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上午第二节课,是我校四年级数学组常态课汇报,由王老师执教“行程问题”。
上课开始,王老师首先问孩子:“王老师今天给大家讲故事,你们想听吗?”王老师故意放慢讲话的节奏。全班顿时欢呼雀跃,掌声热烈。
“从前有一只兔子,遇到一只慢慢、慢慢爬行的乌龟……”突然,班上的小明同学打断了王老师的故事。“我知道了,是讲龟兔赛跑的故事。”
经小明一点,其他同学也纷纷附和。 “怎么,你们都听过这个故事了,那就请你把故事的名称写在黑板上。”王老师说。
小明喜滋滋地用粉笔在黑板上工整地写好“龟兔赛跑”。王老师又问:“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讲这个故事?”同学们争相举手。王老师请坐在前排的小何同学讲,小何走到讲桌前,刚准备讲,又停下,问王老师:“是讲龟兔赛跑的新故事,还是老故事呢?”
王老师一愣,马上机智地顺着小何的问题,反问:“新老故事有什么不同吗?”小何一本正经地说:“老故事就是赛跑中间,兔子睡觉了。新故事嘛,是兔子明白了道理,赛跑中不再睡觉。”“就讲新故事!”小何的新故事,正中王老师下怀。小何流利地讲完了故事,并赢得了同学们热情的掌声。
“大家听完了龟兔赛跑的故事,谁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表示龟兔赛跑故事的比赛情景吗?”王老师话题一转,进入“画故事”的数学学习环节。
“王老师,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表示。”一位学生根据自己数学学习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王老师的赞许下,同学们将龟兔赛跑的故事作为数学学习材料,认真画线段图。王老师因势利导,和学生一起讨论用线段图表示运动的方向、速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给龟兔赛跑赋予合适的速度和时间值,让学生自主提问并解决同向行程问题。
接着,王老师向大家提出新的学习问题——“算故事”:“龟兔赛跑后,兔子和乌龟成为好朋友,兔子住在大树东边,乌龟住在大树西边,他们相约同时从家里出发,同时到达大树下。你们可以用数学画一画,再按刚才的速度,给予相应的时间,自主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好吗?”因为有了具体的故事情节,又有了直观的图示手段,学生很快自己完成了本课学习的重点:相遇问题的认识和问题解决的方法。
然后,王老师又巧妙设计,类推学习行程问题——“编故事”:刚才同学们讨论了龟兔赛跑相关问题,如果将乌龟和兔子,换成“小朋友”,你会解答吗?王老师趁机将数学课本中的例题让学生练习。等学生交流后,王老师又将问题推广到一般:如果将“小朋友”,再改成“小汽车”“大客车”“轮船”或“两列火车”等问题,你还能解决吗?还有相背问题呢,如何解决?
在课堂学习即将结束时,王老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小结——学生“评故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
本课学习老师没有布置课外作业练习,学生们却意犹未尽,带着问题结束课堂学习,同时又将学习和求知延伸到课后,真正体现了“例子比法则更重要”的数学思想。
听故事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活动,数学课听故事,更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在平常的数学课上,我也经常听到老师讲故事,可仔细分析,这些故事大多是一种表面形式,甚至是牵强附会,和数学学习是两张皮,无关紧要。而王老师执教的行程问题,既没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又没有用教具,仅仅是讲了半个龟兔赛跑的故事(还有一半为学生所讲),却激活了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思维,并将学习知识点不露声色地融汇其中,确实是一堂精彩的数学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