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励志小故事

2019-05-05 16:35:52  阅读 129 次 评论 0 条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展开全部周恩来,字翔宇,号飞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出生于江苏淮安。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随堂伯父周贻谦到奉天银州(今辽宁铁岭),入银岗书院读了半年书。秋天,伯父周贻赓接他到沈阳人东关模范学校学习。这时,少年周恩来在老师的教育和《革命军》、《猛回头》等书刊影响下,已树立读书救国的大志。

  1913年 8月中旬,周恩来考人天津南开学校。当时的南开,是一所仿照欧美近代教育制度开办的比较有名的学校,创办人严范孙,是晚清翰林,一位主张教育救国的开明人士。校长张伯苓,是一位非常爱国的很有名的教育家。在他们的主持下,学校不仅严格要求学生具有爱国意识,学好文化科学知识,锻炼好身体,而且提倡并支持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组织各种社团,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实际工作能力。

  周恩来人学初期,国文、英文成绩欠佳,经过奋发努力,很快赶上,各科成绩均优。尤其是在南开教育的培育下,他“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初步爱国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在课外,他非常关心时事,经常阅读具有爱国民主思想的报刊、书籍,如《民权报》、《民立报》、《大公报》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的著作,以及西方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等。他还积极参与敬业乐群会、校风报社、新剧团、演讲会等学生社团的活动,担任各种负责工作。

  在检察厅拘留期间,周恩来等团结难友学习政治、文化,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周恩来在5月28日至6月7日期间,还连续 5次向难友系统地宣讲马克思主义。

  在全体难友的坚强团结和共同斗争下,反动当局为挽回面子, 在经过形式上的审理之后,终于被迫于7月17日释放全体代表,天津各界立即举行盛大的欢迎会,庆祝斗争的胜利。

  2010-04-08展开全部一次理发师为周总理刮脸时,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不小心把他的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不用着急,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从周总理身上看到了一种美德——宽容。

  1971年,基辛格博士为恢复中美外交关系秘密访华。在一次正式谈判尚未开始之前,基辛格突然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一个要求:“尊敬的总理阁下,贵国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成果震惊世界,那具女尸确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啊!本人受我国科学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种地球上没有的物质来换取一些女尸周围的木炭,不知贵国愿意否?”

  周恩来总理听后,随口问道:“国务卿阁下,不知贵国政府将用什么来交换?”基辛格说:“月土,就是我国宇宙飞船从月球上带回的泥土,这应算是地球上没有的东西吧!”

  周总理哈哈一笑:“我道是什么,原来是我们祖宗脚下的东西。”基辛格一惊,疑惑地问道:“怎么?你们早有人上了月球,什么时候?为什么不公布?”

  周恩来总理笑了笑,用手指着茶几上的一尊嫦娥奔月的牙雕,认真地对基辛格说:“我们怎么没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一位嫦娥飞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广寒宫住下了,不信,我们还要派人去看她呢!怎么,这些我国妇孺皆知的事情,你这个中国通还不知道?”周恩来总理机智而又幽默的回答,让博学多识的基辛格博士笑了

  50年代,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发问:“总理阁下,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

  1960年5月,、周恩来一行视察长沙,工作之余,到江边散步。遥望橘子洲头,百舸争流,万帆竞发,逸兴遄飞,口占一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此联动静相对,意境悠远,三个断句,两处“顶针”,“洲”和“舟”又是谐音,应对难度极大。对身边的周恩来说:“恩来,我一时江郎才尽,请你来个锦上添花如何?”周恩来才思敏捷,熟谙地理,了解长沙竟于百步之内得佳句:“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天心阁系长沙市内一景,与橘子洲相对。即工整又流畅,整个对联浑然一体,两位伟人相对而笑。

  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这个美国记者仍不死心,继续出难题:“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们都是仰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低头走路,这又怎么解释呢?”周总理笑着说:“这不奇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了,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是低着头走了。”记者又问:“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这纯属无稽之谈,可是,在这样的外交场合,又不便回绝,周总理轻轻一笑回答到:“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50年代初,有一次周总理在中南海勤政殿设宴招待外宾。客人们对中国菜的花样之繁多,风味之独特,味道之鲜美都赞不绝口。这时,上来一道汤菜,汤里的冬笋、蘑菇、红菜、荸荠等都雕刻成各种图案,色、香、味俱佳。然而,冬笋片是按照民族图案刻的,在汤里一翻身恰巧变成了法西斯的标志。贵客见此,不禁大惊失色,忙向周总理请教。对于这个问题,周总理也感到十分突然,但他随即泰然自若地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的标志!这是我们中国传统中的一种图案,念‘万’,象征‘福寿绵长’的意思,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接着他又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话音未落,宾主哈哈大笑,气氛更加热烈,这道汤也被客人们喝得精光。

  周总理在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一直以德高望重,幽默风趣著称,不管在何种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周总理都能唇枪舌箭,以超人的智慧,应酬自如,对手甭想占到便宜。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批评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总理进行刺激,他说:“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是指总理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周总理只是停了一会儿,然后平静地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出其不意地将赫鲁晓夫射出的毒箭掉转方向,朝赫本人射去。据说,此言一出,立即在各国家传为美谈。

  有一次,周总理从日内瓦开会回来顺道访问莫斯科。在为他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他用英语向苏联人祝酒。这时米高扬(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抱怨道:“周,你为什么不说俄语?你的俄语很好嘛!”这句话显然是很不友好的。周总理的方法是先不予理睬,他仍用英语回答说:“米高扬,该是你学习汉语的时候了。”以促米高扬说出不学汉语的原因。米高扬果然上钩,抱怨说:“汉语太难学了。”此话一出,周总理马上轻快地说:“没关系,下回到我们使馆来,我们将非常高兴地教你。”一下子将米高扬置于一种学生的地位

  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同政府谈判。在我方义正词严面前,对方不但不接受,反而说同我方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总理当即灵机一动,利用对方抛来的词语,将计就计,巧妙地回敬了对方:“对!牛弹琴!”在这里,周恩来总理把对方抛来的”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巧妙地进行了结构上的调整,变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对!牛弹琴!”,从而既摆脱了困难,又迫使对方陷入无地自容的窘境。

  1960年4月下旬,周恩来总理与印度谈判中印边界问题,印方提出一个挑衅性问题:“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周恩来总理说:“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说,至少在元代,它已经是中国的领土。”

  周恩来总理说:“中国的元代离现在已有700来年的历史,如果700来年都被认为是时间短的话,那么,美国到现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不是美国不能成为一个国家呢?这显然是荒谬的。”

  在周恩来的反驳中,用了两个对比性材料来否定对方的观点。700年与100年相比较,你要否认700年而承认100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其结果是承认100年就得承认700年这个事实。对比在这里产生了巨大的力量。

  一次记者招待会,周恩来总理介绍我国建设成就。一个西方记者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涉及到国家机密,不可能直言相告。总理眉头一皱,很快答道:“有18元8角8分。”在场的人全都愕然。总理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共十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有全国人民作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人民币是世界上最有信誉的一种货币。”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总理有意回避问题的实质,以“总面额”替代“总金额”,于是堵了外国记者的口,又不损害招待会和谐的气氛。运用曲解,使语言犀利而风趣,充分表现出他过人的应变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一次,周恩来总理去某地视察工作,飞机着陆后,他同机组人员一一握手,表示感谢。这时机械师正蹲在地上工作,周恩来同志和其他同志握手后就站在机械师身后耐心地等他,并示意别人不要惊动他。机械师工作结束后转过身来,才发现总理站在身后,不禁大吃一惊,忙说:“对不起,总理,我不知道您在等我。”

  “没有,没有”,机械师赶忙说。周总理这种尊重别人,讲礼貌的好品质、好作风深深地感动了机械师和在场的所有人。

  某次,一个美记者采访周恩来时,看见桌上放着一支美国派克钢笔。他以一种讥讽的口气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为什么还要用美国的钢笔呢?

  周恩来淡淡一笑,答道:谈起这支派克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个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他是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想,无功不受禄,就推辞。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派克钢笔。

  在一次招待会上,尼克松一次问周恩来总理:“总理阁下,中国好,为什么提出往苏联跑?”周恩来回答:“这不奇怪。大自然好,苍蝇还是要往厕所跑嘛!”一位西方女记者对着话筒匆匆问道:“周恩来先生,可不可以问您一个私人问题?”“可以的。”周恩来微笑着回答。“您已经60多岁了,为什么依然神采奕奕,记忆非凡,显得这样年轻、英俊?”场内顿时响起了友善的笑声和议论声。这正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周恩来温和地笑了笑,待场内安静下来,才声音宏亮地坦然回答:“因为我是按照东方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所以我至今都很健康!”翻译流利地译出周恩来的话,整个大厅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各国记者无不为周恩来的巧妙回答所折服。

  1973年,基辛格造访中国,与其会晤,突然基辛格问道,听 说主席阁下正在学英语呢。听后立即风趣地说,是啊,只会几个单词,比 如“papertiger”(纸老虎)之类的。当时,引得众人开怀笑。其实早在延安 时期,就曾用“papertiger”这个词来形容反动派,后来还用这个词指帝国主义。

  一次有位外国人问周总理:“你们中国人走路总是低着头啊,你看我们走起路来挺胸抬头的,多有气势啊。”

  那是在一九五○年,有个小服务员比较顽皮,周恩来外出开会时,他便在总理办公室闹腾起来,把茶几上的玻璃板也给打碎了。值班人员发现后严厉批评了他,并打算把他调离工作岗位。周恩来回来后知道了,为那个小服务员打圆场说:“小孩子嘛,不懂事,何必计较”。还有一次,周恩来乘车回西花厅,正巧一位年轻服务员骑自行车从树荫下急驶而来,在拐弯处险些与他的车相撞。服务员急了,双手捏死了闸,结果连人带车翻倒在地。周恩来见状急忙下车,上前把摔倒的服务员扶起来,关切地问他摔伤了没有?左看右看没有问题,才回到车内。直到几天以后,他还记挂着这件事,向人询问这位服务员的情况。

  一九五一年春,周恩来因病要到大连去休养。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了让周恩来行动方便,真正能得到休息,就建议他暂时把胡子留起来,好让人们认不出他。他听罢,哈哈大笑,说:“我是总理,是人民的勤务员,怎么能把我和群众隔开呢?!”来到大连后,周恩来利用这次机会到旅大各医院慰问志愿军伤病员,到附近参观,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养病期间,大连、旅顺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有些人不能够理解,周恩来夫妇无儿无女,何至生活得这样清苦?留下钱做什么?一九五二年,周恩来在上海接见童年时代的同窗好友、表姐龚志如的时候,曾和她作过一次长时间的谈话。龚志如曾提到:“可惜你们没有儿女。”周恩来马上回答说:“谁说没有?我们有十个!”说着,伸出五个指头,翻了一翻,并用目光征求的支持。含笑点了点头。周恩来接着说:“十个!全是烈士的后代!全部由我们抚养和负担。”其实,就人们所知道的,由周恩来夫妇抚养大的烈士子女,又何止十个呢?!他们夫妇从来都把这些烈士遗孤看成是自己家庭的成员。

  一九五四年的一天下午五点多,周恩来对秘书说:“群众反映现在北京市公共汽车拥挤得厉害,上下班要在路上浪费一、两个小时,今天咱们去乘公共汽车,了解一下情况,你们不要告诉保卫部门。”在北京图书馆汽车站,周恩来等群众都上去了,才最后上了车。果然车上很挤,没有空座,他往里走了几步,手握住吊环,站在了中间。人们在拥挤中顾不上东张西望,汽车行驶了两、三分钟后,站在他对面的一个乘客才大声叫起来:“哎呀!这不是总理吗?”“总理?”“总理?!”车厢里立即活跃起来。人们纷纷让座,周恩来坚决不坐。他挥动双臂一个劲地劝大家坐。一个乘客握住他的手问:“总理,你那么忙,怎么还来坐公共汽车?”周恩来笑着回答说:“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嘛。”接着,就和乘客们攀谈起来,问他们的姓名,都是哪个单位的?住在什么地方?每天上下班需要多少时间?下了公共汽车,又上了无轨电车,在北京城转了大半圈。回来后,周恩来立即将有关领导同志找来,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和制定如何解决公共汽车拥挤问题的具体措施。他还指示:国务院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如有条件的话,都要用大车接送职工上下班。

  一九五五年七月的一天深夜,周恩来还在紧张地工作着,突然下起了大雨。不一会儿,来到警卫战士站岗的地方,手捧雨衣亲切地对战士说:“总理让我给你送雨衣来了,快穿上吧!”接着,又说:“总理让我转告你,打雷下雨,不要在树底下站岗,那样有危险。”警卫战士接过雨衣,望着周恩来窗前的灯光,望着雨中离去的背影,热泪滚滚而下。

  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六年间,广西省一些地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一些干部对救灾未采取有力措施,饿死五百多人。周恩来听了这一事件的报告后,心情极为沉痛,他说:“我们的国家制度所以优越,就是因为我们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我们的人民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必须与人民息息相关。不关心人民疾苦或者关心不够,那是绝对不允许的。听到这种事是使我们气愤的,不管它是局部、一省、一县,就是一件事,都应引起注意,都必须严肃处理。”

  一九五六年四月,周恩来观察了鞍钢几个大厂后,特意到鞍钢模范家属王秀兰家访问。傍晚时分,周恩来一进门,见王秀兰的爱人老杨夜班后还在睡觉,立即压低声音并回头示意后面的同志不要高声说话。王秀兰认出是周恩来,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赶紧要叫醒老杨,周恩来轻声制止了她。周恩来坐在炕沿上,喝着白开水,和这个工人家属象一家人一样亲切交谈着。他发现这个街道很偏僻,就问离商店有多远、针头线脑上哪儿买,吃水方便不方便;王秀兰说都方便,周恩来才放心。这时外面不少小孩扒窗看,周恩来就问王秀兰有小孩没有,王回答没有,周恩来说:“你知道,我也没有小孩,外面这些都是我们的孩子,我们要好好培养革命后代。”并说:“你们街道干部做千家万户的工作,很辛苦,我要向你们学习。”他们亲切地交谈了一个多小时。一年后,省委负责同志到京开会,周恩来还问:“听说鞍钢王秀兰有病,请替我问候她有啥困难没有?”

  一九五六年五月的一个晴朗的星期天,周恩来来到了石景山钢铁厂工人宿舍,当时仅是山坡上的四排平房。周恩来首先来到动力厂一个钳工家里,小两口高兴地把周恩来迎进屋里。周恩来坐在床边,和他们叙家常。当他听说这个小伙子正在业余学校学习,就拿过课本,问他学到哪一课?“正学詹天佑这一课。”小伙子回答。“喔,这是我们中国伟大的工程师。”周恩来笑着说。又查看了小伙子的作业,夸他学得不错,鼓励他要努力学习。接着,周恩来又访问了一个业余教员的家。当他要到一个老工人家访问时,听说这个老工人上夜班,正在睡觉,他连忙摆手,并轻声说:“不打扰,不打扰,让他好好休息。”“周总理来到了铸造村!”消息很快飞遍了小小的工人村,人们放下手中的活计,飞跑出来,看望周恩来。他们多么希望他多呆一会儿。

  可是,太阳偏西,他就要离开了。工人们依依不舍地送行,周恩来俯下身子,把靠他最近的一个孩子举起来,慈祥地笑着。

  一九五六年七月,周恩来冒着酷暑,风尘仆仆来到上海进行调查研究。当他深入到一家钢铁厂的转炉车间观察生产情况时,看到炉前工人操作时汗流满面,炽热难当,就非常关切地询问车间负责人:“车间的温度有多高?”回答:“有四十多度。”周恩来马上提出疑问说:“我在夏天到过热带地区,那里的温度就是四十几度,但远没有你们这里这么炽热。”他随即指示:要关心工人的疾苦,改善工人的生产条件,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工作。周恩来回到北京不久,国务院就向全国发出了《工业企业必须认真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紧急通知,并督促各地迅速做好这项工作。各地工厂企业的防暑降温工作,很快得到改善和加强。

  周恩来总理少年读书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回答得五花八门,周总理回答的却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少年之时就有这样的志向,所以他的成就相当不凡。

  我们要让孩子有高远志向。我问过很多家长:“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能经营出什么样的人生?”父母一般会回答说:“其实我也没有什么要求,只要他健康快乐就好了。”孩子从小你引导他不立志向,那他能有快乐人生吗?不行。所以我们说「取乎其善,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不了,了无所得。」你给孩子“你不用发展,你能吃饱就好。”的引导,那他怎么可能会有大的追求,大的成就。孩子的价值观直接受父母价值观念的影响,这个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中国文章里面很善用比喻。比喻对孩子的教育有很重要的作用。孩子的思维是形象思维,他还不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尽量具体形象地让孩子去感觉,他就容易理解,并且牢牢记住。把学习比喻为逆水行舟,孩子能够感觉到——在水里划船,你不努力往前划,船就会往后走。还可以用斜坡骑自行车的比喻:你不蹬车,车子就会从斜坡上掉下去。璞玉再好,没有经过雕琢也还是一块石头。人假如不学习就没有办法了解圣贤人的这些大道理。而且人不仅仅要接受教育,还要接受磨炼才能有大成就。但现在的孩子怕吃苦,不能承受挫折和压力,这是小时候磨炼太少。

  有二块颇具灵性的大石头,被挑选到一个新建的佛寺中雕刻释迦牟尼像。雕刻师发现第一块石头的材质比较好,决定先雕这块石头。雕刻过程中,这块石头一直感觉很痛,就对雕刻师说:“我撑不下去了,你别雕了!”雕刻师回答它:“你撑过二个星期就好了,那时候你就会成为万人膜拜的佛像,你只要再坚持一下你就有好的成就。”这块石头忍受着疼痛过了两天,它发脾气:“我不干了!”这块石头不配合,雕刻师就没有办法雕琢,只好把它先放在一旁。

  雕刻师把目光转向第二块石头,他问石头:“我现在要雕刻你,会很痛,你能不能忍受?”第二块石头说:“我绝对可以忍受,你就尽你的能力去雕刻好了。”雕刻师得到这样的允诺,就放心大胆地工作起来。果然,在整个雕刻过程中,第二块石头都没有发出一声抱怨,它被雕刻师雕刻成了一座完美的释迦牟尼的佛像。佛像开光以后,来寺院里膜拜的人太多了,踏得寺院里尘土飞扬。寺院里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把第一块没有完工被废弃的石头打碎铺在地上。那块因为怕痛而拒绝被雕刻的石头,就这样变成万人践踏的铺地石。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4957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