,有几年时间里,我沉浸于把脉、病理、中药、方剂;行医中,每遇贫困户,总是免收医药费,所以,至今一些患者亲属,逢年过节,还会送来礼品致意”。
我听其忆往叙旧,寻问:“历经艰辛之后,您感悟最深的人生哲理是什么?”他答曰:“做事应高调(敬业、勤勉),处世可低调(俭朴、善良),对长辈起码应努力做到“三孝”(即:孝养,孝敬,孝志),当谈到文化艺术方面,他更显思路敏捷,谈锋甚健,不乏经典妙语:“我以为中国文化其主流,就是讲和谐,求中道,重实用,树精神,趋理性。艺术是人间奇葩,行之瞬间,积在平时,画如行文,以气为主。写得好在于作者的个性,得气则生,失气则亡,此气乃正气、英气、灵气、豪气。”;“我常醉心于山水画,其实山水之妙,需要心领,仅仅耳目交换是无法体验的。钱能买来名画,买不来懂得欣赏,钱能买来豪华旅游,买不来旅游中的精神提升。”在案头、柜内,我发现画家还收藏着许多有关美术的杂志、期刊、报刊以及画坛大师的精品画册,于是触物寻话:“您几十年热衷于研究画理,必有不少收获吧”他一边品茶,一边若有所思:“遍览群书,钻研名家经典,实有必要,但也不能固守章法,尊重艺术传统,并非作枷自套,一般人只读有字之书,却看不见世上的无字之书,一般人只听琴弦之声,却听不见天地也飘散着无弦之声,没有传统,无根,没有创新,没戏。此为悟道之说,我在艺校之时,年少气盛,急于求成,功力未深就有投稿之举,一位恩师及时引导:‘君子当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后,我心定神安,多年来与寂寞为伴,默默耕耘,克制欲望,顺世随缘,仅将画画作为业余生活的装点,年过花甲之后,儿孙成材,时间充裕,已无负担,于是重操画笔,常有作品问世,却在不经意间、不知觉中,受到人们关注,真是意料之外。”
画家余贤华晚年是幸福的,告别了早年的重负,生活轻松惬意,览水、观山、听雨,兴之所至,涉笔成趣,舞墨、赏画、抚琴、随心所欲,怡情养性。历经沧桑,尝过艰辛,他愈发显得思想深沉,见解不凡,能在岁月中发现新鲜价值,在风景中领悟人生,是其魅力所在,匠心所系,他对艺术始终锲而不舍,纵有落魄,但从未潦倒,一如既往追求梦想,发挥思维灵气,运用手中画笔,对景观、物象、世态着意刻画、描摹;对社会、人生、哲理进行反思、叩问;日积月累,画技渐精,风格独具,如今人们都盛赞他:不愧为福清美术园地里一朵芳香四溢的奇葩。
作者投稿的稿件须附有作者的简介和照片;稿件须为原创作品,欢迎首发。切忌一稿多投、抄袭,文责自负。稿件如果半月内没有采用,请另投他处。
作者稿酬来自打赏的百分之五十,另百分之五十用于平台维护。赞赏五元(包括五元)以下者,不再发放。无打赏,无稿酬。稿件自发布之日起,七天后,稿酬以红包形式发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