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训中的“关键词”:揭秘名校背后的故事

2019-05-05 16:35:39  阅读 112 次 评论 0 条

  【文艺星青年按】校训,是一所大学传统与精神的集中体现,是薪火相传的理念,也是激励师生努力奋斗的精神依托。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上海交大的“饮水思源”;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不同的校训体现着每所高校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治学特色。

  校训背后的故事和文学出处你知道吗?今天,文艺星青年带你看看大学校训里的“关键词”,快来看看有你的母校吗?

  背后的故事: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缘起于梁启超先生在清华的一次演讲。

  梁启超对清华情有独钟,十分关注清华的办学和学子的成长。1914年11月他到清华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激励学子,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以宽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重任。

  梁启超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激励了清华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清华校训。

  张作霖于1923年组建了以兴邦御侮为办学初衷的东北大学。第一任校长王永江在首届学生开学典礼上,针对当时年轻人浮华之气日盛的情况,力诫他们不存虚浮侥幸心理,对学业实事求是,少说话、多做事,因此题写“知行合一”四字校训勉励青年学子。

  1928年8月,张学良兼任东北大学第三任校长。他在东北大学对学生的讲话中说:“我很希望诸君,要坚定了志向,各用自己之所学,全国学者都能如此,则中国自强矣。”自此,“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便成为东北大学师生薪火相传的精神信念与人生理想。

  背后的故事:1937年,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在抗日战争烽火中诞生,后来几经辗转,先后更名为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在北方大学教职学员全体大会上,时任校长范文澜提出,北方大学的办学宗旨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校风即为“实事求是”。

  1992年6月15日,“实事求是”被正式确定为学校校训,同时,镌刻着“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汉白玉巨石,也被矗立在了学校东门的正中。

  “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将其引申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

  标签:校训,故事,背后,精神,大学,求是,校长,实事求是,创新,自强不息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4957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