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糖果(半日闲谭)

2019-05-06 14:39:53  阅读 121 次 评论 0 条

  谈到这类影视作品,自然就提到“青春文学”。这是以80后、90后为主体创作的一系列青春题材的文学作品。其实这一叫法是否准确一直颇有争议,因为青春世人皆有,古今皆具,单将这代人的青春书写冠名为“青春文学”,未免略有偏颇。但是约定俗成的称呼流行已久,以至于我们谈到“青春文学”时,脑中总会浮现出特定的模样:一群群生活于现代社会,充满朝气却又萦满迷茫的年轻生命,一阵阵看似平静幸福生活下关乎友情、亲情、爱情的情感撕扯与成长裂痛,执着于个体精致情绪的书写,视角青涩却充满锐气。用一句代表性的话来概括,这里的“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

  打捞旧有时光的点点星辉,梳览青春年少的成长记忆,是文学大家多有的喜好。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便是现代文学中这种青春美文的典范之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对童趣童心的把握和刻画,对私塾课堂的生动记录,今人读之也会动容不已。据说现在百草园因文成景,成了知名景区,许多游客特意到“高大的皂荚树”“碧绿的菜畦”旁边留影,为这篇小时候读到的文章做一次现实的标注。找寻鲁迅先生童趣影子的同时,也在追寻我们自己的青春记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知识青年成长为故事蓝本的“知青文学”风行于世。《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这些名噪一时的文学作品成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改造浪潮的缩影与记刻,有苦涩,有欢乐,有怀念。读到那些充满热泪与回味的文字,总会让人对那个时代的青年岁月产生深沉的反思,对比中更有着对当下幸福安稳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如今的“青春文学”没有前辈作家那么宏远的历史背景,那么深刻的社会反思,但也有着这代人的独特味道。校园是这一代青春成长的小世界,这里有师友的同道与陪伴,也有成长的烦恼与纠结,虽比不上广袤现实土地、乡土历练那般动人深刻,但这个小世界里的所思所遇也有着无法替代的生命价值和成长印记。紧张的高考备战,懵懂的情感萌芽,追星时的激动兴奋,熟悉的旋律和书籍……这些经历过的场景与爱恨情仇的青春故事碰撞结合,自会激荡起一代人的情感波澜,而对青春的回味与珍视也在这一刻铺散开来。

  “青春文学”的语言诗性华丽,配上丝丝凝神的忧伤,在慵懒的午后或静美的闲暇时光品读一番,确有一种美的享受。当初我成为这类文学的拥趸,也是被动人而传神的文字所吸引。“风吹起如花般破碎的流年,而你的笑容摇晃摇晃,成为我命途中最美的点缀,看天,看雪,看季节深深的暗影。”“就让我们继续与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读罢这些文字,真是心也变软,情也变柔,心灵也随之安放起来。近年来微信朋友圈的流行带动了“心灵鸡汤”的盛行,很多人对那种温暖的文字和抒情的风格崇拜不已,殊不知这无形中传袭的便是早年“青春文学”的风格。这标志化的文风成为“文青”争相学习效仿的对象,俨然一道文学圈的时尚新象。

  很多人说“青春文学”没什么营养,看来看去也就是图个乐或者掉几点眼泪。的确,“青春文学”有点像甜点,未必像严肃文学包裹那么多营养,但却能丰富我们生活的味蕾,让我们感受不同的酸甜,能够让我们在忙碌疲惫的生活之余,感受到休闲和放松。若是能引发一点思考,带来一点沉静的回忆,那便是额外的“口福”。而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需要营养的大餐,也需要这种能够点缀生活的甜点零食,这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为多姿多味。

  当然,我们每个人终将成长,甜点偶尔食之尚可,但要想强健心智,还是要多汲取具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作品来充实自我。小时候可能爱吃零食,不爱吃饭菜,这也是天性的使然。但随着长大,我们自己就会放弃对糖果零食的依赖,也会理性地认识到饭菜的营养与价值。对于“青春文学”和传统严肃文学的选择,也是同理。

  青年作家张悦然说“晚熟也总会成熟,迟一些出发也终将抵达”。或许青年文学的起点是稚嫩和青涩的,但是它会有成熟的方向,也有存在的价值。尽管它现在仍多扮演糖果的角色,但当这代作家日趋成熟,有了更多生命体验和感悟,“青春文学”也会变成有营养,有品位,有色相的大菜。当糖果的甜成主菜的香,“青春文学”的质变也将完成,我们有理由期待,当然,也不排斥现在。(文紫啸)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4972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