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用列宁名字命名学校的前世今生

2019-04-23 23:00:03  阅读 138 次 评论 0 条

  行走在华池,行走在山、川、塬、沟、峁、梁之间,在这个地大人稀的地方,脑海里经常会回荡起西北民歌那粗犷的旋律。尽管此时的天气已经是深秋,我还是在不停寻觅,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我心中的山丹丹在那里呢?

  在南梁,如果不是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还真不到这里还有一所学校。我心中一喜,这里难道是我想寻觅的山丹丹盛开的地方吗?

  说实话,许多山区,乡下较为偏僻的地方,村成为了空心村,就更别提学校了。那里的学校空有其名,干脆锁门了。

  在大西北,一个经济本来并不发达的县,一个曾经的“陕甘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南梁,下辖的一个普通村落,能有这样一所以列宁的名字命名的学校,真让人刮目相看了。

  说到列宁,对于老一代人来讲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还真是模模糊糊的。我问我旁边的小学生,你们课本上学过“列宁”吗?他们告诉我没有,不知道列宁是谁。

  也难怪,苏联早就解体了,也很少人去念叨“列宁”了。在俄罗斯,连大名鼎鼎的“列宁格勒”,也变成圣彼得堡。可在中华大地上,这个在黄土高原上的小学,它还在沿用着过去的名字,高举着一面列宁的旗帜。

  《求实网》有一篇《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文章,作者汪亭友说:从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之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逐渐形成一股否定列宁及列宁主义的思潮。这股思潮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否定列宁及列宁主义进而否定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推行民主社会主义、颠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扫除思想理论上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否定列宁及列宁主义思潮的实质和危害,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坚定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话说列宁小学,还要从“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说起。1933年11月,陕甘边区党政军在合水包家寨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1934年2月,在四合台召开群众大会,选举产生了根据地的最高临时政权——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当选为主席,白天章任副主席。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荔园堡召开,选举产生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和军委,任政府主席,刘志丹任军委主席。1935年4月,陕甘边区革命政府撤出南梁地区。

  1934年2月,陕甘革命委员会成立不久,就在华池县林镇乡四合台村,创办了边区的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同年10月,学校迁至南梁转咀子。列宁小学的创办,开辟了陇东教育事业的先河。

  列宁小学当时有瓦房三间,土窑洞3口。教师2人,学生46人。开设了语文、算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师生自制课桌、黑板、墨水,自编教材。

  走在列宁小学的校园里,我想到那些革命先驱们心中的信仰。84年前,当选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只有21岁,被百姓亲切地称为“娃娃主席”。

  导游给我们讲了她听说过的故事。有一个老赤卫队员曾回忆说“给大家讲咋样打土豪,咋样分田地,咋地保护你的土地。你把土地保护好,地主打倒了,没人压迫了。这个地方的人大多数都是陕北逃难下来的穷难户。他和群众的关系是,走到谁家,老老少少都是大人娃娃往跟前撵。”

  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闹革命。他们也十分关心教育。刘志丹、、蔡子伟等边区领导人非常教育,挤出办公经费用于教学,有时前去讲课,并亲自给学生编写教材。

  在战争年代学校屡遭破坏,几经迁转。1988年华池县人民政府对学校原址进行保护修复,并建设了新校园。

  走进列宁小学校史馆,看到一幅幅挂满历史沧桑的图片。看到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看到一代代领导人的重视,尤其是看到夫妇捐资建设的“景文楼”。我的脑海里出现闪过一个灵感——信仰的力量。

  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冒雨来到列宁小学。一张照片真实的记录下当时的情景。

  这还要说一说南梁。南梁位于甘肃庆阳市的东北部。它是西北高原的红色热土,中国革命的历史重镇。这里曾为人储存的星星之火,把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照亮;这里曾为共和国的诞生创造过历史性的辉煌。上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等革命先辈在这里创建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使之成为陕甘红军的摇篮,它的存在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北上抗日提供了出发点。

  伴随着国家大力实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项目,这里着力打造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南梁纪念馆新馆,打造留下抗大七分校校部旧址;打造了军民大生产基地旧址。一股红色潮流在南梁滚滚而来。如今,南梁红色旅游正以全新的姿态,开启了当地百姓的新生活。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4801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