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学的青春身影

2019-05-09 10:02:14  阅读 127 次 评论 0 条

  近日,从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青少年优秀原创科幻作品大赛”传来佳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推荐的4部科幻作品《桥头下的老疯子》《黎明》《父亲》《创纪元之战》全部获奖,其中《桥头下的老疯子》摘得全国短篇科幻小说大学组唯一的一等奖。大赛以“未来中国”为主题,历时近一年,覆盖了20余个省、市、自治区,共收到科幻作品4000余件。中科大科技传播系党支部书记、硕士生导师王国燕是参赛学生的指导教师,她认为,此次比赛,反映了当下科幻文学蓄势待发的状态。

  尽管中国科幻当前仍然存在各种问题,比如名家名作少,作品成熟度不够,出版能力、受众人数和市场规模有限等。但毋庸置疑的是,科幻文学在理工科背景的年轻人中,从来不乏拥趸。 2015年6月,80后女作家夏笳的微型科幻小说 《让我们说说话》在英国权威科学刊物《Nature(自然)》上发表,杂志上第一次出现6个中文字——让我们说说话。这个事件在业内引起不小的震动。同样在那年,在英国访学的王国燕打算回国开设《创意科普》的课程,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都可以在这个课堂上释放科学灵感。

  让想象力超越现实语境的束缚,又植根于扎实的科学基础和理工背景,这是中科大开设科技特色人文课程的优势。学生们画科幻漫画、利用AR、VR技术做科幻视频,但是,“学生们交的作业中,最出彩的就是科幻小说。 ”为此,王老师准备今后再为学生们增加一门专门的课程《科幻文学》。

  科幻文学正在升温,正在重回年轻人的视野。回顾历史,著名作家老舍写过《猫城记》这样的科幻小说。中国科幻小说自梁启超、鲁迅引入中国以来,100多年来始终走的是小众路线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小说》。在这本倡导“小说界革命”的杂志上,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的《海底旅行》被分类为科学小说开始连载。 1903年的秋天,23岁的鲁迅开始翻译《月界旅行》。晚清时并无科幻这种说法,当时通行的说法是“科学小说”,主题多为呼吁科学救国、批判封建迷信、唤醒民族意识。上世纪60年代,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成为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科幻前辈。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销量达到三四百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科幻小说开始逐渐成为一个独有的文学品类,以刘慈欣、韩松、何夕、潘海天等新一代科幻作家为代表。

  有影响力的作品不断涌现,在它们的感染和带动下,青少年作者群和读者群更多地参与进来。从2006年起,《三体》的宏大构思和穿越古今的想象力就震撼了许多读者,几乎每一个热爱科幻的年轻学子都会提到国外的凡尔纳、国内的刘慈欣。课余时光,中科大的“理工男”也爱讨论刘慈欣《三体》里的细枝末节,讨论自己对科幻的理解。祖一鸣听说自己初出茅庐的作品得到认可,十分高兴,“能够获奖可能更多来自作品中浓重的物理思想,这是我在科大学习和同学交流中慢慢养成的。科大的这种科学与理性的思维方式,是我作品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 ”科学素养和文学功底是基础,逻辑思维的严密是科幻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天马行空的想象是科幻文学创作的突破口。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幻既是人类想象力的竞技和挑战游戏,更是人类用科学精神追寻未来光明的路径。

  如果说中国科幻小说的发端,体现的是一个近代中国的强国梦,那么目前国内科幻文学浪潮则被赋予更为丰富的意义。王老师认为,当下的文化环境与教育环境都在发生变化,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及创造力培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国内科技界“诺奖级”的成果正在不断增加。这是科幻文化发力的基石。

  或将成为未来科学家的年轻人们,懂得科幻作家的创作初心不是想当“预言帝”,而是如何将烂熟于胸的科学知识和正在思考的科学问题,用亲近的、有趣的方式与大众分享,与未来分享。假以时日,科幻创作队伍,科幻文学整个产业、生态链条的建立与完善并非不可破解的难题。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5037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