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乡到远方》广州移民写作的时代韵味

2019-05-14 14:50:54  阅读 123 次 评论 0 条

  今年4月,资深媒体人李贺记录20年心迹的散文集《从故乡到远方》平静问世,不到一个月,此书便引起广东文化界和出版界的注意,迅速升温。在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5月10日至16日的一周畅销书排行榜中,该书占据榜首。

  6月12日,由广东省当代文学学会、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和花城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李贺散文集《从故乡到远方》研讨会”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举行。与会作家和评论家从乡愁、广州移民写作、女性散文等角度阐述了《从故乡到远方》的丰富意蕴,肯定了李贺散文在温婉、真诚的书写中传达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力量。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作为中国媒体独领风骚、最富生机的城市,广州吸引了一大批才华横溢、富有理想和实践精神的媒体人,“媒体人写作”也成为一个显著的文学现象,构成了广东移民写作的新型文类。

  18岁从哈尔滨考大学到广州,在这片热土上扎根20余年。《从故乡到远方》集合了作者20年间的个人体验,作者写下了人生悲欢的诸多情景,从婉约的情感表达中传达感人力量。《从故乡到远方》分为“原乡人”“致青春”“小时代”“我们仨”“在路上”“信天游”等六个部分,涉及故乡、青春、媒体生涯、恋爱、亲情和行走历程,几乎囊括了一个职业女性的全部生活经验。在研讨会中,评论家和读者感受最深的是李贺对故乡和亲人的书写。

  尽管身在广州如火如荼的媒体氛围之中,但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东北故乡,母亲、姐妹、父亲、姥姥等亲人在她的笔下都具有了鲜活的力量。广东省作协专职副主席、诗人杨克表示,“她给她的亲人几乎都写了散文,这些生动、细腻的书写非常感人,是朱自清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的路数,让我反思自己的写作”。

  同样是从东北走出的文学女性,李贺的写作让很多读者联想到作家萧红。这不仅是因为她的散文描写了大量的东北风景,让读者感同身受,看到了自己的故乡和亲人,她的散文也透露出现代女性的优雅气质。

  “几十年的生命历程化为一篇篇散文,展现了个体生命的多个维度,其中也写出了社会历史变迁的轨迹,既有与父辈、女儿一起生活的细微情景,又通过代际之间的关怀与回忆传达出沧桑的感觉。小文章写出了大历史。”广东文学院院长熊育群认为,散文的个体性虽然细微,但从中折射的社会情境却具有普遍意义。

  由于在这本散文中看到了许多陪伴父母、故乡变迁的情节,让很多读者产生了“回乡的体验”,文学博士刘茉琳用“乡关何处,字里家园”来概括李贺散文对于乡愁的书写。“我的农民父亲看了都很有感触,这是最让我感怀的地方。”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说。广东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江冰则被李贺散文毫不渲染、真挚朴实的情感所打动,称《从故乡到远方》中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描写有着《陈情表》一般的动人魅力。

  《从故乡到远方》的副标题是“一个媒体人的时光碎片”,尤其体现出了这一散文集的广州特色。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广州吸引了一大批才华横溢、富有理想和实践精神的媒体人,“媒体人写作”也成为一个显著的文学现象,构成了广东移民写作的新型文类。李贺笔端的碎片式记录,无疑是对广东媒体人写作的重要补充,用杨克的话说,它体现了南方媒体人惯有的“文人情怀”。

  “我觉得外来人在广东生活有一种反差,就是我们生命嫁接到另外一棵树上,肯定有一点疼痛和不适应。身为广东移民,我们多数人在广东工作的时间比在家乡的时间还长;而所谓老家的人反而都不认识你了,在这种撕裂的疼痛中,我们逐渐对广东产生了强烈的认同。同时我们带着另一个地方的记忆和基因,也从文化上给广东和广州的生活提供了一种参照。”杨克说。

  在李贺的散文集中,既有18岁记录青春梦想的清新之作,又有伴随女儿成长的温情篇章,既有对东北往事和亲人的思念,又有媒体工作的碎片记录,所表现的活力和情感,勾画了一个扎根广东的媒体人心灵成长和对广州文化认同的情感成长史。

  作家、《西关小姐》作者梁凤莲指出,随着广州成为一个移民城市,期间产生的文学积累将不断丰富和充实。正是在过去数十年的流动变通中,广东文化才不断生成现在这个样子。李贺用心书写,从一个时间轴上对这一进程作了风格独特的刻画。

  某种程度上,散文写作既为作者个人的生活和职业经历作了记录,同时也从一种独特的视角折射出了广州乃至广东的历史进程。“因为其实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记者,抑或文学家,所有的努力都是试图进入我们所处的时代。无非是进入的方式不一样。”文学评论家、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义军认为,李贺的写作制造了时光的碎片,时光之中又有许多空间的碎片;而在根本上,她表达的是时代感受。

  本书的名字《从故乡到远方》似乎正提示了这样一条精神线索。经历了本书编辑过程的花城出版社社长詹秀敏说道,“诗歌和文学都憧憬远方。但对于移民作家李贺而言,从最北方来到最南方的大都市,故乡反而变成了远方”。这种距离的置换本身就打动人心。而李贺的散文既建构了记忆中的故乡,又在变化的心境和落地生根的过程中建构了新的故乡,展示了一条“新移民的精神轨迹”,从而消解了离乡所带来的痛感,使得作品显得温暖、宽容,并透露出深远的时代韵味。

  在散文集的前言中,作者提到加拿大作家门罗,“几乎所有的作品——百余篇短篇小说都有她生活的影子。”评论家申霞艳认为,李贺的散文写作同样具备“私人情感史”的特质,而她追求的,是从岁月流淌出的文字里那种“宁静的感觉”。文学评论家、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则从李贺的散文中读出了“生活的梦想和希望”和“女性特有的幸福感”。他说:“这些散文的力量是作者在生活中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它所传达的都是有希望和有信心的东西。这首先是因为作者面对生活和现实的诚恳,没有花哨的装饰和波澜壮阔,但在细小情节中的那份真诚,带给人的稳妥感,才是最可贵的。”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5151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