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笔之作”后再出新书余秋雨:当代读者更接受简短版

2019-04-29 18:58:20  阅读 129 次 评论 0 条

  因擅写历史文化大散文而著称的余秋雨,在以七旬高龄出版《泥步修行》的两年后,推出了首部短篇散文集《雨夜短文》。他曾开创了散文创作的新高度,也引来诸多冒名“伪本”,这让他发现了一个技术性秘密:当代读者更愿意接受一个“简短版余秋雨”。

  2017年,余秋雨以七旬高龄出版了《泥步修行》,被媒体宣称为“封笔之作”。没成想,在两年之后,余秋雨人生中的首部短篇散文集《雨夜短文》由天地出版社出版上市,对于一向以历史文化大散文见长,下笔动辄万言的余秋雨来说,着实令人意外。

  对此,余秋雨在《雨夜短文》的自序中表示,冒名余秋雨的诗文“伪本”层出不穷,说明读者们更愿意接受一个“简短版余秋雨”,“时至今日,生活节奏加快,一般读者没有时间沉浸在长篇大论中了。偶尔能过目一读的,主要是短篇。某些读者喜欢用文学来点缀生活,动用的主要也是短篇。”

  这部名为《雨夜短文》的散文集,是余秋雨继二十多年前出版《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历史文化大散文之后,一部全新的散文作品集,在新书中,余秋雨将自己的阅历、感想、智慧浓缩在一篇篇笔调轻松又有分量的小篇幅散文里。余秋雨本人开篇直言:“在我的众多著作中,这本很特别,全是短文。”

  该书的序言中,余秋雨提及,纽约联合国总部原中文组负责人何勇曾告诉他,当地一家中国人开的餐厅举办过一次“余秋雨诗文朗诵会”。在这次活动中,何勇发现大部分作品都是冒用余秋雨名字的“伪本”,而一个更加令人瞠目的事实是,国内网站上这种“伪本”更是层出不穷,极大地损害了余秋雨的文学声誉。但在生气之余,余秋雨却从中发现了一个技术性秘密,所有的“伪本”都很简短。余秋雨意识到,当代读者更愿意接受一个“简短版余秋雨”,伪造者们满足了这种心理,因此屡试不爽,形成气候。他将这段经历全部写入了自序之中。

  《雨夜短文》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万里入心”,下部“文史寻魂”。两部之中,“文史寻魂”颇为大胆,余秋雨本人更是用“艰难的实验”来形容这部分文字,“支点很小,工程很大,难度很高,却是古代散文家和外国散文家经常做的事情。”也难怪出版方评价说:他在用一篇篇“支点很小”的短文撬起半部文学史。在其中的《两个地狱之门》章节中,余秋雨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对“中国历史思维的奠基者”司马迁的崇敬。《史记》的宏大不仅仅是其文学著作本身,令余秋雨颤笔的是不能称为男人的男人司马迁在完成这部“伟大”同时又是其“屈辱”的著作的苟且与坚忍,“当极度的伟大和极度的卑辱集中在一个小小的生命之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最高含量和最后边沿。”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书中还提供了一份经过余秋雨严格选择的唐宋诗词必诵篇目共计97首,包括唐诗50首,宋词35首,宋诗12首。对于提供这一书目的初衷,余秋雨认为是“着眼于当代读者极其有限的阅读时间”。

  在余秋雨看来,文学是一个自由的天地,散文更应该收纳自如,散文史上更有诸如《世说新语》、东坡随笔,以及晚明小品里一些篇目中非同小可的短文名篇,虽寥寥几句,却能穿越时间,让后代惊叹。而对于自己的这本新作,余秋雨在正文之前特意提醒道:“本书所有的短文,与传统观念和流行思潮都有很大不同。按照我历来的习惯,如果没有什么不同,就不写了。因此,我要在读者进门之前先做一个预告:里边颇多坎坷荆棘,需要步步小心。”

  颇为奇特的是,在成名以后,曾经红极一时的历史文化大散文模式却让余秋雨本人遭到了很多言论攻击。对此,余秋雨也在这本新作中以文人的方式进行了写作回应,在《棍棒》一文中直言,“文化传媒间的很多‘棍棒’,都以为自己还能回去。回到山,回到林,回到泥,回到地,回到文,回到学,回到诗,回到艺。回到他们天真无邪的学生时代,回到大学里如梦如幻的专业追求,回到曾经一再告诫他们永不作恶的慈母身边。但是,很抱歉,他们已经完全没有这种希望。为此我要劝告这些年轻人:还是下决心加入森林吧,不要受不住诱惑,早早地做了棍棒。如果已经做了棍棒,那还不如滚入火塘,成为燃料,也给这严寒的小屋添一分暖,添一分光。”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4823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