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孚王阳明格言火吗?心学洞天

2019-05-13 16:51:15  阅读 157 次 评论 0 条

  儒学中得力的,就是中国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日本窃取致良知哲学的唾余,便改造了衰弱萎靡的日本,同意了支离破碎的封建国家,成为了一个今日称霸的民族”。所以阳明先生并非默默无闻,而是“墙内开花向外香”。四川心学洞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阳明从45岁开始,人生后十余年,只有讲学与剿匪两件事,讲学然后剿匪,再讲学再剿匪,循环了三次,直至生命终点。中共早期领导人陈独秀说:“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高尚优美的生活”,所谓研究室就是探讨学问,所谓监狱就是出来做事业。阳明是把学问与事功,“杀心中贼”与“杀山中贼”融通为一的典范。

  南宋至明朝中期,朱熹“万物皆有天理”的理学思想主导了中国哲学三百多年,却变得越来越僵化和教条。王阳明先生年轻时即对“空谈致知”和“泥于文字”的儒学作派十分不满,于是他跟朋友一起讨论如何通过实际的“格物”以抵达天理。

  他们决定先从自家的竹子开始“格”起。于是王阳明和他的朋友便坐对竹林,思索竹子的来龙去脉、生长机理、用途归宿,试图探寻竹子所隐含的天理。结果,他的朋友不到三天就病到了,王阳明先生自己坚持到第七天也病到了,而且王阳明也差不多快“格”出精神病来了。比如,康师傅和统一方便面的销量急剧下滑,不过它们的对手真不是白象、今麦郎,而是美团、饿了么等外卖。比如,打败口香糖不是益达,而是微信、荣耀。在超市收银台这个消费场景,过去顾客在排队缴费的时候无聊就往购物篮里拿上两盒口香糖,而今天大家都在看微信、刷朋友圈、玩。比如,共享单车,一块钱,随便骑,骑到任何地方,停下,锁车就走,不用管。这个东西一出来,黑车司机哭了。卖单车的店铺、修自行车的小摊子,生意都一落千丈,关门是迟早的事情。他遵照朱“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的指示开始了“格物”之旅。

  此后,他曾沉溺于佛教和道教,30岁时“筑室阳明洞,行道引术”。不久,他又与佛道分道扬镳,34岁开始在京城“讲明圣学,门人始进”。但他对朱熹“格物而致知”的疑惑始终没有消失。1508年,阳明先生36周岁,本命年。史上荒唐的皇帝和富有的太监,将此鱼米之乡的书生发配到穷乡僻壤贵州龙场,当一个驿站的小头目,比现在的村长还低三级。黄天不负有心人。职位卑微却成就了伟大的思想,与世隔绝却打开了宇宙智慧的大门。

  龙场悟道之后,他教弟子“静坐”,也就是禅修,帮助他们体会自身本来具足的天理良知。再后来,艰难的军旅生涯和艰险的政治环境促使其“致良知”思想日臻完善。古往今来,儒释道兼修、知行合一、文治武功,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龙场悟道这一点睛之笔,构筑了阳明哲学的四块基石:

  开悟后的阳明先生发现吾心即天理。“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风雨露雷、日月星辰、***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天理与良知虽是无善无恶,但是触景生情之后的喜怒哀乐,却有善恶之分。良知本无善恶,触景生情即生善恶之意,一旦意念出现,就已经属于“行”了,因而修身养性,必须在此时就下功夫。于是,阳明先生否定朱熹的“先知、后行”思想,提出了的“知行合一”论断。此说当然有其不可磨灭之处,但亦未必合乎古人原意。他与郑玄一样,在此问题上都“师心自用”了。 “格物致知”到了宋代,被朱熹提到了特别崇高的位置。朱熹认为,《大学》一书缺了对格物致知进行解释的一章,他补上了这一章。朱熹增补的内容是:要获得知识,必须考察事物,以求认识事物的理。任何事物都有理,任何人都有一定的知识。求学者应该把心中已知的理作为基础,进一步努力,以求达到认识的顶点。经过长期努力,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好像突然之间明白了一切,这就是认识的顶点。解决之道就是让更多的人都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答案都在老祖宗的智慧里,从“道”的层面来生活,大家都会过得幸福,开心!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5131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