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假,“补习莫言[微博]”风生水起。本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假期的各种补习班课程中,莫言正在以各种形式出现,成为课程内容。有消息称,这与近日考生应对莫言考题不利的现实,以及莫言仍将出现在2013年各项考试中的预期有关。不少考生表示,莫言已经成为他们夺取高分征程上的一座“大山”,有必要抽出时间“对付”一下这座大山了。
最近各地考生都在为莫言而头疼。网上流传南京鼓楼区小学五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就考了莫言,卷子上印了莫言的一张照片,问考生“是谁”,并“写下想说的话”。
结果遭遇“神回复”,很多小学生根本不知道照片上的人是谁,有的直接说“他是人”,有的则将莫言猜成是赵本山[微博],有的则认为照片上的莫言斜着眼睛看人,显得很高傲。总之回答千奇百怪,得分普遍不高。
在最近一段时间,莫言正在成为各类考试中最难啃的那块“骨头”,尽管他本人并不想如此。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申论题就考到了莫言,将莫言获得诺奖上升为“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和“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要考生根据几段材料阐述观点。
有没考好的考生在网上直呼“莫言很难对付”,自己连哪几本书是莫言代表作都说不全,写出来的文章怎么能不“空之又空”呢?
据悉,莫言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已经入选高中语文选修读本,莫言的代表作《蛙》也已进入2013年上海高考考纲,还有多地的语文教材正在酝酿选编莫言作品。莫言不再仅仅是那个与已无关的作家,而是实实在在的分数。必须对付“那个最难对付的莫言”,这确已成了不少学生正在严肃思考的问题。
莫言获奖之后,就有网友预测罗列《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将会发生以下有趣的事情》。其中“当地政府挂彩旗放鞭炮三天”、“莫言就读的学校挂横幅‘莫言是我校的好学生’”等,似乎都已成为现实。而在强大的考试压力下,这回终于轮到“莫言文学补习班开办”了。
“补习莫言”当然首先要补习的就是莫言的文学。本报记者致电多所寒假补习学校,得到的回复都是在语文的补习中,他们的老师会重点讲到莫言和他的作品,“莫言的作品很厚,靠自己读根本来不及,更不要谈思考了。我们的老师会把精华部分告诉你。”
莫言的文学自然不仅仅意味着选择题和问答题,还意味着作文。记者注意到,西安就出现了一个“赛莫言作文培训班”,声称要用莫言等一批名家的作品,帮助孩子提高作文水平,最终“驱赶走作文这个‘拦路虎’”。招生简章在网上一公布,立刻引来笑言:“原来是要用莫言将莫言‘驱赶’走啊!”
除了文学之外,“补习莫言”对很多教育机构而言最重要的恐怕还是把莫言的获奖,上升到“成功学”的层面,以及来激发学员斗志。据了解,莫言成功的故事目前已经成为深圳一家著名培训机构的教材,在《莫言的成功——理想与坚持》一课内容中,莫言写作到半夜饿了没有夜宵吃,就吃大葱喝开水,最后患了严重胃溃疡,每天都需要吃药的故事被大讲特讲,用以说明吃苦不怕,只要挺住便能成功。
曾有人预言,莫言获奖将带动“阅读热”、“文学热”、“文化热”。不过才过了几个月,莫言所带来的正能量便在各类补习班中变了味。正如一位读者留言表示,莫言获奖之前还挺喜欢他,一获奖,他的作品和言论和考试紧密挂钩,原来可爱的文字成了实实在在的分数,便觉得莫言“面目可憎”。
“面目可憎”当然不是莫言的本意,事实上在过去几个月中,他已表现了自己的谦逊与随和,让莫言变成如此的正是社会上泛滥的“追名主义”——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闫华在《莫言作品何须急于入教材》中说得比较透彻,文章说:“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否应该选入教材,获不获奖不应成为考量的条件,更应考量是否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是否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同样的道理,获奖不能成为是否进入考题,是否必须补习的条件。毕竟教育国民的是中国的老师,不是诺奖评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