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套路化

2019-05-08 07:28:37  阅读 107 次 评论 0 条

  编者按: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除了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孩子的感恩教育、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等问题继续受到全社会关注外,还出现了一个以前鲜有提及,此次却一下子引发广泛共鸣的话题——小学生作文“套路化”。有报道称:当今小学生作文“套路化”愈演愈烈,比比皆是,如不少人喜欢以“在我的一生中”开头,写作的故事往往是“妈妈的白发”“公交车上的让座”“捡到钱交给警察叔叔”及“阿猫阿狗”等老掉牙的段子。正可谓:人人笔下皆有,篇篇套路相同。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小学生作文的千篇一律,不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不写自己的真实内心世界,不讲真话、不见思考、无病呻吟甚或假话连篇呢?本期特以此为话题,让有关人士各抒己见,归纳起来就是:作文的“套路化”根在教育方式的“套路化”、考核标准的“僵硬化”,同时也与阅读面狭窄,乃至作文打分的“逼迫就范”等大有关系。有些学生本来课外阅读较多、行文视野开阔,却因担心所用词汇、所举事例生僻不为评卷老师所认同而不敢大胆写。这就更说明,解决作文“套路化”问题,解套还须系套人。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的经典名句,在众多小学生作文里摇身一变,成为“院子里种满了桃树、苹果树、葡萄树”此即小学生作文“套路化”的表现。不可否认,几乎每个人在求学时期,都会染上作文的“学生腔”,更有些人平生难以摆脱,包括遣词造句有没有引经据典、文章铺排有没有步步升华等。久而久之,作文似乎就有了套路,这也无可厚非。不过对小学生来说,刚开始学写作文就有了套路味道,这就不好了。小学生的作文内容大同小异,甚至如出一辙,这种现象不能不让人担忧和反思。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与教育的套路不无关系,另一方面则缘于小学生缺乏观察意识和素材积累。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只是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忽略了对孩子思考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导致孩子逐渐脱离了现实生活和身边的人与事。比如很多语文老师热衷于让学生从小背诵名人名言、背诵范文,把模仿所读作品或复制范文语句当成写好作文、拿到高分的捷径。这样的“套路”就套住了学生的思维,养成了学生拿到题目就想模仿范文的习惯。模仿不一定是坏事,但阅读是为了吸收和理解,不是生搬硬套,更不是抄袭。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还是应该将主要力量放在激发孩子思考、观察和想象的方面,即便孩子的想象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也应该给予呵护和肯定。除了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小学生作文“套路化”,还在于小学生对社会和现实生活太陌生,写作文找不到自己真正熟悉的素材。这个问题的产生,主要缘于孩子们课外作业负担较重,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时间被挤压,学校、家庭、课外辅导班构成了许多孩子三点一线的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素材来源于观察,来源于日常积累,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条件引导他们接触社会,融入生活,这样写作时才有源头活水。总之,学生作文充满套路,主要还是教育方式的套路化所致,与应试教育下急功近利不无关系。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还须从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上“动刀”。

  小学生作文“套路化”已是普遍的现象,有人总结了“当代小学生作文经典套路”种种:做好事都有一个套路词汇“我叫红领巾”;每年教师节,很多老师都会被这样“燃烧”一次;写议论文举例子的时候,牛顿、居里夫人、爱迪生等一个个闪亮登场。让孩子们“入套”的不是别人,而是成人社会的一个缩影。小学生只是一张白纸,社会给他们什么,他们就是什么。其实孩子不是一个个体,很多孩子都有成人的影子,尤其社会这个大染缸,你放进什么颜色,染出来的就是什么颜色。如今的学校教育,对小学生作文“套路”不是去较真,而是也按照老师的“套路”评价作文,对一些套路词汇、“套路”事例按照惯例给出评分评价,让孩子们养成了走“套路”的不良习惯。应试教育下,孩子们因学习负担重,没有时间去观察去思考,而如今的家长们都为了孩子们舍得投入,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购买各种作文范本,甚至在网上为孩子们搜集各种作文,当包办,让孩子们去依样画葫芦,有的甚至还给孩子灌输“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正是成人社会的教育无方,让孩子们养成了懒惰的不良习惯,小学生作文“套路”,就是这样入套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想让学生们不写“套路作文”,就得让学生们学会做“真人”。有人认为,对于小学生作文“套路”不必较真,这只是一般性的模仿性问题,是启蒙教育的必然之路。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笔者以为,这不是简单的模仿性问题,实则是应试教育的怪诞,成人教育的怪题。小学生作文“套路”,不仅套牢了小学生的思维,遏制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会让他们从小养成一种惰性僵化思维,久而久之就会扼杀他们的创新精神,不利于从小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一个模子里复制出来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总是机械的小绵羊。孩子就是一张白纸,画出美丽的图画在教育。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教育虽有一定的模板,但教育方法没有一定的模式,走出作文“套路”,重在施教的“解套”。

  “人生第一次撒谎从小学作文开始”,这几乎是中国孩子的共性。写作文变成了编故事,内容充斥着作文“套路”,使用各种“高频词汇”,看上去辞藻华丽的作文,实则漏洞满篇、虚假太多,经不起仔细推敲。现在我国教育模式围绕考试成绩打转,作文在语文成绩里的占比很大,要想语文拿到高分,就必须写好作文。然而,作文对于个人的写作能力要求颇高,不仅要具备一定水平的文字功底,还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积累,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和写作训练。一味模仿范文写作,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提高作文技巧,达到拿高分的目的,但也容易落入作文套路化的陷阱,失去独立思考习惯,丧失自我表达能力。小学生尚处于学习最基础文字、词汇的阶段,由于所掌握的词汇量非常少,能够独立造句、表达清晰就足够了,让其写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显然是勉为其难的。小学生谈不上阅历丰富,加之思想幼稚、视野有限,生活也很平淡,往往就是在学校、家庭、游乐园等范围内,对人生不可能有太多的见解。因此,对于小学生的作文,不应该将门槛设置太高,也不应对作文水平要求太高,应该鼓励孩子多发挥想象力,多观察日常生活、事物,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判断。可实际上,很多教师和家长并未遵从教育规律,往往急于应付考试成绩,习惯拔苗助长,非得要求孩子超越年龄段,写出那些不合时宜的作文来,那么除了借鉴模仿范文,确实没有太好的对策了。不妨看看教师们的出题,“高尚”“真诚”“生活的乐趣”等,这些作文题目本身就太过空泛化、概念化,又有所谓的“正确性”“正面性”要求,小学生很难理解透彻,强硬写作的结果,也就是泛泛而谈,或者弄虚作假了。因此,要反思作文的教育目的,究竟是为了训练考试拿高分技巧,还是希望孩子通过写作,自主掌握词汇造句、表达真情实感、记录生活、独立思想。其实,又何止是作文,其他学科也都存在类似问题,我们的教育过于急功近利,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个“考试机器”,偏离了教育的本义,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5009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