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故事中的家国情怀

2019-04-30 12:48:40  阅读 114 次 评论 0 条

  2013年11月3日,习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村民们谈变化、讲困难、道实情,习边听边问。他表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总书记的到来,让原本默默无闻的十八洞村一时成为社会热点,媒体做过很多采访,网上有很多报道,在这里拍摄的电视片和电影也广为传播。尽管这样,彭学明的《人间正是艳阳天》依然有着自己的存在价值,因为它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内容、自己的感受。

  这部作品首先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品的前两章对习总书记的当年考察进行了深度而细致的描写,还原了总书记当年考察十八洞村时与普通老百姓的亲密接触场景,包括他深入农家的一些谈话内容,村里农民的种种感受等,细腻而生动。在此之外,我还有另外一个感受,那就是通过还原总书记和老百姓之间的平等对话、促膝交流,让人看到了脱贫之外的意义:人民领袖跟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总书记对人民关怀备至,人民对总书记念念不忘。这两章在全书中起到了高屋建瓴的作用,把脱贫攻坚的具体事象在精神层面升华了。

  写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时,给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彭学明在“准”字上做足了文章。首先是选准干部,比如说施金通在村里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十八洞村没有土生土长的干部施金通,扶贫工作可能会更艰难。精准扶贫,除了选准干部,还有就是弄清脱贫对象,然后找准项目。作品里写了好几件事给我印象比较深刻,比如关于农网建设,还有建停车场的风波等,让我看到了扶贫是不容易的。作品还让人们看到,要改变一个地方的面貌,首先要改变这个地方的人,包括改变人际关系特别是干群之间的关系。这个作品把这一点写得很充分,干群关系改变了,人的面貌改变了,事情就好办了。作品重在写关键人物和人际关系,把几个主要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使作品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某种逻辑上说,这个作品是彭学明非写不可的书。湘西的事,十八洞村的事,对彭学明而言,就是他的家乡的事。他为十八洞村的贫穷而焦虑,更为十八洞村的脱贫而欣幸,这里有一种深深的家园情结、家国情怀。在人物和故事的背后,作品中有一条充沛的激情线。正因为有这条激情线贯注其中,彭学明才会多次实地踏访,兴致勃勃地书写感人的故事,如数家珍地描写家乡的变化,深刻地发表个人的感慨、议论。在这些激情飞扬的文字里,能够看到他的那一份对家乡的关切,对家乡山川河流的一种自豪,满怀激情,洋溢热情。像这样的作品,其他作家也可以去写,但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缺少彭学明在这部作品里保有的一些特别的情愫,从而文学性与感染力就会大打折扣。这部作品的图片运用与图书装帧,也可圈可点,做到了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有些图片是文字替代不了的,这些图片本身也构成了一种叙事。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4841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