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法布尔学习如何成为博物学家

2018-01-07 01:52:36  阅读 103 次 评论 0 条

  很多时候,人们总容易被自然界的浩瀚宏伟所吸引。康德仰望广袤星空而凝神思索,思之愈频,念之愈密;梭罗面对宁静的瓦尔登湖,完成一场品味寂寞的自然回归实验;米什莱探索着纯净自由之风劲吹的山海和历史长河中的跌宕变迁,鸟与虫在他眼中也显得如此可爱……不过,鲜有人如法布尔般,一生都沉醉于身边的微小存在——昆虫。

  诚然,在科学家中,法布尔并不是第一个研究昆虫的人,但他笔下的昆虫世界却最为有趣。当你看到各种形态、各种性格的昆虫从出生、恋爱、打架、筑巢,再到生育、蜕变、最终死亡的整个过程的时候,会发现原来这些不同类型的小生物,并不只有一个统一的、被我们称作“虫子”的名字,而是有着各自不同的、独特的世界。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CasimirFabre),如果去搜索他的介绍,能看到不少名头,比如科学家、自然学家、昆虫学家、生态作家、诗人……其实他对数学、化学、物理也都有广泛涉猎,所以,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他的身份,那一定是:博物学家。

  他最负盛名的成就,是那部一共十卷的作品《昆虫记》,里面蕴含了他毕生的心血。不过这并不是一部枯燥难读的科普介绍,而是经过精细、持久的观察后,用极有趣而富文学性的笔调写下的详尽、系统的记录。它像一部传记,又像一个个历险故事,读过之后,不但不觉枯燥,反而难以释手,还想去找找相关视频,用动态的记录去印证自己读过文字的想象。

  能写出如此文字,想必法布尔对昆虫异常喜爱。他是如何对昆虫产生兴趣的?这还要从他出生的小镇说起。

  法布尔出生的圣莱翁(Saint-L ons)市,是法国南部阿韦龙(Aveyron)省一个小市镇,它人口最多的时候,便是在法布尔出生的1823年前后,大概2000人左右,随后越来越少。资料显示,在2014年的人口普查中,圣莱翁市人口仅有388人。人口稀少的原因之一,是这里非常贫穷,因此许多人选择离开,去他处寻找生机。不过,如果看一看地图,会发现这里被大片的绿色所覆盖,周围连绵有四个国家或者地区级的森林公园,生态环境非常之好。

  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在一家农舍里出生了。因为贫穷,在他的弟弟出生后,法布尔就被寄送到奶奶家抚养,等上学的时候才接回来。在大部分人看来,穷苦的环境意味着没什么资源,但法布尔天生就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他发现了“自然”这个穷尽一生寻而不尽的资源。在他看来,周围的一切都如此有趣,樱桃树上一颗颗如小灯笼样圆圆的果实;远远能听见,走近却消失的蝈蝈叫声;青石上如画一般的苔藓……实在是让他不愿离去。

  等到上学之后,他依然迷恋于那片“神奇世界”。学校不重视生物,他就自己学习,翻阅过很多生物书籍,渐渐开始动手研究起来。他去野外带回夹竹桃的枝,尝试着研究枝叶上的白色浆汁是否有毒;他捉蝴蝶、蜜蜂、七星瓢虫,小心仔细地制作标本;他摘好多松树、柏树的种子和叶子进行比较对比……自然界有太多的奇妙,但是他感兴趣的一切都没有人可以教他。学校的老师不讲这些课程,他感兴趣的,都只能靠自学。

  法布尔就读的师范学校不开微积分课,他就利用课余时间,反复查资料,反复练习演算;而化学课程只有贵族学校才会开设,好不容易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校长从贵族学校请了一位化学老师,这位老师却因为觉得师范生不应该学化学,就讲得十分草率。学校里有位为人非常和善的数学老师,看到学生们对化学的热情,决定自己带学生去实验室做一次实验。那是法布尔第一次近距离看到这些试验器皿。当时要做的实验是制造氧气,老师认真地将化学试剂逐次倒入曲颈瓶,学生们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突然曲颈瓶“砰”的爆炸了,里面的硫酸四处飞溅,一下子溅到一个同学的眼睛里。法布尔当机立断,想起在书中看到硫酸可以用清水冲洗,就赶紧帮着那位同学洗眼睛、洗脸、洗头,才让同学的眼睛没有失明。但此后,化学课就再也没有了。

  终于,等从学校毕业,19岁的法布尔到南部的卡庞特拉市当小学老师。他讲的自然、物理课大受欢迎,还自己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来提升教学水平,并且自行购置了很多仪器,带着学生走向田野,把课程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法布尔多次请示校长,想在学校设立化学课程,软磨硬泡下,校长同意了他的请求。不过之前的实验爆炸对法布尔影响很大,他自己在做实验的时候万分小心又极为期待。他首次实验便是从制造氧气开始,而第一次就成功了。随后一个又一个实验的成功,吸引了很多学生,连学校的招生情况都变好了。后来,法布尔还成了化学染料的研制者。

  这时候,他的博学已经让他在当地小有名气。有一天,一位20岁左右的小伙子,因想报考的土木工程专业需要考代数,便来找法布尔补习。法布尔在学校学过的数学知识极为有限,但小伙子的真诚又让他难以拒绝。他便辗转通过朋友借到一本代数书,每晚潜心研究,搞明白里面的公式定理和解题方法,第二天讲给那个小伙子。同时他还开始自修解析几何和物理课程,先后获得了数学和物理的学士和硕士学位。随后调任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中学,担任物理和数学的教学工作。

  明显见得,具有这种钻研精神的人,一旦选定了研究领域,必然大有成就。终于,充满生机的科西嘉岛重新唤起了法布尔对生物的研究理想。

  一个27岁的青年,能够放弃社会因素造成的重重顾虑,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一种事业般的爱好,是难能可贵的。他时常往来于海滨、森林,一切有昆虫有生物的地方,为了研究动物内部器官的作用和构造,他还开始学习解剖。昆虫的小体积不需要昂贵的解剖工具,一根缝衣针和一块平整的石板就解决了工具的问题。

  既然决定了做昆虫的研究,法布尔开始大量研读前人的作品,并且时常往返于周围的森林,对昆虫的行为进行观察。最危险的一次,他被沼泽中的蚊虫叮咬,得了恶性疟疾,在当时几乎鲜能存活的情况下,他活了下来。

  在大量的研究中,他看到昆虫的存在虽似乎微不足道,又总被很多人嫌弃,其实却大有学问。比如在《昆虫记》里出现的第一种昆虫,是曾经被埃及人视作“圣甲虫”的蜣螂,俗称屎壳郎。观察中,法布尔发现,前人记载的蜣螂会合作推粪球的现象,实际并不是合作,而是一种抢夺。当一只蜣螂制作好粪球,如果出现另一只蜣螂加入,多半是要伺机将这个粪球占为己有的。

  这种发现前人错误的情况,还时常出现。比如有一晚法布尔阅读《自然科学年报》时,被昆虫泰斗列翁·杜福尔写的一篇关于节腹泥蜂的文章吸引了。这种蜂喜食一种叫“吉丁”的甲虫,吉丁颜色绚丽,一般正常死亡情况下12小时尸体就干瘪了。然而被节腹泥蜂杀死的吉丁,表面看上去像死了,实际上它五彩闪烁的甲壳和内里的肉质却一直保持鲜美,长期不腐烂。于是杜福尔猜测:节腹泥蜂在杀死吉丁时,无疑使用了毒液,而这毒液有类似防腐的功能。法布尔看后产生了怀疑,开始了自己的研究。

  他发现,节腹泥蜂喜爱的食物有吉丁和象虫,而不同的泥蜂偏好不同类型的象虫。在捕食时,泥蜂总会用颚夹住象虫的喙,用前足按压住它的背,使象虫腹部微微张开,然后弓起身子用毒针在象虫前足和中足之间的胸关节刺上两三下。一系列行为过后,象虫就一动不动了。这时,法布尔从泥蜂口下“抢走”被“下毒”的象虫,进行观察。他发现象虫的尸体上没有任何伤痕,但已经无法运动。持续一个月后,依然保持颜色鲜艳、体膜关节完好无损,还能正常排泄,直至肠排空。这种情况很像现在说的“植物人”,身体机能正常运转,但是却没有行为能力。

  法布尔像个侦探一般,他猜想,这样的破坏性,只有切断神经系统才能做到。而泥蜂之所以选择吉丁或者象虫,因为它们的神经器官集中在腹部。实验证实了法布尔的猜想。他还发现,这针刺的深度,也很有讲究,不能太深也不能太轻,刺得太深,猎物可能直接致命死去,这样就不能长时间提供新鲜肉质来给幼蜂当作食物,如果刺得太轻,象虫可能在麻木了一段时间后又苏醒过来。而泥蜂竟能把握得恰到好处,该是多高明的杀手,多高明的麻醉师。

  研究过后,法布尔写出了《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修正了杜福尔的一些错误观点,被法兰西科学院授予实验生理学奖,令他初出茅庐便名声大噪。而由于他的态度谦逊,对杜福尔极为尊重,不但没令两人有任何不愉快,反倒获得了杜福尔的大力称赞。法布尔就这样,在昆虫研究的路上不断前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让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用艺术的手法来表现科学观察的结果。十卷《昆虫记》的背后,是大量的观察、实验和研究,晚年时候,连法国总统都来访问和褒奖了法布尔。

  1915年10月11日,伴着“一战”的硝烟,92岁的法布尔因尿毒症与世长辞。在他的故居圣莱翁,立了一尊雕像,“一位老人倚在树桩上,穿着一件旧大衣,口袋鼓鼓囊囊,装着采集标本的匣子,头上戴一顶宽边毡帽,手里拿着放大镜,聚精会神观察一只昆虫”,锐利的眼神里有着沉思的力度,就是这双眼睛,透视出昆虫世界的诸多秘密。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483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