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料,解读有FUN,做有范、有趣的信息搬运工!这是红网新闻[中国FUN]专栏第3期,敬请围观!
鹤发岁月,重温童年。他们或生长于湖南,或功成于湖南。他们在各自领域用心耕耘,用一生去影响、回报这个时代、国家和故乡;他们流淌着湘人的血液,是湖南的骄傲和名片,是湖南的“大人物”。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小”时代,那些年,他们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呢?他们和我们一样,小时候也曾懵懂,也曾顽劣,未来也在萌芽。在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让我们在时间之河逆舟而上,去追溯湖南名人们的“小”时代。
(1893年12月26日-1976年09月09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国际运动卓越的领导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
10岁时在南岸私塾学习,他每天忍受着在课堂上背书的礼节:先站起来走到先生的讲桌前站好,面向旁边,以免正视先生,然后开始背书。但是,有一天上午,当先生叫到他的名字时,他竟在座位上纹丝不动。“既然我坐着背书你也听得清楚,那么为什么我要站起来背呢?”泽东大胆地对快被气晕的先生说。气得脸色煞白的先生命令泽东服从这个老规矩。但是,他却固执地搬着自己的凳子走到先生跟前,然后坐在凳子上,以平静的、挑战的目光望着他。怒不可遏的先生用力拉着泽东想让他站起来。泽东挣脱了,然后跑出了私塾。像《水浒传》中的叛逆者一样,躲进了山里避难,但走了许久,发现自己还只是围着韶山打转,没有走出10里路,但是他不敢回去,他害怕先生会打他,父亲不会放过他。三天以后,毛氏家族的一个人发现了他,他才不情愿地回了家。(摘自《传》[美]罗斯.特里尔)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齐白石少时家贫,从高祖到父辈,都是务农为业的庄稼汉。三岁时生了病,母亲靠求人情去药房赊药来吃。穷得连病都看不起的齐白石爱上绘画,纯属偶然和巧合。8岁那年,齐白石的外祖父周雨若在村里设了一所蒙馆,齐白石才沾了光免费入学读书。刚开始时,齐白石还很认真地写字做作业,但时间久了,便有些厌学,私下就画起画来。
恰巧,住在齐白石隔壁的同学,婶娘生了孩子,按家乡的风俗,新产妇家的房门上,是要挂一幅雷公神像的。同学看齐白石喜欢画画,就让他帮忙画一幅,齐白石不就用纸覆在雷公画像上面,摹了一幅,结果竟然和原像几乎一模一样,同学到学校一宣传,别的同学也都来请齐白石画画,在大家的鼓励下,穷孩子的艺术梦开始缓慢萌芽。(摘自鹿鸣《大师的童年》)
田汉(1898—1968年),生于长沙县花果园,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工作领导者,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田汉一生从事于文艺事业,其中《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后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关汉卿》代表田汉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田汉四五岁时,就对戏剧表现出很深的爱好,在他的童年时代,农村里流行一种影子戏,田汉看完影子戏回家,总要学着唱呀唱,咿咿呀呀十分陶醉,身子也颤颤地学着“影戏菩萨”的走路姿势。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对乡戏表现出这么强烈的痴迷,让家里人都觉得新奇好笑,于是,每逢乡下唱大戏的时候,田家的大人们总爱带着他去看。回家后,家人若问他看了什么戏,田汉总能详细地说复述出戏的情节,不仅如此,他还要一边说戏一边像模像样把衣角展动,模仿舞台上的演员动作。这位戏剧家的艺术细胞仿佛与生俱来,而他对戏剧的爱,从咿呀学语时就已萌生。(摘自田申《我的父亲田汉》)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城,苗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沈从文20年代起蜚声文坛,与诗人徐志摩、散文家周作人、杂文家鲁迅齐名。代表作《边城》、《长河》、《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15年的沈从文由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转入文昌阁小学读书,他天性活泼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唱木偶戏,把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戏看完了,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去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去上学,没想到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先生,毛老师面带怒色严肃地叫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沈从文知道隐瞒不住,干脆回答:“看戏去了。”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长矮,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大约跪了半个小时,毛老师才叫他起来。这时,毛老师用温和的口吻问沈从文恨不恨老师罚他跪在树下?沈从文毫无掩饰地说:“当然恨,恨你不应该在同学们面前罚跪侮辱我。”后来,毛老师把沈从文带进办公室慢慢开导说:“树木是往上长的,你却要往下跪。人必须要求进取,不能自轻自贱而要自尊自贵。”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更加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摘自蒋国经《沈从文:儿时一顽童》)
黄仁宇(1918年6月25日-2000年1月8日),生于湖南长沙,历史学家。曾从戎于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的中华民国国军,后赴美求学,密歇根大学历史博士,以历史学家、中国历史明史专家,大历史观的倡导者而为世人所知。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畅销书。
黄仁宇小时候是个“坑弟”的魔王哥哥,经常在争吵时仗着自己个子大欺负弟弟。有一段时间,他从小伙伴们那里学了一种顽皮的办法,称为“画地为牢”——用粉笔在地上画一个圈,把不服他的弟弟圈在里头不许他出来。“暴力恐吓”还不足以体现这个“老大”的恶劣,黄仁宇还总变着法子哄骗他的弟弟,“我们两三数天有三个铜板的零用。我用的总是不够,弟弟总是留着不用。我就和他商量,如果他将他的三个铜板借给我,我到头加倍奉还。这口头契约也未注明年月,到头总是我们意见不合,他吵着要账,我无存款可还,于是妈妈代还,只付本而不付息,弟弟又吵嚷。”因为这个,黄仁宇的妈妈还专赐了他一个封号——“拍虎大王”。(摘自黄仁宇《母亲》)
黄永玉,原籍中国湖南省凤凰县,1924年出生于常德县,土家族人,中国画家,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6岁开始以绘声绘色画画及木刻谋生。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
据黄永玉回忆,他小时候“念了一个非常凶的学校”,“非常可怕的学校,像地狱一样的,那个学校有个教员打屁股、打人。数学题目错一个字,一个字有多少笔,比方说十二笔,就打十二下,太可怕了。”在这样的棍棒强压下,黄永玉被同学鼓动着逃学了,在外躲了半个月没回家。
家人找不着黄永玉,便到池塘去捞,到井里头,到河里头去打听,急得团团转。半个月以后黄永玉才灰溜溜地回家,一开始还只敢在门口的院子里头,后来被家人发现,才进了家门。“那个学校很坏,不去了。”黄永玉说,他当时大哭了一场,就这样,地狱般的学校生活让黄永玉任性地当了一回“逃学威龙”。(摘自杨澜访谈录之《画家黄永玉的七彩人生》)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如果当年不是老师带我们去了那个园艺场,也许我这辈子不会搞农业……”袁隆平回忆起童年往事曾无限感慨。在袁隆平六七岁的时候,有一次跟老师郊游去参观一个私人园艺场,他说,虽然那里规模不大,但那些红红的桃子、果实累累的葡萄、漂亮的花花草草对小孩子有很大吸引力,给了他特别深刻的印象。袁隆平说,那时候刚好他才看过一部电影《摩登世界》,里面的角色做梦时也梦到了很多好吃的水果,他当时就被那里的田园风光所深深吸引,决定了一生学农业的志向。“如果当年我去的是真正的农村,看到当时农村的贫困和饥荒,农作又脏又累的那一面,恐怕我也不会想学农了。”于是,这童年小小的园艺场,成了“杂交水稻之父”最早的理想蓝图。(摘自潇湘晨报2014年11月8日《“我小时候很丑的”电视剧再现袁隆平童年故事》)
谭仲池,1949年10月生于湖南浏阳。国家一级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硕士生导师。主要作品:诗集《芭蕉雨》、《月之梦》、《岁月与梦幻》。创作歌词100余首,影响较大的有《阳光乐章》、《新的起点》、《大地之子》。
“小时候,当背上父亲买的新书包,穿上母亲做的新布鞋,走进那座设在旧庙里铃声叮当的小学校门,我就感觉读书是一种乐趣,书中有一个奇妙的世界。”年少时的谭仲池对读书有种天生的喜欢,尤其痴爱画得栩栩如生的小人书,书中人物的激烈交战、诙谐逗趣给他带来了很多的快乐,书里那一个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长大一点,谭仲池的阅读更是急剧膨胀,他开始从同学、老师那里借书来看,《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文学书籍被他反复翻阅。畅游书中的奇妙世界。(摘自光明日报2008年8月6日《作家市长谭仲池》)
易中天,1947年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知名作家、学者、教育家。著有《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2005年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2013年宣布写作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2013年12月5日,荣获第八届作家富豪榜最佳历史书。
“记得小时候,最不喜欢或者说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到了晚上妈妈还不回家。所以,一到太阳下山,我就会站在路灯下等妈妈。我常常在路灯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当时负责看管我的三姨还是个中学生。她这个大姑娘拿我这个小男孩毫无办法,怎么哄也哄不回去。”(摘自凤凰网读书《易中天:谁能抵抗黑夜中听鬼故事的诱惑》)
“小时候我老惹事。当时还是解放前,我爸爸在湖南大学做助教,当时学校拖欠教师工资,我爸爸就想做点生意,贩卖煤油灯,进了好多灯在家里。一次我从桌子上滚下来,煤油灯的玻璃全扎到了脚里,现在脚上还留着伤疤(说到这里,易中天还专门拨起裤脚让记者看腿上的两处疤),爸爸就抱着我往医院里跑。”(摘自新华网2006年终报道《著名学者易中天回首一年成名生活》)
韩少功,1953年生于长沙,中国著名作家,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等,中篇小说《爸爸爸》等,散文《完美的假定》等,长篇小说《马桥词典》等。曾获中国内地、台湾、法国等多种文学奖项。作品《山南水北》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韩少功小名“四毛”,下雨的日子,“四毛”会和伙伴们去阴僻的墙根或灌木林子里逮蜗牛。这些不长眼睛又爬得极慢的东西,从旋壳里伸出长长的脖子来觅食,很容易成为孩子们的俘虏。四毛他们把抓来的蜗牛放在饱经战火、布满弹孔的长沙城墙上比赛,看谁的蜗牛跑得快。比赛中胜出的两只蜗牛被他放在厨房的水缸里饲养。有一天回来,他怎么也找不到两只心爱的蜗牛。原来是水缸里的水位太浅,母亲舀水时把可怜的蜗牛也舀到锅里,并把它们煮熟了。看着蜗牛的尸体,这个母亲怎么也打不哭的孩子竟止不住眼里的泪水。他从来都没有哭得这么惨。这两只蜗牛的死亡也成了韩少功记忆中最悲伤的旧梦。(摘自孔见《韩少功评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