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匆匆而去背影长留

2019-05-05 07:19:25  阅读 161 次 评论 0 条

  90多年前,一位老父亲在这里送别儿子,留下了一个背影。年轻的儿子则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名篇《背影》,温暖了几代中国人。

  后人评价,“《背影》论行数不满50行,论字数也就是1500字,但是朱自清用一种最本质的、最质朴的方式,表达了人类心中最美好的情感,它拨动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那根弦。”如今留下《背影》的朱自清,也早已成了历史的背影,但这是百年中国一个怎样的背影呢?

  朱自清幼名自华,号实秋,一者补命中缺火,二者期望春华秋实。考北大时,经济困难,为了勉励自己不同流合污,改名自清,号佩弦,借用韩非子“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在发愤图强。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朱自清乳名大囡,有些女孩气,都说叫女孩名好养活,阎王爷派小鬼来勾魂也会找错人,因为在他降生前,两个哥哥都夭折了。父亲为他取的大名叫自华,取自苏东坡诗“腹有诗书气自华”。

  6岁时,朱自清随做官的父亲迁到古城扬州,他被送进私塾。儿时的朱自清是在父亲严厉的目光中度过的。看到老师给了好评,父亲就点头喝酒,顺手还会奖给他几粒花生米,若是看到评语不好,就会忍不住斥责,一把将卷子扔进炉膛。

  父亲自小严格的传统文化、立志教育,铺就了朱自清的文学道路,就连他严肃、拘谨的性格也多半与此有关。

  若说父子之间的嫌隙,后世研究者猜测,最主要的原因是朱自清的父亲喜欢女人。

  1917年的冬天,朱自清回家为祖母奔丧,看到的是“败家的凶惨”和“一年来骨肉间的仇视”。因为姨太间的纷争,父亲遭人举告,连烟酒公卖局的差事也丢了。丧事是举债办的,料理完丧事,父子俩一起离家。朱自清回北京读书,父亲则是去徐州谋生活。在南京浦口车站,他们俩分手告别。

  发生在1917年的这一别,经过整整八年的埋葬,在朱自清也有了四个儿女之后,父亲的种种化成了《背影》的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发表以后,朱自清把这篇作品从北京寄到扬州的家中,父亲看后,感动得不得了,流泪了。

  1919年的新年刚过,一首小诗在北大悄悄流传。“你满头的金发蓬蓬地覆着,你碧绿的双瞳微微地露着,你呼吸着生命的呼吸。”写这首诗的时候朱自清20岁,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带着对新生命的感悟,他加入了新潮社。此后人生境遇变迁、种种压抑,朱自清每每用诗歌记述。

  1922年在台州中学教书时,朱自清写了《毁灭》一诗——后来的中国文学史都会提到的一首诗。1925年,朱自清已经成为清华大学教授,回忆起在南方五年的生活,他写下《我的南方》一诗,诗中说“我的南方,我的南方,那儿是山乡水乡,那是醉乡梦乡。五年来的彷徨,羽毛般的彷徨。”

  南方的五年,是朱自清物质生活拮据窘迫的五年。但这段日子里,他和叶圣陶、俞平伯等人联络,创办了《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诗刊。遗憾的是,以新诗闻名新文化舞台的朱自清,走上清华的讲台后,却很少写诗,多以散文的形式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记录下来。

  朱自清曾说,他的散文可以分两类:一种是有意为之,如《荷塘月色》;另一种是自然流露的,如《背影》,只是意在表现自己。朱自清的文字常常是直抒胸臆,简单明了。有后人就因为在朱自清的文章中找不到所期望的那种“思想”,而讥笑他的文章是小学生作文。对此,朱自清早就做了说明,“能够在作品中充分表现自己的,便是永久的。”

  永久的有《背影》,有《荷塘月色》,有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南京秦淮河,见“桨声灯影连十里, 歌女花船戏烛波”,于是约定以所见所感完成的同题散文。就是这样的一篇散文,打破了当时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朱自清的散文在众多课文里茕茕孑立着,似是在延续着他的讲台岁月。

  “我做了五年教书匠,真的腻得慌。黑板总是那样黑,粉笔总是那样白。我总是那样的我,成天儿浑淘淘的。”这是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做中学教师的五年。

  老师做得并不顺利,五年里,朱自清竟流转了五六所学校,但他却结识了叶圣陶、俞平伯、夏丏尊、丰子恺等朋友。1925年,清华改革,成立国文系,委托胡适物色教授,胡适推荐俞平伯,俞平伯推荐了他。于是,27岁的朱自清走进清华园。这位没有留过洋,没有显赫著作,名不见经传的27岁年轻人成为清华国文系教授。

  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竟开了16门课。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担任系主任多达16年,是对形成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

  当年,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开设《中国新闻学研究纲要》,后来的研究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这样评价,“当时的清华中文系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挑战已经蔚为奇观的北京大学。所以,它必须有一个发展自己的方针和策略。朱自清的《中国新闻学研究纲要》不是平白出来的,他是对着当时北京大学国文系的日渐守旧,而发展出来一种新的论述策略。”

  但朱自清的探索在当时却遭到了一些老学究的非议,有人说在堂堂清华大学,讲授当代小说诗歌散文这些不入流的学问,有辱大学门庭,到了1933年,中国新文学研究被停了。

  或许是经过了岁月的洗礼,知道了朱自清的珍贵,80多年后,有人在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地方建了座凉亭,为以工科著名的清华大学添了一抹人文色彩。少见的是清华园有两座亭纪念朱自清,除“荷塘月色”外还有一座“自清”亭。

  朱自清曾说,“人生上寿百年也做不了多少事情”,但他只活了50岁,朱自清走了,那一天是1948年8月12日。

  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志哀,校长梅贻琦哽咽道,你20年来为了责任亏了身体。清华教师送的挽联是“使顽夫廉,懦夫立,求经师易,人师难。”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4947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