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安排时间”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19-05-14 01:10:37  阅读 117 次 评论 0 条

  大家好,我是宁波市四眼碶小学的陆肖丽,是朱乐平名师工作站“一课研究”第十四组成员,很高兴能在“一课研究”微信平台上与您相遇。

  在“学为中心”“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建构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焕发课堂生机,激法课堂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内在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构建“生动课堂”,成为教学的主旋律和核心。

  “生动课堂”的有效实施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作用毋庸置疑,然而老师们在尝试“生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却遇到不少困难。笔者针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合理安排时间》一课进行课堂观察,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观察记录(总人数39人)。

  基于以上观察分析发现,本节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困境: 1.课堂气氛沉闷,一个问题情境抛出后学生没有反应,部分学生甚至表现出不感兴趣,出现勉强配合老师演“有趣”的现象,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只能一步步牵着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全然没有预设的学生积极参与,踊跃自主探究的热闹氛围;2.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思路凌乱,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对他人安排的不合基本生活常识的错误流程茫然无知;3.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差,无法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学生角度出发,课堂气氛沉闷的主要原因如下:1. 情境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缺乏学习的原动力。现在的学生对沏茶的情境不熟悉,对沏茶的流程全然无知,因而对情境中所提问题感到茫然无措。2.错误的生活常识限制学生思维的深度。不熟悉的教学情境干扰了学生的思考,生活常识的缺位导致对错误的流程也毫不怀疑,导致学生无法进一步探索,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深度。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生动课堂”的起点和关键,良好的数学课堂情境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探究的恐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探究的质量。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笔者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境设计有以下几点思考:

  1.有效的教学情境具有引领学生对全课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的功能。因此,情境的设计一定要立足数学知识的本质,避免因问题模糊甚至偏离所学知识而对学生思维产生干扰。

  2.从心理特征上看小学生处于感性认知大于理性认知的年龄,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原型相结合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该充分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和调动探究意识, 展现思维过程。

  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参考和依据,但教师的教学不能一味照本宣科,而应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创新。笔者结合教材的教学意图和对学情的分析,设计了以下课堂教学情境:

  问:早上,妈妈7:00刚醒,7:30就要出门了,还有这么多的事情要做,猜一猜,妈妈能按时出门吗?。

  想一想: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可以怎么安排 ;摆一摆:借助学具,在探究纸上摆出你们的方案;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充分把握整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 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做事要考虑先后顺序,能同时做的事情要同时做,并能结合具体事例安排最优流程。学生有充分的空间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进行合理安排,同时最终最优的安排方案和最短时间是统一。问题情境的设计抓住了本节课所研究的数学知识的本质,兼顾了发展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两方面。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更要运用于生活。教师将情境设计成早晨出门前要完成的几件事,并提出有趣的问题——“妈妈能按时出门吗?”,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避开学生生活盲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设计活动流程。

  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产生疑问,在质疑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上述教学设计能够巧妙的把握学生思维的成长点,赋予学生继续思考的空间,引发学生后续思考。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5137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