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唱出了很多人心声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养老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今天的老人如何养老?明天的我们如何养老?当下社会的养老困局如何破解?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目前,公办的养老机构接待能力有限,无法满足老人的入住需求;民办养老机构却因为投资大、见效慢,生存举步维艰。
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户籍人口3648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50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78%;65岁及以上人口317万人,占总人口的8.68%。与上年同期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26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13万人。太原市作为全省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人口老龄化特征尤其明显:老龄人口基数大,空巢家庭多,高龄、失能老人比例高,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
近两年,我省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的鼓励措施不断出台,为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省委书记王儒林在9月1日全省民营经济大会上指出:“全省各地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只有社会力量成为主体,养老服务业才能发展起来。”10月20日,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若干措施的通知》,鼓励社会机构参与养老,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老年服务,民营资本介入或为养老事业发展迎来“春天”。
11月5日上午,一场秋雨过后,太原的街道显得有些湿滑,万柏林区漪汾苑社区的七旬老太刘大娘又开始为午饭发愁,子女不在身边,买菜又不方便,只好拿出剩饭准备和老伴凑合一口。饭后,她忍不住给社区主任王宝云打了个电话,问老年餐桌啥时能重新开张。
王宝云告诉老人,社区正与新的第三方合作单位商谈,预计15日老年餐桌就可以重新开张,而且饭菜品种要比去年多,并提升为一日三餐,老年人还可根据年龄不同,享受不同的优惠价格。
漪汾苑社区作为一个纯居民社区,1.33万居民中,60岁以上老年人就有1300人。其中,仅独居空巢老人就有541人,低保户老人6人,残疾老人25人。
去年,省民政厅将太原作为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试点,探索社会力量介入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主体的发展思路。太原市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发展途径,先后在100多个社区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餐桌180家,受到老人们的欢迎。此后,省民政厅又扩大试点范围,目前太原、大同、阳泉、晋中已全面开展了社区日间照料工作。
同年9月,漪汾苑社区利用太原市民政局开展的惠民项目,引入社会力量,在新建成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开展了日间照料、老年餐桌等一条龙养老服务,解决社区老年人特别是空巢、独居和行动不便老年人的吃饭难等问题。不过,一年合同到期后,第三方合作单位不再愿意继续经营老年餐桌了,原因是老年餐桌只对老年人提供服务,且只有中午一顿饭,经营了一年他们亏本10余万元。
“今年,我们总结经验教训,从太原市社区社会服务中心发布的400余家惠民项目实施单位中,重新筛选了一家第三方社会组织,计划尝试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既服务老年人,又对外营业,让老年餐桌的服务更合老年人胃口。而且,我们还将开设日间照料室,为社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日间托养服务,由第三方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和管理。这样既解决了老年人日常照护的问题,也为无暇照料老人的子女解决了后顾之忧。”王宝云表示。
城市老年人可以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享受各种便民服务,那么,农村的老人怎么办?省民政厅一位负责人表示,在部分县试点开展农村日间照料经验的基础上,从2013年起,我省以补贴的方式,每年新建1000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每个中心建设时由财政给予建设资金10万元和每年2万元的运营经费补助,有效保证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近3000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更可喜的是,从明年开始,我省要继续按照每年建设1000个农村日间照料中心的步伐加以推进,年底以前,每县至少建成2个农村日间照料示范点。同时,从明年开始,2000多个城市社区都要启动日间照料中心规划建设。到2020年,全省6000多个千人以上村和2047个城市社区都要建成日间照料中心,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11月4日上午,山西省荣军休养院,几位老年人正在护理人员的陪伴下散步。住在颐年居10层的桑大爷老两口,也由护理人员搀扶着做康复训练。入住公寓3年多,桑大爷和老伴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们说护理人员比闺女还亲。
山西省荣军休养院也叫山西省老年公寓,是省民政厅直属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是我省目前唯一规模较大、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省级综合性老年公寓。在这栋公寓楼的10层,住了多位生活不能自理、行动不便的老人,以及患有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桑小棣就是其中一位。他是一位失能老人,因为身患脑梗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穿衣、穿鞋、抱着、托着……护理人员好不容易才能将他抱到轮椅上。从刚来这里说不出一个字,到如今能说一些简单字词,与护理人员的辛苦付出有着很大关系。老人的老伴刘鲜云也不止一次地夸赞护理人员:“他们照顾得比我还要细致。”
但像桑大爷一样,能够顺利入住这样条件好的公办养老机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我省公办养老机构条件好的屈指可数,床位有限,不少老年人只好选择入住民办养老机构。
张女士10年前大学毕业后随老公来到太原,并在太原安家落户。虽然娘家近在榆次,但她因为工作忙等原因也不能经常回去看望父母。两年前,父亲去世后,她多次提出让母亲跟他们一起生活,但母亲总说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近两年,母亲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小张和老公利用节假日走访了省城多家养老机构,发现条件较好的公办养老机构,价格贵而且暂时进不去;价格相对实惠的民办养老机构,大多条件差,她还是有些不放心让母亲住进去。
“我是独生女,碰上妈妈有个头痛脑热的,如果工作忙实在走不开,也只能在电话里先安慰嘱咐几句。现在,政府提倡的医养融合很好,可是这样的养老机构太少了。如果郊区能有一家养老机构,既能提供养老服务,又靠近医疗机构,环境还不至于压抑,或者就是把过去的乡镇卫生院改造成养老院,让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结合,方便养老和就医,我想妈妈会好接受一些,我们也会放心很多。”张女士表示。
去年年底,我省出台《关于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我省到2020年实现医疗与养老资源充分融合,原则上二甲医院设置老年病科,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或实行医疗合作。同时,对不同规模的养老机构设计了配套设置、独立设置、协议合作三种医养结合模式。目前,全省已发展医养融合养老机构20多家。相信张女士的愿望很快就能实现。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养老服务业发展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建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省民政厅一份养老机构建设情况统计显示,去年以来,我省继续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的扶持力度,累计投入3亿多,建成机构50个,增加床位5000多张。截至目前,全省省级养老机构运行1所,市级养老机构已建成运行5所,县级福利中心已建成72所,占全省119个县(市、区)的60%,其中投入使用32所;乡镇敬老院建成511所,其中241所已完成事业单位或民非登记工作。
多位养老机构业内人士表示,发展机构养老是养老服务的基础性工作,是养老刚性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与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严峻形势和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相比,我省养老服务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
最突出的表现,无疑是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滞后。近两年,我省按照“政府引导、财政支持、社会参与”的发展思路,通过运营补贴、民办公助等扶持政策,支持18家机构900多万元,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民办机构增加了35家,截至去年年底,全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到212个,但民办养老机构依然仅占全省养老机构总数的25%。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上亿元的项目不足10个,多数民办养老机构租赁经营、规模较小;条件差、设施简陋落后;人才缺乏、运营成本高、运行困难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尚未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
其次,公办养老机构运营较差。目前,我省有500多个公办养老机构,但多数利用效率低、床位空置率高;有的缺少专业管理人才,运营效果不好。
再次,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缓慢。目前全省社区养老服务站点不足3000个,且大多数在农村,真正具备条件为社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上门服务的机构和组织也不多。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缺乏场所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像太原市一样,明确提出社区养老工作举措和保障措施的地方并不多。
城乡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市养老发展相对较快,农村相对滞后,而且农村养老服务目前基本上只能依托乡镇敬老院的五保供养和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民办养老机构有的地方发展快一点,有的地方发展相对滞后。由于没有规划以及受租金及土地成本的限制,没有做到合理布局。
此外,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落实不到位,养老服务水平较低,专业人才缺乏,信息化、标准化水平较低等问题,无疑都制约着我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针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10月15日,副省长张建欣在全省养老服务业发展(太原)推进会上表示,今后我省要不断探索推广公建民营运行机制,对公办养老机构逐步实行公建民营的市场化运营模式。
目前,我省只有少数几个机构实行公建民营,2016年每个市都要拿出3-5个公办养老机构进行公建民营试点,特别是目前建成没有运营、缺少机构编制或运营效果不好的,要按照管办分离的要求,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养老用途不改变、服务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通过公开招标,交由社会力量进行市场化运营,到2020年,70%的公办养老机构要实现公建民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情况,尽快拿出公建民营实施办法,发挥国有资产效益,解决养老床位供求不足问题;要盘活利用社会闲置资源,支持社会力量投资改造国有闲置资源,到2020年,每个市至少支持社会力量投资改造20个(朔州、阳泉各5个)培训机构、楼堂馆所等闲置国有资源,使这些国有资产物尽其用,尽快发挥经济效益。
同时,我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护理型养老机构,符合医疗卫生注册条件的,医疗卫生主管部门要依法给予执业许可;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条件的,可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入住参保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我省还将探索设立养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学习太原市建立养老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由市县财政“十三五”期间累计出资6.5亿元,其中50%作为贷款担保风险补偿资金,另外50%作为养老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各地也可以学习借鉴;探索设立健康养老园区。
标准化建设是养老服务业规范有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这方面,太原市先行一步,明确提出:依托太原老年服务中心,完善全市养老服务基础通用标准、服务技能标准、服务机构管理标准、居家养老服务标准、社区养老服务标准、老年产品用品标准等行业规范,推进全市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
目前养老服务发展呈现“信息化运营、精细化管理、金融化支持”三大趋势。应对这三大趋势,最好的办法就是推进“互联网+”的应用,也就是发挥“大数据”等信息科技引领作用,构建现代化互联网服务管理平台,以信息化养老终端采集数据为基础,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物联网等手段建立系统服务与互动平台,通过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来满足老年人在安全看护、健康管理、生活照料、休闲娱乐、亲情关爱等方面的养老需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