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0年六月出生于书香门第。毕业于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后入中国政法大学深造,研究生学历。在火箭军部队一直从事政治文化工作。现任丝绸之路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兼丝绸之路文化国际交流中心主席。宋先生幼承家训,习字绘画弹琴。书法以父亲及外祖父为启蒙老师,临习颜真卿和柳公权法帖,锻造其书法“筋骨”。后拜著名篆刻家、书法家马俊明为师,专门研习篆书。幼年曾拜当地画家王忠贤为师学习绘画,专攻“炭精粉画”,曾与老师一起将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绘制成连环画,并出版发行。后又拜著名画家张宪为师,钻研国画技法。曾多次以《书画兼修著风华》、《翰墨挥洒篆书情》、《临池不辍 知黑守白》、《翰墨丹青写风流》等为题在多家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进行了报道。其书画作品及有关书画文章也多次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书法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改革报》、《参考消息》、《法制晚报》、《京郊日报》、《文物天地》、《民族画报》等媒体发表,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宋伯军艺术作品集》。现为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和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等。
宋伯军擅长篆书,以清代邓石如书风为根基,兼攻李斯、李阳冰、吴昌硕、赵之谦、吴让之、吴大澂等名家名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苦心钻研篆书笔法技巧。习古而不拘泥,创新而守法道,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艺术风格。其书作俊逸舒朗、气韵流畅、刚柔拙巧、自然天成。既有清新脱俗之风,又有雄浑豪放之势,秀丽中不乏挺拔,苍劲中不失含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及北京市组织的各类展览展示活动,获得不同之奖项。二00四年九月,书法作品被中国湘潭齐白石纪念馆收藏;二00五年三月,由中国秦文研究会主办的“首届翰墨飘香诗书画联展上”,篆书对联获得一等奖;二00五年十二月,书法作品被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收藏;二0一一年五月,被首届中国双百公益书画展组委会授予“首届中国双百公益书画家”称号;二0一五年九月,篆书作品在“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书画展中展出;二0一六年十月,书法作品参加红军长征会师80周年全国书法作品邀请展并被收藏,等等。曾有多篇作品被收录于不同书册出版发行。
在中法建交五十三周年之际,经邮票艺术家评审委员会专家审核,成功入选“中法建交53周年邮票人物”,成为法国邮票上的华人艺术家,并以肖像和作品为主题制成法国邮票的邮品,在全球同步发行。在中日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之际,书法作品“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入展由北京日报社和日本白扇书道会主办、北京晚报承办的“中日名家书法联展”。二0一八年四月,与著名影星、书法家唐国强、央视著名主持人、书法家赵保乐等一起东渡扶桑,在日本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笔墨真情”书画展,受到了在日华人及日本政界书界的广泛关注,分别被日中友好协会和日中文化振兴会表彰授予日中文化交流大使称号。
书法理论得以广泛传播,撰写的总共五十二集的大型系列讲座《快乐书法》,由著名书法家田伯平主讲,已于二0一六年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兵团卫视滚动播出,并制作成光盘出版发行,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书法家宋伯军先生,坚持不懈潜心研究篆书,对篆书的结体、章法、笔法、墨法都有独到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同时对篆书的起源以及发展脉络,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把握。多少年来,对篆书初心不改,临池不辍,学有所成。观宋先生的篆书作品,大篆恣意奔放、挥洒自如,小篆清新流畅,秀美端庄。不仅让人感受到那种带着远古墨香的韵味,也会给人带来清风拂面、新颖时尚之感。其书作多次参加各类展览展示活动,均获得好评,先后被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北京书法家协会等吸收为会员。
出生在书香之家的宋伯军,从小对篆书就情有独钟。有着书法功力和书画收藏爱好的父亲,经常和一些同道中人讨论书画。有一次,一个在教育界工作的书友,拿来一幅篆书对联,当时他们谈论说这是“钟鼎文”,是大篆的一种形式。似乎宋伯军的父亲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文字,也很欣赏。于是,这位书友就做了一个决定,让其父先留下来欣赏,等过一段时间他在过来取走。当时宋伯军也就是十几岁,看到父亲如此喜欢,他就靠着学书几年的功底,照猫画虎的临摹了这幅对联,还有点儿像模像样的,也得到了父亲的肯定。也许是天意所为,就是这幅对联让宋伯军与篆书结缘,对篆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走上了研究篆书之路。
十八岁那年,宋伯军投笔从戎,远赴云南边陲,成为了一名火箭军战士。部队是一个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地方,有着艺术修养的宋伯军在部队顺风顺水,入党提干都是最早的那一批,一路走来都是干的与文化相关的工作,也始终没有放弃对篆书艺术的追求。总是以识篆用篆为己任。不会写的就查字典,字典里没有的,就靠所掌握的篆书的偏旁部首自己组字。在工作中,常常有意识的使用篆书。比如,在连队办黑板报时,经常用篆书书写标题;每年连队过春节,他都是用心的在大红灯笼上用篆书写上“恭贺新春”四个字;在他当连队指导员的第一年,用篆书书写了一幅春联,以烘托连队过年的文化韵味,等等。这些举动,深受广大官兵的爱戴,也深得上级领导的赏识。
后来,也是凭着能写会画的特长,于一九八八年从一线部队调到了北京的火箭军总部。首都特有的文化氛围让宋伯军如虎添翼,在书画的海洋中劈风斩浪畅游前行。那是在二00五年,由中国秦文研究会主办的“首届翰墨飘香诗书画联展”上,宋伯军以自己撰联并书的“丹青绘国泰,翰墨写民安”的篆书作品摘金折桂,获得组委会颁发的一等奖证书。此后,他又拜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马俊明为师,按照师传承的行业要求,潜下心来认认真真专心致志的走上了研究篆书的专业之路。
在老师的引领下,小篆从清代篆书大家邓石如法帖入手,广泛涉猎李斯、李阳冰、吴让之、赵之谦等历史名家的碑帖。大篆以清代吴昌硕的《石鼓文》为要点,兼以研究甲骨文、金文等秦篆之前的早期文字。在篆书理论方面,以篆书的形成及发展为主线,深入研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实际应用及创新。多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宋伯军先生的篆书水平不断提高,在篆书领域取得骄人的成绩。尤其是在墨色的运用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解和把握。墨色的起伏变化呈现的是一种节奏和韵律,墨的干湿浓淡变化及灵活运用,可以“使人如临画境”、“使人如闻清音”。观宋伯军先生的大篆作品,最能感受其用墨之璀璨生辉、变幻莫测。整篇作品的浓淡、干枯、明暗、厚薄等变化十分丰富。
正如林散之所言:“笔画之间,墨色沉着,淋漓氤氲之气如春雨扑面;白处虚灵,又似燥裂秋风,韵味无穷。”近年来,宋伯军先生的书作多次发表于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有的编辑入册,有的收录馆藏,有的以国礼赠送国际友人。在中法建交53周年之际,入选“中法建交53周年邮票人物”,成为法国邮票上的华人艺术家,并以肖像和作品为主题制成法国邮票的邮品,在全球同步发行。在中日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的二0一八年四月,与著名影星、书法家唐国强、央视著名主持人、书法家赵保乐等一起东渡扶桑,在日本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笔墨真情”书画展,受到了在日华人及日本政界书界的广泛关注,分别被日中友好协会和日中文化振兴会表彰授予日中文化交流大使称号。
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今年六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十一频道《梨园闯关我挂帅》栏目的录制,成为该栏目的签约书画家,并授予“国粹文化传播使者”称号。
天赋、勤奋和修养是一个成功的书法家必须具备的几个要素。宋伯军先生有着很高的艺术天分,又具有很好的人格和文化修养,加之数十年的临池不辍,所以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但艺无止境,在艺术的道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愿宋伯军先生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再攀高峰!
我们是循着书法家宋伯军先生的活动足迹,与宋老师相识的。每每看到宋老师挥毫泼墨的洒脱神态,总是悠然升腾一种崇敬之情,于是乎,便有了采访宋老师的愿望。那是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在今年端午举办的“翰墨群英书画雅集”的活动上,与宋老师有了交流的机会。在轻松愉快的聊天互动中,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宋老师是一个治学严谨,能够耐得住寂寞之人。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人们似乎也变得躁动不安。尤其是在艺术领域,今天一个明星,明天一个大腕儿,后天又会冒出一个大师,等等,不一而足。然而,这毕竟不是生活的主流,有志于艺术探索的人大都能耐得住寂寞,潜心治学。我面前的宋伯军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宋伯军先生生于六0年代,其父和其外祖父都是传承家学,书画造诣很深。生长于这样的家庭,少不了水墨丹青的熏陶,从小就拿起了毛笔,闻着墨香,在欧、颜、柳、赵,苏、黄、米、蔡的“包围”之中成长。而且父亲、外祖父都是治学严谨之人,绝对容不得半点儿马虎和散漫。且不说宋伯军先生少时学书有多大的成绩,单就是这种治学的精神已深入骨髓了,也为后来的研究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由于对篆书情有独钟,也是为了与同修书法的兄长确立不同的书风发展道路,就一直以篆书为伴,在篆字的结体章法上深钻细研。多少年来,不管工作如何转换,也不论环境如何改变,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始终没有改变。身为部队军官的宋伯军先生,由于部队特殊的生活方式,有时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在不能随意挥毫泼墨的情况下,他就在心里默默的揣摩,脑子里装的是谋篇布局、间架结构,嘴里常常念叨的是笔法墨法,知白守黑。习惯于用手指在身上任何方便的部位比划,有时在训练场上休息之余,会拿起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虽然有时候手没沾墨,但心里却流淌着浓浓的墨韵。
记得那是二00五年的阳春三月,在由中国秦文研究会主办的首届“翰墨飘香”中华诗书画艺术联展上,宋伯军先生以一幅篆书“丹青绘国泰,翰墨写民安”的作品,获得了一等奖。他心想,应该借此“东风”,在书画界扬名立腕儿才对。正当宋先生跃跃欲试之时,一向治学严谨的父亲以及早已成名成家的兄长却发出“降温”的警示:一次的获奖并不能说明什么,更不代表你书法艺术的炉火纯青,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冷静,越要沉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要以严谨治学的精神铸造来日的辉煌。于是乎,宋先生悄悄地把大红烫金的获奖证书压在了箱底,让自己沉淀下来,一头扎进了寂寞,与深钻细研为伴了。后来,又拜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马俊明为师,系统的对篆书进行全领域全方位的研究探索。
宋先生从长辈那里承袭严谨治学的精神,真是令人佩服。为了一个字的间架结构能达到心里的那种美,他会反复推敲,上百遍上千遍的练习;为了篆书笔法线条的优美,他会反复实践,从拿笔的位置到捻管的角度,精心体验,经常练到胳膊膀子发酸;为了墨法的精到,达到理想的意境,他就从墨的调制开始到墨在纸上的行走轨迹,细心悟道,什么时候该“浓”,在哪里该“淡”,如何的“干”,怎样的“湿”,又在何种情况下出现“焦”,等等等等。这些已成为宋先生书法生涯的常态,也就是靠这种铁杵磨针的坚持、水滴石穿的累积而获得成就。纵观其作,笔法圆润,气势浑厚,法度谨严,从容蕴籍,平和中显现大气,大气中蕴藏智慧,笔力轻健,提、按、顿、挫清晰分明,骨气晴朗峻拔。
其书法形态婀娜多姿,美观大方,作为篆书艺术,其想象空间极为丰富,既可表现形态美又可表现神意美。近年来,宋伯军先生的书作频频亮相,发表于多家报刊杂志和多家网络媒体,多次参加各类展览展示活动,也多次获得各种奖项。被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北京书法家协会及北京美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今年四月,在中日缔结友好条约四十周年之际,与著名影星、书法家唐国强和著名主持人、书法家赵保乐等一起东渡扶桑,在日本东京举办了“中国名人艺术家书画展”,受到了日本政界、商界、书界、文化领域及中国驻日大使馆的热烈欢迎及称赞,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被东京都日本中国友好协会和全日本中国文化振兴会同时授予“日中文化交流大使”称号。
陈年老窖,越存越香,就怕心急火燎,老是开缸走气,经常跑味,结果一缸好酒成了酸腐的酒酿。学书法,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才能酿出属于你自己的、能拿得出手的“美酒”。寂寞是考验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试金石。事实证明,许多成功人士在取得辉煌成就之前,曾经过了漫长的寂寞。回味宋伯军先生的励志经历也给出了最完美的诠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